-
公开(公告)号:CN106662410A
公开(公告)日:2017-05-10
申请号:CN201580035180.X
申请日:2015-07-09
Applicant: 株式会社电装
Abstract: 蓄热系统具备产生热并且向第一热介质散发该热的热源(1);以及蓄积热的蓄热部(2)。蓄热部在蓄热部的温度为相变温度以下的情况下变化成固体状的第一相状态,并且在蓄热部的温度超过相变温度的情况下变化成固体状的第二相状态。蓄热部通过第一相状态与第二相状态之间的相变化进行蓄热或散热。被构成为能够切换在蓄热部对第一热介质所具有的热进行蓄热的蓄热模式与将在蓄热部中蓄积的热向传热对象(1、7)散发的散热模式。
-
公开(公告)号:CN107076524A
公开(公告)日:2017-08-18
申请号:CN201580052332.7
申请日:2015-09-22
Applicant: 株式会社电装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8D20/02 , C09K5/02 , C09K5/14 , F28D20/0056 , F28D21/0003 , F28F5/02
Abstract: 蓄热单元或者蓄热系统为蓄热单元(5),具有:蓄热部(1),具有包含强关联电子体系材料的第1材料;以及热传导部(3),具有热传导率大于第1材料的第2材料,并与蓄热部接触。蓄热单元也可以具有蓄热部和热传导部交替层叠而成的层叠构造。作为强关联电子体系材料,例如可以使用进行金属-绝缘体相变的物质、过渡金属氧化物等。第2材料也可以是金属或者陶瓷。由此,能够高效地储存热输送介质的热量。
-
公开(公告)号:CN107075351A
公开(公告)日:2017-08-18
申请号:CN201580056946.2
申请日:2015-10-08
Applicant: 株式会社电装
IPC: C09K5/0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9K5/14 , B01D53/92 , C09K5/02 , F01N3/0222 , F01N3/2842
Abstract: 复合蓄热材料(1)包含由通过固体‑固体相转变而进行蓄热散热的强关联电子材料构成的蓄热材料(2)以及无机材料(3)。蓄热材料(2)和无机材料(3)之中的任一方作为主材(11)使用,蓄热材料(2)和无机材料(3)之中的另一方作为分散材(12)使用。分散材(12)分散混合于主材(11)中。复合蓄热材料(1)通过在主材(11)中分散混合分散材(12),能够赋予主材(11)以分散材(12)的特性。
-
公开(公告)号:CN113365867B
公开(公告)日:2024-09-24
申请号:CN202080011657.1
申请日:2020-01-30
Applicant: 株式会社电装
IPC: B60K11/02 , H01M10/613 , H01M10/6567 , H01M10/66 , C09K5/10
Abstract: 一种传输接受自伴随充放电而发热的车辆行驶用电池(4)的热量的液态传热介质(14),包含液态的基材、与基材相溶的原硅酸酯和分散于基材中的离子吸附材料。离子吸附材料由多个固体粒子(15)构成,并且吸附存在于传热介质中的阴离子和阳离子中的至少一方的离子。
-
公开(公告)号:CN116802069A
公开(公告)日:2023-09-22
申请号:CN202180091603.5
申请日:2021-12-08
Applicant: 株式会社电装
IPC: B60H1/22
Abstract: 热管理系统具备制冷循环装置(10)和热介质回路(40)。热介质回路(40)具有:高温侧回路(41),在该高温侧回路连接有高温侧水制冷剂热交换部(12)的热介质通路(12b);低温侧回路(42),在该低温侧回路连接有低温侧水制冷剂热交换部(20)的热介质通路(20b);以及热移动部(43),该热移动部将高温侧回路(41)与低温侧回路(42)连接。低温侧回路(42)具有第一热交换部(51a)、第二热交换部(50a)、热介质旁通通路(424)以及低温侧回路切换部(422)。并且,在热移动部(43)使热移动时,低温侧回路切换部(422)将低温侧回路(42)的回路结构切换为使热介质在第一热交换部(51a)与热介质旁通通路(424)之间循环的回路结构。
-
公开(公告)号:CN106716039A
公开(公告)日:2017-05-24
申请号:CN201580049049.9
申请日:2015-09-23
Applicant: 株式会社电装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8D20/02 , B60H1/00314 , B60H1/00492 , B60H1/04 , C01G31/02 , C01P2006/36 , C09K5/02 , C09K5/048 , F01P3/20 , F28D15/0266 , F28D15/06 , F28D20/0056 , F28D2020/0013 , F28D2021/008 , F28D2021/0094 , Y02E60/142 , Y02E60/145
Abstract: 蓄热系统具有:热源(1),产生热并将该热向第1载热体释放;蓄热部(2),具有蓄积热的蓄热件(210)。蓄热部具有收容蓄热件的蓄热件收容部(21)和收容液相载热体的载热体收容部(22)。蓄热件具有供载热体的蒸气流入的细孔(211)。蓄热件在蓄热件的温度是相转移温度以下的情况下变化为固体状的第1相状态,并且在蓄热件的温度超过相转移温度的情况下变化为固体状的第2相状态。蓄热件通过第1相状态与第2相状态之间的相变化来蓄热或散热。蓄热部构成为,能够执行通过由载热体收容部使液相载热体与冷却介质进行热交换而使载热体蒸发、对冷却介质释放冷热的冷热释放模式。
-
公开(公告)号:CN113365867A
公开(公告)日:2021-09-07
申请号:CN202080011657.1
申请日:2020-01-30
Applicant: 株式会社电装
IPC: B60K11/02 , H01M10/613 , H01M10/6567 , H01M10/66 , C09K5/10
Abstract: 一种传输接受自伴随充放电而发热的车辆行驶用电池(4)的热量的液态传热介质(14),包含液态的基材、与基材相溶的原硅酸酯和分散于基材中的离子吸附材料。离子吸附材料由多个固体粒子(15)构成,并且吸附存在于传热介质中的阴离子和阳离子中的至少一方的离子。
-
公开(公告)号:CN113226836A
公开(公告)日:2021-08-06
申请号:CN201980085687.4
申请日:2019-12-17
Applicant: 株式会社电装
Abstract: 搭载于车辆的车辆用热管理系统具备:车辆行驶用的电池(4),该电池随着充放电而发热;液状的热输送介质(14),该热输送介质输送从电池接受到的热;受热部(16),该受热部通过与电池的热交换而使热输送介质受热;以及散热器(20),该散热器通过与车辆外部的空气(21)的热交换而使热输送介质散热。热输送介质含有液状的基材和与基材相溶的原硅酸酯,并且不含离子性防锈剂。
-
公开(公告)号:CN106470882B
公开(公告)日:2019-01-18
申请号:CN201580033457.5
申请日:2015-07-09
Applicant: 株式会社电装
Abstract: 能量管理系统适用于具备第1动力源(1)、第1变换部(3)、蓄电部(5)、及第2动力源(2)的车辆(100)。具备:第2变换部(6)、蓄热部(7)、模式切换部(12、14、16、19)及控制部。模式切换部切换将由第2变换部变换后的热蓄积到蓄热部的蓄热模式和将蓄积在蓄热部中的热向传热对象(1、5)释放的散热模式。蓄热部在该蓄热部的温度为相转移温度以下的情况下变化为固体状的第1相状态,并且在蓄热部的温度超过相转移温度的情况下变化为固体状的第2相状态。蓄热部通过第1相状态与第2相状态之间的相变化进行蓄热或散热。控制部基于蓄电部的蓄电状态和第1变换部的变换状态的至少一方控制第2变换部及模式切换部的动作。
-
公开(公告)号:CN106716039B
公开(公告)日:2018-12-04
申请号:CN201580049049.9
申请日:2015-09-23
Applicant: 株式会社电装
Abstract: 蓄热系统具有:热源(1),产生热并将该热向第1载热体释放;蓄热部(2),具有蓄积热的蓄热件(210)。蓄热部具有收容蓄热件的蓄热件收容部(21)和收容液相载热体的载热体收容部(22)。蓄热件具有供载热体的蒸气流入的细孔(211)。蓄热件在蓄热件的温度是相转移温度以下的情况下变化为固体状的第1相状态,并且在蓄热件的温度超过相转移温度的情况下变化为固体状的第2相状态。蓄热件通过第1相状态与第2相状态之间的相变化来蓄热或散热。蓄热部构成为,能够执行通过由载热体收容部使液相载热体与冷却介质进行热交换而使载热体蒸发、对冷却介质释放冷热的冷热释放模式。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