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辆的车身底部
    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4954683A

    公开(公告)日:2022-08-30

    申请号:CN202111156370.0

    申请日:2021-09-30

    Inventor: 片圣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车身底部,其可以以竖直层叠结构布置和接合形成车身底部的多个组件。所述车身底部包括:板组件、上部构件组件以及下部构件组件,板组件配置为形成车辆内部的地板;上部构件组件配置为层叠在所述板组件的上侧并接合到板组件的上侧;下部构件组件配置为层叠在所述板组件的下侧并接合到板组件的下侧,并且下部构件组件接合到所述板组件的侧部分和所述上部构件组件的侧部分。

    汽车碰撞时用于分散前立柱的碰撞能量的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03625557B

    公开(公告)日:2017-03-01

    申请号:CN201210562846.5

    申请日:2012-12-21

    Inventor: 片圣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04 B62D25/082

    Abstract: 一种汽车碰撞时用于分散前立柱的碰撞能量的结构,该结构可以包括前冲击吸收构件、上冲击吸收构件、下冲击吸收构件和冲击过渡构件,所述前冲击吸收构件形成在车辆前框架的内部,并构造成当汽车在其前侧上碰撞时接收碰撞能量;所述上冲击吸收构件和所述下冲击吸收构件构造成将所述前冲击吸收构件的所述碰撞能量分散到前立柱和所述前立柱的下侧;所述冲击过渡构件连接到所述下冲击吸收构件的下侧,并连接到侧梁的前端部。

    汽车碰撞时用于分散前立柱的碰撞能量的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03625557A

    公开(公告)日:2014-03-12

    申请号:CN201210562846.5

    申请日:2012-12-21

    Inventor: 片圣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04 B62D25/082

    Abstract: 一种汽车碰撞时用于分散前立柱的碰撞能量的结构,该结构可以包括前冲击吸收构件、上冲击吸收构件、下冲击吸收构件和冲击过渡构件,所述前冲击吸收构件形成在车辆前框架的内部,并构造成当汽车在其前侧上碰撞时接收碰撞能量;所述上冲击吸收构件和所述下冲击吸收构件构造成将所述前冲击吸收构件的所述碰撞能量分散到前立柱和所述前立柱的下侧;所述冲击过渡构件连接到所述下冲击吸收构件的下侧,并连接到侧梁的前端部。

    冲击吸收单元及其制造方法和冲击吸收增强件

    公开(公告)号:CN107283669B

    公开(公告)日:2021-03-19

    申请号:CN201611101956.6

    申请日:2016-12-0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冲击吸收单元及其制造方法和冲击吸收增强件,所述冲击吸收单元设置在形成车身的内部构件与外部构件之间并且被构造成吸收冲击,所述冲击吸收单元可以包括:第一吸收体,所述第一吸收体包含复合材料并且从内部构件的内侧的表面朝向外部构件突出并且具有在第一吸收体中形成的打开的接收空间;和第二吸收体,所述第二吸收体包含复合材料并且从外部构件的内侧的表面朝向内部构件突出使得第二吸收体插入打开的接收空间中。

    车辆的前车身结构
    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1284565A

    公开(公告)日:2020-06-16

    申请号:CN201911202184.9

    申请日:2019-11-29

    Abstract: 一种车辆的前车身结构,其通过位于沿着车辆的纵向方向布置的前纵梁之间的前围板限定了与乘客舱分隔的空间。所述前车身结构包括:前减振器壳体、前围上盖板和前围上横梁;所述前减振器壳体中布置有车辆的前轮悬架的前减振器;所述前围上盖板与车辆的前柱的下侧端部部分连接;所述前围上横梁布置在所述前围上盖板下方,该前围上横梁的前侧端部部分附接至所述前减振器壳体,而前围上横梁的后侧端部部分附接至所述前围上盖板。

    冲击吸收单元
    8.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6766136U

    公开(公告)日:2017-12-19

    申请号:CN201720144423.X

    申请日:2017-02-17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冲击吸收单元,其包括:第一加强体,形成有向上方敞开的连接槽和向侧方敞开的插入槽,上述连接槽和上述插入槽以相互交差的方式连通;紧固体,一侧插入到上述插入槽,以与上述连接槽连通的方式形成有贯穿槽,另一侧从上述插入槽向侧方凸出;以及第二加强体,一侧贯穿上述贯穿槽并插入到上述连接槽,另一侧从上述连接槽向上方凸出。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