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195281B
公开(公告)日:2024-09-03
申请号:CN202410611950.1
申请日:2024-05-17
Applicant: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 苏州新建元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IPC: G06Q10/0631 , G06Q10/10 , G06Q50/06 , G06F17/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分区管理的蓝藻活水调度方法及系统,属于蓝藻防控活水调度的技术领域。以河湖为中心确定其周边的水域片区,在水域片区与河湖之间布置闸门组形成对应的水源区域‑河湖水流枢纽;以水动力提升‑蓝藻防控为河湖调度原则,构建水动力水质模型;构建需求优先级决策,基于所述需求优先级决策确定活水多项目优化调度模型;生成蓝藻活水响应策略,基于所述蓝藻活水响应策略确定水源区域,开启对应的水源区域‑河湖水流枢纽生成活水调度引排格局。本发明以水动力提升‑蓝藻防控为河湖调度原则,构建水动力水质模型合理配置水资源,构建需求优先级决策,在满足控藻需求时创建活水多项目优化调度模型以适配于不同项目需求的调度模式。
-
公开(公告)号:CN118470651B
公开(公告)日:2024-10-11
申请号:CN202410917087.2
申请日:2024-07-10
Applicant: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河湖动态感知智慧杆及感知系统、方法,属于河湖监测的技术领域。对每个智慧杆执行以下流程:获取河湖区域的实际帧图像集,根据光照强度等级选择对应的图像处理方法对帧图像进行预处理,得到对应的有效帧图像集;基于所述有效帧图像集获取河湖区域的水面波动状态,根据所述水面波动状态确定当前水势,根据当前水势判断是否需要启动水调度指令;利用所述有效帧图像集获取河湖区域的表面特征,根据所述表面特征判断是否存在悬浮物,若存在则进一步确定悬浮物类型,根据悬浮物类型和水面波动状态生成对应的水质防控指令。本发明解决了因光强不均导致的图像不清晰的问题,实现了河湖整体的水面动态感知。
-
公开(公告)号:CN116609228A
公开(公告)日:2023-08-18
申请号:CN202310596964.6
申请日:2023-05-25
Applicant: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藻类自动在线采集和预处理设备、方法,属于藻类处理的技术领域。包括:用于采集藻类的采集单元和对水藻进行预处理的预处理单元;其中,采集单元包括藻密度监测器和沉淀箱,沉淀箱具有加快藻类团块和泥沙分离的功能,藻密度监测器用于实时监测进入装置水样中及预处理装置中藻类的密度分布。预处理单元中的超声震荡仪可变频,可根据采集单元的藻密度监测器,调整超声震荡仪功率。本发明公开的藻类自动在线采集和预处理设备属于在线海藻取样装置,是基于藻类团块和泥沙沉降的显著差异性的藻类自动在线采集和预处理设备。同时在沉降箱内设置微气泡发生器,加快藻类团块和泥沙沉降的双向分离,便于提取浮在水面的藻类。
-
公开(公告)号:CN116152748B
公开(公告)日:2023-07-07
申请号:CN202310416654.1
申请日:2023-04-19
Applicant: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 苏州市水利水务信息调度指挥中心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蓝藻识别的河湖监管方法及其系统,属于河湖管控的技术领域。包括:将在指定时间段内按照预定时间间隔连续采集到的帧图像更新至蓝藻图像集中;创建蓝藻识别模型,将蓝藻图像集中每新增的帧图像输入蓝藻识别模型得到均匀图像,判断当前是否存在蓝藻,若存在则获取实时蓝藻信息,并触发蓝藻防控机制;利用污染识别模型于视频帧中识别河湖水面区域内是否存在污染物,分析污染物类型并则触发环境管控机制。本发明利用视频监控结合蓝藻的图像特征从监控视频中实时获取蓝藻图像,并基于蓝藻图像从中分割得到蓝藻的覆盖率或者覆盖面积,及时了解蓝藻的情况并执行相对应的蓝藻防控机制,对蓝藻实现强有力、高时效的管控。
-
公开(公告)号:CN116136083B
公开(公告)日:2023-06-27
申请号:CN202310423644.0
申请日:2023-04-20
Applicant: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智慧水利校园的水安全及水动力调控方法,属于智慧水利校园建设的技术领域。基于校外水系河网导流方式,于所述主河道的上游和下游分别设置泵站和生态湿地进水区;于校园内构建湖泊生态系统,所述湖泊生态系统通过若干个校区河道连通于生态湿地进水区、第一闸门、第二闸门和第三闸门;所述湖泊生态系统、生态湿地进水区、第一闸门、第二闸门和第三闸门构成具有活水循环模型、防洪排涝模型、水动力调控模型的校园水系。本发明针对学校水环境特征、规划水系、校园内排水环境、水文条件的现实情况,建立与之相应的水生生态系统,发展生物多样性,达到恢复水体自净能力的目的。
-
公开(公告)号:CN118470651A
公开(公告)日:2024-08-09
申请号:CN202410917087.2
申请日:2024-07-10
Applicant: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河湖动态感知智慧杆及感知系统、方法,属于河湖监测的技术领域。对每个智慧杆执行以下流程:获取河湖区域的实际帧图像集,根据光照强度等级选择对应的图像处理方法对帧图像进行预处理,得到对应的有效帧图像集;基于所述有效帧图像集获取河湖区域的水面波动状态,根据所述水面波动状态确定当前水势,根据当前水势判断是否需要启动水调度指令;利用所述有效帧图像集获取河湖区域的表面特征,根据所述表面特征判断是否存在悬浮物,若存在则进一步确定悬浮物类型,根据悬浮物类型和水面波动状态生成对应的水质防控指令。本发明解决了因光强不均导致的图像不清晰的问题,实现了河湖整体的水面动态感知。
-
公开(公告)号:CN118195281A
公开(公告)日:2024-06-14
申请号:CN202410611950.1
申请日:2024-05-17
Applicant: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 苏州新建元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IPC: G06Q10/0631 , G06Q10/10 , G06Q50/06 , G06F17/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分区管理的蓝藻活水调度方法及系统,属于蓝藻防控活水调度的技术领域。以河湖为中心确定其周边的水域片区,在水域片区与河湖之间布置闸门组形成对应的水源区域‑河湖水流枢纽;以水动力提升‑蓝藻防控为河湖调度原则,构建水动力水质模型;构建需求优先级决策,基于所述需求优先级决策确定活水多项目优化调度模型;生成蓝藻活水响应策略,基于所述蓝藻活水响应策略确定水源区域,开启对应的水源区域‑河湖水流枢纽生成活水调度引排格局。本发明以水动力提升‑蓝藻防控为河湖调度原则,构建水动力水质模型合理配置水资源,构建需求优先级决策,在满足控藻需求时创建活水多项目优化调度模型以适配于不同项目需求的调度模式。
-
公开(公告)号:CN116152748A
公开(公告)日:2023-05-23
申请号:CN202310416654.1
申请日:2023-04-19
Applicant: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 苏州市水利水务信息调度指挥中心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蓝藻识别的河湖监管方法及其系统,属于河湖管控的技术领域。包括:将在指定时间段内按照预定时间间隔连续采集到的帧图像更新至蓝藻图像集中;创建蓝藻识别模型,将蓝藻图像集中每新增的帧图像输入蓝藻识别模型得到均匀图像,判断当前是否存在蓝藻,若存在则获取实时蓝藻信息,并触发蓝藻防控机制;利用污染识别模型于视频帧中识别河湖水面区域内是否存在污染物,分析污染物类型并则触发环境管控机制。本发明利用视频监控结合蓝藻的图像特征从监控视频中实时获取蓝藻图像,并基于蓝藻图像从中分割得到蓝藻的覆盖率或者覆盖面积,及时了解蓝藻的情况并执行相对应的蓝藻防控机制,对蓝藻实现强有力、高时效的管控。
-
公开(公告)号:CN116136083A
公开(公告)日:2023-05-19
申请号:CN202310423644.0
申请日:2023-04-20
Applicant: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智慧水利校园的水安全及水动力调控方法,属于智慧水利校园建设的技术领域。基于校外水系河网导流方式,于所述主河道的上游和下游分别设置泵站和生态湿地进水区;于校园内构建湖泊生态系统,所述湖泊生态系统通过若干个校区河道连通于生态湿地进水区、第一闸门、第二闸门和第三闸门;所述湖泊生态系统、生态湿地进水区、第一闸门、第二闸门和第三闸门构成具有活水循环模型、防洪排涝模型、水动力调控模型的校园水系。本发明针对学校水环境特征、规划水系、校园内排水环境、水文条件的现实情况,建立与之相应的水生生态系统,发展生物多样性,达到恢复水体自净能力的目的。
-
公开(公告)号:CN115755999A
公开(公告)日:2023-03-07
申请号:CN202211402242.4
申请日:2022-11-10
Applicant: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河道水体流动调控方法及调控系统,属于河道水体流动调控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确定交汇口,将与所述交汇口相通的N条河道定义为主流河道,将连通于任意两条主流河道之间的河道定义为支流河道;于所述交汇口建设M组溢流堰,相邻的溢流堰用于控制对应河道的流通状态;当存在水体流动调控需求时,基于所述主流河道和支流河道的交汇情况调控每组溢流堰的模式,得到水体流动调控所需的水体流动路径;所述水体流动路径至少包括:主流径和换水流径。本发明中基于换水流径,河道合并为一条单流向长流程的河道,单一流向时提升了区域河网水动力,为河道污染物削减提供更好的水力条件。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