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3595064B
公开(公告)日:2015-07-15
申请号:CN201310507288.7
申请日:2013-10-23
Applicant: 浙江大学
IPC: H02J3/3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60/6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扩展式双极直流输电系统,包括整流换流站、整流侧电流转换单元、三极输电线路、逆变侧电流转换单元和逆变换流站;本发明正常工作时整流换流站通过控制晶闸管触发角来控制直流电流大小,通过整流将三相交流电变为双极直流电;而后经过电流转换处理变换为三极直流电分别流过三条传输线;再通过电流转换逆处理,将三极电流转变为双极直流电,经过逆变侧晶闸管换流器的逆变作用,将直流电转化为三相交流电注入受端交流系统,从而实现从送端交流系统向受端交流系统输送功率。故本发明系统投资成本比三极直流输电系统要小得多,传输容量为双极系统的1.37倍,且直流侧不会引入额外功率损耗,具有较好地经济性,有利于工程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101795057A
公开(公告)日:2010-08-04
申请号:CN201010141636.X
申请日:2010-04-07
Applicant: 浙江大学
IPC: H02M1/3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2M2007/483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在无需辅助直流电源的情况下,三相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的自励充电启动方法,该方法利用交流系统线电压在换流器桥臂间产生的相间电流,在检测桥臂电流方向和各个子模块电容电压的同时,通过控制各桥臂子模块中上下两个电力电子开关的通断,完成对桥臂上各个子模块电容的充电过程,且所有桥臂的充电过程可以同时进行,实现了三相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在自励方式下的快速正常启动。
-
公开(公告)号:CN114362160B
公开(公告)日:2024-01-30
申请号:CN202210027034.4
申请日:2022-01-11
Applicant: 浙江华云电力工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 浙江大学
Abstract: 提供额外积极性,可有效协调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比例均分原则的碳 相关机制实行。排放及绿电追踪方法、装置,属于电气工程技术领域。所述追踪方法利用电网终端感知设备对电网每个母线输入输出潮流数据的采集;计算全网单位发电碳排放量,对火电厂产生电量和新能源电厂发电量除以单位发电碳排放量得到各发电单位的碳排放量和等价碳中和量;利用基于潮流分布、输配电线路及设施的损耗以及负荷的位置及大小,通过将碳排放和碳中和贡献均分到每单位用电或损耗功率,利用从发电侧逐点迭代的方(56)对比文件Yixing Ding, Qingshan Xu, YuHuang.Optimal sizing of user-side energystorage considering demand management andscheduling cycle.Electric Power SystemsResearch.2020,全文.
-
公开(公告)号:CN103401263A
公开(公告)日:2013-11-20
申请号:CN201310327180.X
申请日:2013-07-30
Applicant: 浙江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60/6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混合型三极直流输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包括整流换流站和逆变换流站;所述的整流换流站和逆变换流站均包括有一交流母线和三极换流系统,所述的交流母线与对应交流电网连接,所述的三极换流系统通过换流变压器挂接于交流母线上;所述的三极换流系统中换流单元H3采用MMC。本发明使得该系统具有有功无功部分解耦控制能力,并能够向无源网络输电,大幅度减少无功补偿设备,通过引入改进直流电流控制MCC,维持了三个极之间直流电流的平衡,抑制了接地极电流,有效延长了接地极寿命,通过引入交流电压控制AVC,实现了无功功率就地平衡,维持了所联接交流系统的电压,防止了过电压或欠电压等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02104252A
公开(公告)日:2011-06-22
申请号:CN201110046957.6
申请日:2011-02-28
Applicant: 浙江大学 , 浙江省电力试验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电磁暂态分析的电力系统动态等值方法,它保留电力系统中500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主干网架,并将500kV母线分为两类,分别对第一类500kV母线和第二类500kV母线分解进行等值,且两者采用不同的等值模型。动态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利用本发明等值方法进行等值电力系统等值前后的动态特性基本一致,说明了该等值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
公开(公告)号:CN101860037A
公开(公告)日:2010-10-13
申请号:CN201010183593.1
申请日:2010-05-26
Applicant: 浙江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60/6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网侧谐波电流的确定方法,假设直流输电线路入口处的谐波电压为零,将整流侧和逆变侧解耦等效为若干个独立的六脉动桥单元,并将其一个工作周期划分为6个换相段和6个非换相段,计算每个换相段的换相重叠角,然后将换流器等效为含内阻的谐波电压源,并根据平波电抗器和直流滤波器的具体布置形式计算直流侧谐波电流,根据换流器的等效电路得到阀侧谐波电流,最后根据变压器的连接结构,将阀侧谐波电流换算到网侧,得到网侧谐波电流。本发明考虑背景谐波等非理想因素,能够快速而准确的得到换流变压器网侧的谐波电流,加快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中的交流滤波器设计的周期,提高其设计质量和设计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4362160A
公开(公告)日:2022-04-15
申请号:CN202210027034.4
申请日:2022-01-11
Applicant: 浙江华云电力工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 浙江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比例均分原则的碳排放及绿电追踪方法、装置,属于电气工程技术领域。所述追踪方法利用电网终端感知设备对电网每个母线输入输出潮流数据的采集;计算全网单位发电碳排放量,对火电厂产生电量和新能源电厂发电量除以单位发电碳排放量得到各发电单位的碳排放量和等价碳中和量;利用基于潮流分布、输配电线路及设施的损耗以及负荷的位置及大小,通过将碳排放和碳中和贡献均分到每单位用电或损耗功率,利用从发电侧逐点迭代的方法,得到电网全过程的等效碳排放和碳中和贡献。本发明方法为提高储能及用户新能源消纳提供额外积极性,并为火力发电单位进行低碳改造提供额外积极性,可有效协调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相关机制实行。
-
公开(公告)号:CN103401263B
公开(公告)日:2015-03-04
申请号:CN201310327180.X
申请日:2013-07-30
Applicant: 浙江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60/6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混合型三极直流输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包括整流换流站和逆变换流站;所述的整流换流站和逆变换流站均包括有一交流母线和三极换流系统,所述的交流母线与对应交流电网连接,所述的三极换流系统通过换流变压器挂接于交流母线上;所述的三极换流系统中换流单元H3采用MMC。本发明使得该系统具有有功无功部分解耦控制能力,并能够向无源网络输电,大幅度减少无功补偿设备,通过引入改进直流电流控制MCC,维持了三个极之间直流电流的平衡,抑制了接地极电流,有效延长了接地极寿命,通过引入交流电压控制AVC,实现了无功功率就地平衡,维持了所联接交流系统的电压,防止了过电压或欠电压等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03595064A
公开(公告)日:2014-02-19
申请号:CN201310507288.7
申请日:2013-10-23
Applicant: 浙江大学
IPC: H02J3/3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60/6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扩展式双极直流输电系统,包括整流换流站、整流侧电流转换单元、三极输电线路、逆变侧电流转换单元和逆变换流站;本发明正常工作时整流换流站通过控制晶闸管触发角来控制直流电流大小,通过整流将三相交流电变为双极直流电;而后经过电流转换处理变换为三极直流电分别流过三条传输线;再通过电流转换逆处理,将三极电流转变为双极直流电,经过逆变侧晶闸管换流器的逆变作用,将直流电转化为三相交流电注入受端交流系统,从而实现从送端交流系统向受端交流系统输送功率。故本发明系统投资成本比三极直流输电系统要小得多,传输容量为双极系统的1.37倍,且直流侧不会引入额外功率损耗,具有较好地经济性,有利于工程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102157930B
公开(公告)日:2012-12-12
申请号:CN201110052148.6
申请日:2011-02-25
Applicant: 浙江大学
IPC: H02J1/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同塔双回直流输电线路直流侧谐波电流的计算方法,包括:(1)对同塔双回直流输电线路进行分段;(2)计算出同塔双回直流输电线路整段和每一分段的导纳矩阵;(3)计算出同塔双回直流输电线路每一分段上的直流侧谐波电流。本发明通过对直流线路进行分段以及优化线路导纳矩阵级数展开的方法,确保了导纳矩阵级数的收敛性,避免了高频时级数项数增加的问题,在保证精度的前提下大大减少了计算量,计算精度较高,适用性较强,具有实际的工程应用价值。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