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966020A
公开(公告)日:2025-05-09
申请号:CN202411941408.9
申请日:2024-12-26
Applicant: 清华大学无锡应用技术研究院 , 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申请一种基于可重构电池网络的储能系统均衡方法、装置及设备,包括:获取电池模组的端电压和电流,建立预设的电池模组等效电路模型,根据状态与参数向量和预设的电池模组等效电路模型确定电池的离散状态方程和观测方程,建立SOC联合估计方法的迭代公式,得到电池SOC,基于预设的控制原则和电池SOC得到电池模组的动态优化模型,对动态优化模型进行整合,得到离散时间的线性规划模型,根据该模型优化储能系统。由此,解决了无法通过电池模组与电力电子拓扑的耦合协同控制,生成高效的储能系统协同优化运行策略,实现电池的差异化管控和规避系统“短板效应”等问题,通过优化决策制定电池拓扑的生成策略,提高电池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
公开(公告)号:CN118863963A
公开(公告)日:2024-10-29
申请号:CN202411043672.0
申请日:2024-07-31
Applicant: 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清华大学无锡应用技术研究院
IPC: G06Q30/0201 , G06Q10/30 , G06Q50/06 , G06F17/18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分布式储能系统梯次电池经济性分析方法及装置,其中,方法包括:确定不同类型的退役动力电池在梯次利用过程中的多种应用场景;构建退役动力电池的全生命周期的经济性分析通用模型,并通过经济性分析通用模型计算每种类型的退役动力电池在多种应用场景中的每种应用场景下的营业收入、残值收入、初始投资成本和运维使用投入成本;基于营业收入、残值收入、初始投资成本和运维使用投入成本,评估每种类型的退役动力电池的全生命周期的经济性,以得到每种类型的退役动力电池的经济性分析结果。由此,解决了现有的梯次电池的经济性分析方案无法完全利用梯次电池的剩余价值,且不符合锂电池的全生命周期理念等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9628025A
公开(公告)日:2025-03-14
申请号:CN202411764678.7
申请日:2024-12-04
Applicant: 清华大学无锡应用技术研究院 , 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储能变流器协同优化控制方法、系统及储能变流器,涉及储能优化领域,该方法包括:通过储能变流器接收电能管理系统的总输出功率指令;基于总输出功率指令,以电池系统中电池模组的电池荷电状态差异值最小为目标,构建优化问题;对优化问题求解,确定电池系统中各电池模组的输出电流,并根据各电池模组的输出电流对电池系统进行优化控制。本申请改善了电池系统内部不均衡状态的问题,并提升了电池系统的健康水平与可用容量。
-
公开(公告)号:CN119249372A
公开(公告)日:2025-01-03
申请号:CN202411296873.1
申请日:2024-09-18
Applicant: 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大连理工大学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锂电池健康状态评估方法,其步骤包括:步骤S1:选取数据库内的样本数据集,从样本数据集中提取健康因子的因子数据;步骤S2:计算健康因子的因子数据与健康状态之间的相关系数;步骤S3:根据相关系数与预设系数阈值比较,判断健康因子是否为目标健康因子;步骤S4:构建以目标健康因子作为输入、健康状态作为输出的线性回归模型;步骤S5:提取待评估锂电池的各目标健康因子的因子数据,将各目标健康因子的因子数据输入至所述线性回归模型,输出锂电池的健康状态。本申请还涉及一种设备及介质。目标健康因子均与SOH之间具有强相关性,以目标健康因子作为输入、健康状态作为输出的线性回归模型评估精度。
-
公开(公告)号:CN118980956A
公开(公告)日:2024-11-19
申请号:CN202411064965.7
申请日:2024-08-05
Applicant: 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IPC: G01R31/392 , G01R1/04 , G01R31/385 , G01R31/38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整组梯次利用电池安全监测的装置和方法,该装置包括热电传感器和信号检测器;热电传感器包括热电元件、内部电极和外部电极;热电元件为由第一和第二单层热电结构堆叠形成的双层复合叠片结构;其中,第一和第二单层热电结构由相同的单层二维热电材料形成,且第一和第二单层热电结构的两个相邻的内侧面具有相同的原子层结构;热电元件的两端分别与内部电极和外部电极电连接;信号检测器分别连接至热电传感器的内部电极和外部电极,用于感测内部电极和外部电极之间的电势差并产生热电感应信号。本发明通过对热电传感器结构的改进和信号检测器感应信号处理方法的改进,能够真正实现对整组梯次利用电池的无损、精准安全监测。
-
公开(公告)号:CN116022853A
公开(公告)日:2023-04-28
申请号:CN202211677694.3
申请日:2022-12-26
Applicant: 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武汉大学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抑制锌枝晶的材料及制备方法以及应用,该材料的化学式为MFe5O8,其中M为Li、Na、K元素中的一种或多种。将该材料与碳、粘结剂和有机溶剂研磨混合均匀后,涂覆到锌片或锌合金片表面时,可以作为抑制锌枝晶生长、腐蚀、析氢的涂层材料;将该材料与锌粉或锌合金粉末、导电剂和粘结剂混合均匀后,制成薄膜电极后,可以作为抑制锌枝晶生长、腐蚀、析氢的添加剂。通过本发明,无论是用作涂层改性锌片,还是用作添加剂改性锌粉,均可以有效抑制锌枝晶的生长,尤其可作为负极材料应用于水系锌基电池,发挥其抑制锌枝晶生长的性能,保证水系锌基电池长效循环。
-
公开(公告)号:CN115967107A
公开(公告)日:2023-04-14
申请号:CN202211627673.0
申请日:2022-12-16
Applicant: 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氨储能的火电厂灵活性提升系统,包括火电机组、电化学制氨反应装置、氨储罐和尾气吸收装置,火电机组包括锅炉、汽轮机和发电机,火电机组产生的电能一方面通过变压器连接电网,另一方面连接电化学制氨反应装置用剩余电能为电化学制氨反应装置提供电能,电化学制氨装置连接氨储罐的进口,氨储罐的出口通过阀门分别连接锅炉、氨溶液稀释装置和液氨运输车辆。火电厂在用电负荷的低谷期将富余电量通过电化学反应制备氨气并储存起来,在用电负荷的高峰期通过掺煤燃烧等方式辅助火电运行,富余氨可用于电厂污染物脱除,既能保障火电厂的稳定运行,又解决火电厂“削峰填谷”的技术难题,大幅提升火电厂运行的灵活性。
-
公开(公告)号:CN115845600A
公开(公告)日:2023-03-28
申请号:CN202211529965.0
申请日:2022-11-30
Applicant: 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电气绝缘器中六氟化硫废气无害化处理系统,包括依次相连的六氟化硫稀释装置、两级热催化反应装置和尾气吸收装置,六氟化硫稀释装置包括六氟化硫调质箱,六氟化硫调质箱一端连接有进口阀门、六氟化硫检测器一、前置过滤器、流量计一,一端连接有空气压缩机和流量计二,另一端连接六氟化硫检测器二之后连接一级高温催化反应器和二级高温催化反应器;二级高温催化反应器通过阀门、流量计三,六氟化硫检测器三连接尾气吸收装置,尾气吸收装置包括碱液吸收器和料液池,碱液吸收器与料液池通过药泵连接,本发明可实现六氟化硫的高效降解,同时吸收反应后的尾气,来进一步减少环境污染。
-
公开(公告)号:CN109299505B
公开(公告)日:2023-02-03
申请号:CN201810927743.1
申请日:2018-08-15
Applicant: 郑州大学 , 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河南恩湃高科集团有限公司
IPC: G06F30/20 , H01M4/26 , H01M10/058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降低卷绕式动力电池衰减速率的极片设计方法及装置,由于电流致热和电流的平方成正比,因此如果集流体上电流的均匀程度较低,即使相同极耳的极片,集流体发热情况也各不相同,因此根据电池容量和放电倍率可确定正负极耳的数量,求取电池同等倍率下集流体发热最小的极耳位置设计即为最优设计。本发明通过建立物理模型和计算,得到了卷绕式动力电池极片极耳的最优设计位置,使集流体上电流的均匀程度处于最高水平,此时电池同等倍率下集流体发热最小,可提高动力电池能量转化效率和降低发热量,降低电池衰减速率。优选的,多极耳应设计在按极耳数目把极片均分的片段的正中部,根据极耳的数量确定不同极片上极耳的最优位置。
-
公开(公告)号:CN115101857A
公开(公告)日:2022-09-23
申请号:CN202210814285.7
申请日:2022-07-11
Applicant: 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IPC: H01M16/00 , H01M8/0656 , H01M8/04082 , C25B9/65 , C25B9/00 , C25B1/04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集装箱式电化学及氢气储能一体化系统,包括纯水制备系统、电解水制氢系统、氢气储存系统、氢燃料电池系统、电化学储能系统、储能逆变柜、电气柜、操作柜、温度控制系统、消防系统。通过将电化学储能与氢储能相结合,实现更为灵活的储能方式,在充放电响应速度高的同时,达到更为长周期、大容量的储能需求。在面向新能源场站等分布式场景时,集装箱式的可移动储能方式具有更高的适应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