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6497040A
公开(公告)日:2023-07-28
申请号:CN202310509963.3
申请日:2023-05-08
Applicant: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 湖北省生物农药工程研究中心
Inventor: 游艾青 , 闸雯俊 , 龚艳 , 王开梅 , 石少阶 , 吴边 , 张志刚 , 王月莹 , 周雷 , 李三和 , 陈志军 , 刘凯 , 杨国才 , 徐华山 , 李培德 , 陈俊孝 , 李昌焱 , 吴艳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植物基因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编码Bt蛋白的Cry1Da2基因及其应用。本发明通过对编码Bt蛋白的Cry1Da2基因的原始核苷酸序列进行密码子优化,克服不同物种在密码子使用方面存在差异的问题,优化后的核苷酸序列更容易在作物中表达,提高Bt蛋白Cry1Da2在作物中的表达量,进而提高其对农作物害虫的抗性,尤其增强其对草地贪夜蛾的抗性,增加Bt蛋白Cry1Da2的生物用途。
-
公开(公告)号:CN115851774A
公开(公告)日:2023-03-28
申请号:CN202211061341.0
申请日:2022-09-01
Applicant: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 湖北省生物农药工程研究中心
Inventor: 闸雯俊 , 游艾青 , 王开梅 , 张志刚 , 王月莹 , 周雷 , 李三和 , 陈志军 , 刘凯 , 杨国才 , 刘凯 , 徐华山 , 李培德 , 陈俊孝 , 石少阶 , 吴边 , 李昌焱
IPC: C12N15/32 , C07K14/325 , C12N15/84 , C12N1/21 , C12N5/10 , A01H6/46 , A01H5/00 , A01N63/50 , A01P7/04 , C12R1/01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基因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编码BT蛋白Vip3Aa7的基因及其应用。本发明通过对编码BT蛋白Vip3Aa7的原始核苷酸序列进行密码子优化,克服不同物种在密码子使用方面存在差异的问题,优化后的核苷酸序列更容易在作物中表达,提高BT蛋白Vip3Aa7在作物中的表达量,进而提高其对农作物害虫的抗性,尤其增强其对草地贪夜蛾的抗性,增加BT蛋白Vip3Aa7的生物用途。
-
公开(公告)号:CN115851774B
公开(公告)日:2024-01-23
申请号:CN202211061341.0
申请日:2022-09-01
Applicant: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 湖北省生物农药工程研究中心
Inventor: 闸雯俊 , 游艾青 , 王开梅 , 张志刚 , 王月莹 , 周雷 , 李三和 , 陈志军 , 刘凯 , 杨国才 , 刘凯 , 徐华山 , 李培德 , 陈俊孝 , 石少阶 , 吴边 , 李昌焱
IPC: C12N15/32 , C07K14/325 , C12N15/84 , C12N1/21 , C12N5/10 , A01H6/46 , A01H5/00 , A01N63/50 , A01P7/04 , C12R1/01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基因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编码BT蛋白Vip3Aa7的基因及其应用。本发明通过对编码BT蛋白Vip3Aa7的原始核苷酸序列进行密码子优化,克服不同物种在密码子使用方面存在差异的问题,优化后的核苷酸序列更容易在作物中表达,提高BT蛋白Vip3Aa7在作物中的表达量,进而提高其对农作物害虫的抗性,尤其增强其对草地贪夜蛾的抗性,增加BT蛋白Vip3Aa7的生物用途。
-
公开(公告)号:CN119752986A
公开(公告)日:2025-04-04
申请号:CN202411749946.8
申请日:2024-12-02
Applicant: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 湖北洪山实验室
Inventor: 周雷 , 吴边 , 游艾青 , 杜敬华 , 李三和 , 刘凯 , 闸雯俊 , 王梦晶 , 张思月 , 杨国才 , 陈志军 , 徐华山 , 李培德 , 陈俊孝 , 李昌焱 , 石少阶 , 王卉颖 , 吴艳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qCTS11.4基因在调节水稻寒冷耐受力中的应用,以及一种提高水稻寒冷耐受力的方法,包括从出发水稻品系的基因组中敲除qCTS11.4基因的步骤。本发明发现了一种新的寒冷耐受相关基因qCTS11.4,为水稻耐冷改良和育种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基因资源,可用于转基因育种。
-
公开(公告)号:CN119391749A
公开(公告)日:2025-02-07
申请号:CN202411305024.8
申请日:2024-09-19
Applicant: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水稻垩白负调控基因CGR3的应用,属于生物技术领域。所述应用包括:将所述水稻垩白负调控基因CGR3用于调控水稻垩白的形成。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水稻垩白负调控基因CGR3的应用,将水稻垩白负调控基因CGR3用于促进水稻垩白的形成,即提高水稻的垩白粒率,且效果显著。
-
公开(公告)号:CN118703555A
公开(公告)日:2024-09-27
申请号:CN202411005341.8
申请日:2024-07-25
Applicant: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 武汉禾泰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Inventor: 游艾青 , 王卉颖 , 周雷 , 闸雯俊 , 石少阶 , 吴艳 , 祝莉莉 , 何青 , 吴边 , 李三和 , 陈俊孝 , 李昌焱 , 刘凯 , 杨国才 , 刘凯 , 陈志军 , 徐华山 , 李培德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水稻粒型基因的应用,属于生物技术领域。所述应用包括:敲除所述水稻粒型基因用于改良水稻籽粒的粒型,所述水稻粒型基因为基因OsGSEG1,所述基因OsGSEG1的序列如序列表中SEQ ID NO:1所示。本公开提供了水稻粒型基因的应用,该应用包括敲除水稻粒型基因可改良水稻籽粒的粒型,该水稻粒型基因为基因OsGSEG1,且改良效果显著,可明显增加水稻籽粒的粒长、增大水稻籽粒的颖壳外表皮细胞和增大水稻籽粒的颖壳外表皮细胞的长度以及宽度。
-
公开(公告)号:CN117965557B
公开(公告)日:2024-06-25
申请号:CN202410017591.7
申请日:2024-01-05
Applicant: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 武汉禾泰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Inventor: 石少阶 , 游艾青 , 周雷 , 闸雯俊 , 徐得泽 , 王卉颖 , 祝莉莉 , 何青 , 吴艳 , 李三和 , 刘凯 , 陈志军 , 杨国才 , 刘凯 , 徐华山 , 李培德 , 陈俊孝 , 李昌焱 , 吴边
IPC: C12N15/29 , C07K14/415 , C12N15/82 , A01H5/00 , A01H6/46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水稻株高基因的应用及其制备方法,属于生物技术领域。所述应用包括:将所述水稻株高基因用于降低水稻植株的高度,所述水稻株高基因为基因OsNAC073。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水稻株高基因的应用及其制备方法,该应用包括将水稻株高基因用于降低水稻植株的高度,该水稻株高基因为基因OsNAC073,且受体植株能够有效降低株高,且效果显著,该制备方法能够准确获得该水稻株高基因的编码区,用于降低水稻植株的高度。
-
公开(公告)号:CN116622883A
公开(公告)日:2023-08-22
申请号:CN202310565517.4
申请日:2023-05-19
Applicant: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IPC: C12Q1/6895 , C12Q1/686 , C12N15/1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探针、探针和引物组合、标准品、检测试剂盒、Real‑time PCR检测方法及其在定性或定量检测水稻H23转化体中的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108207617B
公开(公告)日:2019-08-30
申请号:CN201810070776.9
申请日:2018-01-25
Applicant: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快速利用水稻籼粳杂种优势的方法,属于植物育种技术领域。本方法主要是:以籼稻和粳稻其中一种水稻亚种材料作供体亲本,另一种水稻亚种材料作轮回亲本进行杂交,收获F1种子;大田生长期间进行农艺性状调查,成熟后收获考种,根据田间表现及考种数据选择具有籼粳杂种优势的单株,选出的单株材料可直接用于水稻优良品种的选育。与饱和回交相比,本发明采用不饱和回交的方式,后代材料遗传多态性大,籼粳杂种优势明显;与不饱和回交相比,本发明将不饱和回交与花药培养相结合,后代材料籼粳杂种优势明显而且性状稳定快;本发明实现了巨大的籼粳杂种优势利用与较短的材料培育时间的统一。
-
公开(公告)号:CN108781659A
公开(公告)日:2018-11-13
申请号:CN201810634302.2
申请日:2018-06-20
Applicant: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A01C11/003 , A01G22/22 , A01H4/008 , B65B25/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稻组培苗远距离运输及移栽方法,涉及农业技术领域中幼苗运输及移栽的方法。本方法包括:①组培苗炼苗;②组培苗的包装;③组培苗的运输;④组培苗接收;⑤移栽及栽后管理;精细管理移栽后的幼苗至完全成活后按正常程序管理。本发明使用静置1~2d的自来水炼苗,有效减少了自来水中漂白粉对组培苗的伤害;炼苗长出新根后移栽,保证了水稻组培苗移栽的成活率;移栽后加盖遮阳网和薄膜,有效地保护组培苗移栽初期自然环境对其产生的伤害,进一步提高幼苗成活率;本方法的应用有利于促进水稻组培苗的异地移栽,加快科研进程,缩短水稻相关基础科研和育种周期。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