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动机及其废气再循环系统、排气歧管

    公开(公告)号:CN103742297A

    公开(公告)日:2014-04-23

    申请号:CN201310688160.5

    申请日:2013-12-13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T10/12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发动机及其废气再循环系统、排气歧管,该排气歧管设有多个与所述发动机的气缸对应的进气口,所述排气歧管具有单流道,多个所述进气口设于所述流道的一侧,所述单流道还设有分别与所述系统的增压器、EGR阀连通的第一排气口,第二排气口。与现有技术中包括双流道的排气歧管相比,该排气歧管先将各独立的气缸中废气集中于一个流道,再通过两个排气口分别供给EGR阀和增压器,从而避免了取气不均匀现象,保证了废气再循环系统的稳定性,有利于发动机燃烧平稳。此外,这种结构的排气歧管增大了参与循环的废气总量,大大提高了废气再循环系统的EGR率。

    一种发动机用水泵
    2.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3775386B

    公开(公告)日:2017-12-05

    申请号:CN201410038039.2

    申请日:2014-01-2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发动机用水泵,包括沿传动轴的轴向依次设置的叶轮、轴密封件和轴承;所述水泵的涡室由泵体和盖体围合形成,所述传动轴的输入端自所述盖体伸出,且置于所述涡室内的所述叶轮的进液侧朝向所述泵体;其中,连通所述涡室的进液流道开设于所述泵体上。本发明提供的水泵可以安装在发动机的旁侧,且进液部分相对位于偏后位置,不占用发动机前端尺寸,因此,可完全规避组装完成后发动机整体长度限制安装空间选择的问题,从而大大提高其可适用性,具有工作可靠、结构紧凑的特点,符合现有结构设计的主流趋势要求。

    一种发动机用水泵
    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3775386A

    公开(公告)日:2014-05-07

    申请号:CN201410038039.2

    申请日:2014-01-2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发动机用水泵,包括沿传动轴的轴向依次设置的叶轮、轴密封件和轴承;所述水泵的涡室由泵体和盖体围合形成,所述传动轴的输入端自所述盖体伸出,且置于所述涡室内的所述叶轮的进液侧朝向所述泵体;其中,连通所述涡室的进液流道开设于所述泵体上。本发明提供的水泵可以安装在发动机的旁侧,且进液部分相对位于偏后位置,不占用发动机前端尺寸,因此,可完全规避组装完成后发动机整体长度限制安装空间选择的问题,从而大大提高其可适用性,具有工作可靠、结构紧凑的特点,符合现有结构设计的主流趋势要求。

    一种发动机及其进气弯管

    公开(公告)号:CN103527358A

    公开(公告)日:2014-01-22

    申请号:CN201310450995.7

    申请日:2013-09-2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发动机及其进气弯管,进气弯管具有进气端、出气端以及进气接口,且其管体靠近所述进气端形成进气弯角、靠近所述出气端形成出气弯角,所述出气弯角横截面的高度方向尺寸小于横向尺寸。该结构的进气弯管可使得气流自内向外挤出,可以增加出气弯角处内侧气体气压、降低流速,从而减少内、外侧气流的流速差及压力差,保证废气和新鲜空气混合后的气流平顺性,减少了进气的能量损失;而且,气流在自内侧向外侧挤压的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气体的混合效果;另外,进气弯管出气弯角处的弯曲半径可以减小,使得进气弯管在空间有限的安装环境也能够顺利布置。

    一种发动机及其进气弯管

    公开(公告)号:CN103527358B

    公开(公告)日:2016-05-11

    申请号:CN201310450995.7

    申请日:2013-09-2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发动机及其进气弯管,进气弯管具有进气端、出气端以及进气接口,且其管体靠近所述进气端形成进气弯角、靠近所述出气端形成出气弯角,所述出气弯角横截面的高度方向尺寸小于横向尺寸。该结构的进气弯管可使得气流自内向外挤出,可以增加出气弯角处内侧气体气压、降低流速,从而减少内、外侧气流的流速差及压力差,保证废气和新鲜空气混合后的气流平顺性,减少了进气的能量损失;而且,气流在自内侧向外侧挤压的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气体的混合效果;另外,进气弯管出气弯角处的弯曲半径可以减小,使得进气弯管在空间有限的安装环境也能够顺利布置。

    一种EGR冷却器总成
    6.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3742840U

    公开(公告)日:2014-07-30

    申请号:CN201420059056.X

    申请日:2014-02-0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T10/121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EGR冷却器总成,包括EGR冷却器和EGR冷却器支架,EGR冷却器支架包括底座和立板,底座承托EGR冷却器,立板顶部与底座前侧部分别连接有将EGR冷却器紧固在EGR冷却器支架上的卡箍带,卡箍带上端与立板的顶部铰接,卡箍带下端设有穿装槽孔,穿装槽孔内穿设有紧固件,紧固件的上端设有外径大于穿装槽孔的限位块,紧固件的下段设有外螺纹;底座上设有固定孔,紧固件下端穿过固定孔后螺装螺母从而将EGR冷却器固定在EGR冷却器支架上;EGR冷却器在与底座、立板、卡箍带接触处设有橡胶垫。本实用新型实现了EGR冷却器和EGR冷却器支架位置的微调,弥补制造以及装配产生的误差,保证EGR冷却器安装的松紧程度起到张紧效果,避免EGR冷却器装配过松或过紧。

    一种发动机及其废气再循环系统、排气歧管

    公开(公告)号:CN203717168U

    公开(公告)日:2014-07-16

    申请号:CN201320828252.4

    申请日:2013-12-13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T10/121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发动机及其废气再循环系统、排气歧管,该排气歧管设有多个与所述发动机的气缸对应的进气口,所述排气歧管具有单流道,多个所述进气口设于所述流道的一侧,所述单流道还设有分别与所述系统的增压器、EGR阀连通的第一排气口,第二排气口。与现有技术中包括双流道的排气歧管相比,该排气歧管先将各独立的气缸中废气集中于一个流道,再通过两个排气口分别供给EGR阀和增压器,从而避免了取气不均匀现象,保证了废气再循环系统的稳定性,有利于发动机燃烧平稳。此外,这种结构的排气歧管增大了参与循环的废气总量,大大提高了废气再循环系统的EGR率。

    一种发动机及其进气弯管

    公开(公告)号:CN203570471U

    公开(公告)日:2014-04-30

    申请号:CN201320605557.9

    申请日:2013-09-27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发动机及其进气弯管,进气弯管具有进气端、出气端以及进气接口,且其管体靠近所述进气端形成进气弯角、靠近所述出气端形成出气弯角,所述出气弯角横截面的高度方向尺寸小于横向尺寸。该结构的进气弯管可使得气流自内向外挤出,可以增加出气弯角处内侧气体气压、降低流速,从而减少内、外侧气流的流速差及压力差,保证废气和新鲜空气混合后的气流平顺性,减少了进气的能量损失;而且,气流在自内侧向外侧挤压的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气体的混合效果;另外,进气弯管出气弯角处的弯曲半径可以减小,使得进气弯管在空间有限的安装环境也能够顺利布置。

    空滤器与增压器的连接结构

    公开(公告)号:CN203717076U

    公开(公告)日:2014-07-16

    申请号:CN201420005598.9

    申请日:2014-01-0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T10/121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滤器与增压器的连接结构,包括空滤器、增压器和连接空滤器和增压器的进气接管,所述进气接管上设有与空压机连通的空压机取气口,所述进气接管上还设有与油气分离器接通的油气分离器进气接口,空压机取气口设置在进气接管进气端弯角外侧,保证了空压机取气的顺畅性,避免了空压机发生窜油的现象,油气分离器进气接口设置在进气接管出气端弯角外侧,有效的避免了进气接管内气体压力较低时,吸入分离气体,影响油气分离器分离效果及发动机的机油耗。

    一种发动机用水泵
    10.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3743068U

    公开(公告)日:2014-07-30

    申请号:CN201420052189.4

    申请日:2014-01-26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发动机用水泵,包括沿传动轴的轴向依次设置的叶轮、轴密封件和轴承;所述水泵的涡室由泵体和盖体围合形成,所述传动轴的输入端自所述盖体伸出,且置于所述涡室内的所述叶轮的进液侧朝向所述泵体;其中,连通所述涡室的进液流道开设于所述泵体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水泵可以安装在发动机的旁侧,且进液部分相对位于偏后位置,不占用发动机前端尺寸,因此,可完全规避组装完成后发动机整体长度限制安装空间选择的问题,从而大大提高其可适用性,具有工作可靠、结构紧凑的特点,符合现有结构设计的主流趋势要求。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