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031420A
公开(公告)日:2024-05-14
申请号:CN202311838559.7
申请日:2023-12-28
Applicant: 浙江大学 , 东方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东方电气长三角(杭州)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F24H7/02 , F24H9/1818 , F24H9/20 , F24H15/128 , F28D20/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升温均匀性的熔盐电加热器及优化方法,包括:圆壳型筒体,内部设有交错布置的折流板;折流板上设有横向排布的电加热棒管孔和圆形开孔,圆形开孔位于相邻电加热棒管控的形心处;电加热器筒体内部设有U形电加热管束,U形电加热管束直管末端位于最后一块折流板背部;熔盐经管孔流出,很快形成湍流,并对周围的熔盐流体产生了卷吸作用,破坏了折流板背部涡流的形成,减少了折流板背部的换热死区面积,熔盐电加热器末端的温度分布均匀性得到极大提高,电加热器末端的局部超温区域基本消除。
-
公开(公告)号:CN117713218B
公开(公告)日:2024-06-25
申请号:CN202311847004.9
申请日:2023-12-29
Applicant: 浙江大学 , 东方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东方电气长三角(杭州)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H02J3/38 , G06F18/10 , G06F18/23213 , G06F18/25 , G06N3/0442 , G06N3/046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知识与数据融合驱动的光伏出力预测方法,涉及电力系统技术领域,包括采集光伏历史数据、地理位置数据及NWP天气数据,进行数据预处理,分析光伏板吸收辐照度的机理建立有效辐照度机理模型,依据发电数据和天气数据,将数据聚类为晴天、阴天、雨天三个场景,结合天气数据和机理模型得到的特征序列,在不同天气场景下利用CNN‑LSTM神经网络建模得到不同场景下的光伏出力预测模型,判断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天气类别,输入对应算法模型得到光伏出力预测数据,在晴天场景下,知识与数据融合驱动的光伏出力预测模型的预测结果相较于传统的BP神经网络模型、单一的LSTM数据模型、CNN‑LSTM混合数据模型,RMSE分别降低了32%、37%、26%,预测精度得到较大提升。
-
公开(公告)号:CN117713218A
公开(公告)日:2024-03-15
申请号:CN202311847004.9
申请日:2023-12-29
Applicant: 浙江大学 , 东方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东方电气长三角(杭州)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H02J3/38 , G06F18/10 , G06F18/23213 , G06F18/25 , G06N3/0442 , G06N3/046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知识与数据融合驱动的光伏出力预测方法,涉及电力系统技术领域,包括采集光伏历史数据、地理位置数据及NWP天气数据,进行数据预处理,分析光伏板吸收辐照度的机理建立有效辐照度机理模型,依据发电数据和天气数据,将数据聚类为晴天、阴天、雨天三个场景,结合天气数据和机理模型得到的特征序列,在不同天气场景下利用CNN‑LSTM神经网络建模得到不同场景下的光伏出力预测模型,判断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天气类别,输入对应算法模型得到光伏出力预测数据,在晴天场景下,知识与数据融合驱动的光伏出力预测模型的预测结果相较于传统的BP神经网络模型、单一的LSTM数据模型、CNN‑LSTM混合数据模型,RMSE分别降低了32%、37%、26%,预测精度得到较大提升。
-
公开(公告)号:CN119140508A
公开(公告)日:2024-12-17
申请号:CN202411262114.3
申请日:2024-09-1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废旧晶硅光伏组件提纯辅助装置,该装置包括箱体,该箱体包括侧壁和底壁围成的腔体,相对的侧壁上分别平行设置有多条侧面挡条,所述底壁上平行设置有多条底面挡条,所述侧面挡条、底面挡条和壁面围成的空间内放置废旧晶硅光伏组件中的电池片。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高废旧晶硅光伏组件中电池片的提纯效率,在提纯的过程中有效保证了电池片的完整性。
-
公开(公告)号:CN117214240B
公开(公告)日:2024-12-13
申请号:CN202310979357.8
申请日:2023-08-05
IPC: G01N27/00 , B29C64/106 , B33Y10/00 , G01N27/1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多层级结构的微型气体传感器,包括由下到上依次设置的基片、底绝缘层和至少两个气敏单元层,底绝缘层与基片之间设有加热‑测温电极,各个气敏单元层之间紧密贴合;每个气敏单元层包括由下到上依次设置的多孔绝缘层和气敏膜,多孔绝缘层与气敏膜之间设有测量电极;其中,多孔绝缘层的横截面积分别大于测量电极的覆盖面积和气敏膜的覆盖面积,气敏膜完全覆盖测量电极。本发明充分利用不同气体分子在多层级结构的气敏膜上的反应差异,增强气体检测的选择性;利用气体扩散过程时间差异提供的额外信息,增强了信号分离能力,与时间序列动态信号处理算法结合后可有效提高多气体组分分离检测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17772493A
公开(公告)日:2024-03-29
申请号:CN202311810594.8
申请日:2023-12-27
IPC: B05B16/20 , G01N27/12 , B01F35/43 , B01F35/45 , B01F35/12 , B01F35/71 , B01F23/10 , B01F23/40 , B01F35/222 , B01L9/02 , B05B13/02 , B05D3/02 , B05B15/25 , G16C60/00 , G16C20/70 , G16C20/80 , G16C20/9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机器人辅助的气体传感材料全自动高通量筛选方法及系统,涉及气体传感技术领域。包括配液单元、喷涂老化单元、传送单元、表征测试单元和软件控制单元;该系统内部密闭,实验进程受程序控制,能在无人值守下进行自动化合成表征,批量制备不同形貌、掺杂剂、掺杂量、工作温度的气敏传感材料和传感元件,进一步对不同浓度、种类的气体进行气敏性能测试;该系统以功能模块化和平行测试的方式实现了多通道、高集成度的气体传感材料实验表征,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省了时间与人力成本,还提供大批量测试环境统一的可重复实验结果,提高了实验结果的可靠性与科学性,为实现传感器的优化筛选和大规模气敏传感阵列构建提供基础。
-
公开(公告)号:CN114345098A
公开(公告)日:2022-04-15
申请号:CN202210021518.8
申请日:2022-01-1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CO2捕集吸收剂分解抑制及高效减污的方法及系统,本发明在保证高效脱碳的前提下,从抑制吸收剂分解逃逸和逃逸吸收剂高效捕集回收两个角度,提出了CO2捕集吸收剂分解抑制及高效减污的方法并建立整套吸收及处理系统。本发明采用预洗涤除杂、吸收及解吸过程精密温度调控、级后水洗除雾、循环吸收液除杂、荷电强化的气溶胶凝并长大与静电脱除等多元手段,以低损耗、高效率为寻优目标,在CO2高效捕集的同时,降低吸收剂损耗,抑制二次污染,有效利用系统余热,实现CO2捕集清洁、长效技术推广;也为进一步优化烟气净化系统布局,缩短烟气处理流程,开展CO2及其他污染物协同脱除打下基础。
-
公开(公告)号:CN115921435B
公开(公告)日:2025-01-24
申请号:CN202211701870.2
申请日:2022-12-2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静电作用的光伏板智能自清洁系统,其包括:电帘玻璃板,电帘玻璃板上排列布置有若干互相独立的透明电极,电帘玻璃板上方设有移动电极板;智能化监测系统,用于识别处理光伏板上方的图像、空气湿度和风速;移动模块,用于驱动移动电极板在电帘玻璃板上方移动;电源模块,电源模块工作模式包括直流电输出模式和交流电输出模式,交流电输出模式的交流电为两相以上的交流电,相邻的两个透明电极连接交流电中不同的相;智能控制系统。本发明能够实现多地区多场景下光伏板静电高效自清洁,保障光伏板发电效率稳定,延缓光伏板使用寿命年限,同时节约光伏运维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9103641A
公开(公告)日:2024-12-10
申请号:CN202411228188.5
申请日:2024-09-03
IPC: F24F8/80 , F24F8/158 , F24F8/108 , F24F8/22 , F24F11/89 , G06F18/2411 , G06F18/25 , F24F110/64 , F24F110/6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家用空气净化机器人的空气净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微处理器进行移动单元的巡逻路径规划;将检测数据传输至微处理器,通过多模态数据融合算法,对各检测数据进行融合处理;结合历史检测数据和融合处理后的传感器实时检测数据,使用聚类算法识别空气质量热点区域;将空气质量热点区域、家庭各房间以及障碍物作为节点,使用最短路径算法进行移动单元的净化路径规划,使其以最短路径覆盖空气质量热点区域,微处理器控制移动单元按照规划的净化路径进行移动;微处理器根据传感器实时检测数据适时启动空气净化单元。本发明提高净化效率以及机器人利用率,减少盲目移动和重复净化。
-
公开(公告)号:CN118646086A
公开(公告)日:2024-09-13
申请号:CN202410673237.X
申请日:2024-05-28
Applicant: 浙江大学 , 浙江省白马湖实验室有限公司 , 浙江大学嘉兴研究院
IPC: H02J3/46 , C25B1/04 , C25B1/27 , C25B9/65 , C25B15/08 , H02J3/28 , H02J3/38 , H02J3/00 , H02J3/06 , C07C1/12 , C07C9/04 , C07C29/152 , C07C31/0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海‑陆协同的多能耦合低碳新型能源系统及优化调度方法,属于低碳综合能源发电技术领域,该系统包括设置于海洋及海岛上的低碳发电单元、绿色燃料合成单元、储能装置,设置于陆地上的绿色燃料综合利用单元、碳捕集装置,以及多能流耦合的海‑陆协同低碳智慧调控中心;该系统借助海洋及海岛丰富稳定的太阳能和风能发电,借助海水制备氢和氨,绿色燃料合成单元再用所得的氢与系统产生的二氧化碳重新制备绿色燃料,减少绿色燃料综合利用单元中煤和天然气的使用量,同时,产生的二氧化碳又作为原料重新制备绿色燃料,减少有害气体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通过海‑陆协同低碳智慧调控中心实现多时间尺度下的协同调度,系统能源综合利用率提升。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