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监控无线物联网电能表

    公开(公告)号:CN113884728B

    公开(公告)日:2022-04-12

    申请号:CN202111291838.7

    申请日:2021-11-03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电能表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自监控无线物联网电能表,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防盗组件,所述防盗组件用于加强所述电能表的防盗性能,所述防盗组件设置于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的连接处,所述防盗组件包括:插槽,所述插槽开设于所述下壳体竖直方向的外侧面上,所述插槽在所述下壳体上对称设置;套管,所述套管设置于所述下壳体竖直方向的内侧面上;连接杆,所述连接杆设置于所述上壳体上,所述连接杆与所述套管相对应;钩片,所述钩片设置于所述连接杆下端;本发明结构简单可解决现有技术的智能电表不具备防拆卸功能,不法分子通过拆卸智能电表,对电表内部结构进行改装,以此达到窃电目的的问题。

    一种基于通信模块的异常来源监测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5514679A

    公开(公告)日:2022-12-23

    申请号:CN202211415080.8

    申请日:2022-11-1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通信模块的异常来源监测方法及系统,涉及通信智能监测相关领域,所述方法包括:根据目标通信模块的信息,确定邻域电子模块;对所述邻域电子模块和所述目标通信模块进行时序采样,输出时序采样数据;根据所述时序采样数据进行数据连接关系分析,标注关联变化数据;根据所述标注关联变化数据,生成监测样本数据;连接所述云处理器,得到实时监测数据;将所述实时监测数据和所述监测样本数据输入至所述云处理器中,输出异常定位结果。解决了无法根据通信模块异常对带动的邻域异常进行对应处理,其异常监测联动化水平弱的技术问题,达到了结合对通信邻域模组进行联动异常数据定位分析,提高异常来源监测准确性的技术效果。

    一种异常电表的预排查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5629353B

    公开(公告)日:2025-02-11

    申请号:CN202211509452.3

    申请日:2022-11-2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异常电表的预排查方法及系统,涉及电数字数据处理领域,其中,所述方法包括:获得历史采集数据集合,并对其进行初始分类整合,得到整合数据集合;生成电表稳定性评价结果;将历史采集数据集合中各个电表的位置数据作为第一聚合参考数据;将历史采集数据集合中各个电表的信号特性作为第二聚合参考数据;基于此,进行电表偏离数据关联聚合,得到区域聚合结果,并生成区域信号影响标识;将区域聚合结果和电表稳定性评价结果输入异常预排查评价模型,输出异常标识电表。达到了提高低压集抄通信模块的异常预排查的全面性、准确性,进而提高低压集抄通信模块的异常预排查质量等技术效果。

    一种基于智能电表通信模块的用电负荷预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337160A

    公开(公告)日:2025-01-21

    申请号:CN202411877130.3

    申请日:2024-12-1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用电量预测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基于智能电表通信模块的用电负荷预测方法。具体步骤是:采集历史的用电负荷数据和用电影响因素,提取用电特征向量。对用电特征向量使用DBSCAN聚类方法进行聚类,得到一组簇。对每个簇内样本进行局部特征差异计算和动态特征权重调整,获得加权特征矩阵。对加权特征矩阵进行局部一致性度量和局部一致性强化,得到强化矩阵。对强化矩阵进行簇内层次划分、层次化特征聚焦和层次融合,得到最终的聚类结果,对聚类结果和用电负荷模型进行评估。本发明能够减少聚类结果中每一个簇内的差异性,提高聚类结果的效果。

    一种基于电表通信模块的用电负荷预测管理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5660225A

    公开(公告)日:2023-01-31

    申请号:CN202211592687.3

    申请日:2022-12-1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电表通信模块的用电负荷预测管理方法及系统,涉及计算机应用领域,所述方法包括:通过根据目标区域的智能电表用户信息,组建目标用户集,其中包括多个目标用户;采集得到多个目标智能电表数据;聚类分析得到聚类分析结果,其中包括多个用电模式;提取任意一个用电模式并作为目标用电模式;分析目标用电模式的目标用电特征集,并生成实时用电量预测结果;根据实时用电量预测结果对目标区域进行配电管理。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在基于用电量预测进行配电调度管理时,存在忽略目标区域中用电基本单元差异性,导致用电量预测准确性不高问题。达到了提高用电量预测结果准确性,并提高用电符合预测管理高效性、可靠性的效果。

    一种自监控无线物联网电能表

    公开(公告)号:CN113884728A

    公开(公告)日:2022-01-04

    申请号:CN202111291838.7

    申请日:2021-11-03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电能表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自监控无线物联网电能表,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防盗组件,所述防盗组件用于加强所述电能表的防盗性能,所述防盗组件设置于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的连接处,所述防盗组件包括:插槽,所述插槽开设于所述下壳体竖直方向的外侧面上,所述插槽在所述下壳体上对称设置;套管,所述套管设置于所述下壳体竖直方向的内侧面上;连接杆,所述连接杆设置于所述上壳体上,所述连接杆与所述套管相对应;钩片,所述钩片设置于所述连接杆下端;本发明结构简单可解决现有技术的智能电表不具备防拆卸功能,不法分子通过拆卸智能电表,对电表内部结构进行改装,以此达到窃电目的的问题。

    一种基于智能电表通信模块的用电负荷预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337160B

    公开(公告)日:2025-04-01

    申请号:CN202411877130.3

    申请日:2024-12-1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用电量预测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基于智能电表通信模块的用电负荷预测方法。具体步骤是:采集历史的用电负荷数据和用电影响因素,提取用电特征向量。对用电特征向量使用DBSCAN聚类方法进行聚类,得到一组簇。对每个簇内样本进行局部特征差异计算和动态特征权重调整,获得加权特征矩阵。对加权特征矩阵进行局部一致性度量和局部一致性强化,得到强化矩阵。对强化矩阵进行簇内层次划分、层次化特征聚焦和层次融合,得到最终的聚类结果,对聚类结果和用电负荷模型进行评估。本发明能够减少聚类结果中每一个簇内的差异性,提高聚类结果的效果。

    一种基于通信模块的异常来源监测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5514679B

    公开(公告)日:2023-04-28

    申请号:CN202211415080.8

    申请日:2022-11-1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通信模块的异常来源监测方法及系统,涉及通信智能监测相关领域,所述方法包括:根据目标通信模块的信息,确定邻域电子模块;对所述邻域电子模块和所述目标通信模块进行时序采样,输出时序采样数据;根据所述时序采样数据进行数据连接关系分析,标注关联变化数据;根据所述标注关联变化数据,生成监测样本数据;连接所述云处理器,得到实时监测数据;将所述实时监测数据和所述监测样本数据输入至所述云处理器中,输出异常定位结果。解决了无法根据通信模块异常对带动的邻域异常进行对应处理,其异常监测联动化水平弱的技术问题,达到了结合对通信邻域模组进行联动异常数据定位分析,提高异常来源监测准确性的技术效果。

    一种异常电表的预排查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5629353A

    公开(公告)日:2023-01-20

    申请号:CN202211509452.3

    申请日:2022-11-2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异常电表的预排查方法及系统,涉及电数字数据处理领域,其中,所述方法包括:获得历史采集数据集合,并对其进行初始分类整合,得到整合数据集合;生成电表稳定性评价结果;将历史采集数据集合中各个电表的位置数据作为第一聚合参考数据;将历史采集数据集合中各个电表的信号特性作为第二聚合参考数据;基于此,进行电表偏离数据关联聚合,得到区域聚合结果,并生成区域信号影响标识;将区域聚合结果和电表稳定性评价结果输入异常预排查评价模型,输出异常标识电表。达到了提高低压集抄通信模块的异常预排查的全面性、准确性,进而提高低压集抄通信模块的异常预排查质量等技术效果。

    一种电能表背盖成型模具
    10.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6267150U

    公开(公告)日:2022-04-12

    申请号:CN202121247791.X

    申请日:2021-06-04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电能表背盖成型模具,包括下模具、上模具机构、固定板、第一螺纹杆、压板和固定螺母,其中:固定板固定连接至下模具上,第一螺纹杆固定连接至固定板的上端,下模具与上模具机构相配合,第一螺纹杆上连接用于固定上模具机构的压板,第一螺纹杆上连接用于固定压板的固定螺母。本实用新型通过下模具与上模具机构合模后,压板放置在上模具机构的上端,转动固定螺母,固定螺母向下移动挤压压板,压板挤压上模具机构,使得上模具机构紧密的与下模具接触,将下模具与上模具机构闭合,无需采用多个螺栓固定,便于固定和打开上下模。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