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9532764A
公开(公告)日:2019-03-29
申请号:CN201810155301.X
申请日:2018-02-23
IPC: B60S1/5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辆的除霜器喷嘴,其安装在所述车辆的挡风玻璃下方并将经调节的空气排向所述挡风玻璃,所述除霜器喷嘴在排放期间产生涡流。除霜器喷嘴可以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形成为圆柱形形状并且具有:形成在外壳的一端处的入口,通过该入口引入经调节的空气;和形成在挡风玻璃附近的出口,通过该出口排放空气;以及被配置为从外壳的内侧表面突出以在外壳的内侧表面中将引入到外壳中的空气以涡流形式排放的涡流发生器。
-
公开(公告)号:CN111502808B
公开(公告)日:2022-08-02
申请号:CN201910232065.1
申请日:2019-03-2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用于稀燃发动机的后处理系统和后处理方法。该后处理系统在排气管上依次配备有氨产生催化剂模块、选择性催化还原(SCR)催化剂和CO净化催化剂(CUC),排气流动通过该排气管并且该排气管连接至稀燃发动机。排气流变换器设置在氨产生催化剂模块和SCR催化剂之间。排气流变换器根据SCR催化剂的温度改变从氨产生催化剂模块排出的排气的流量。
-
公开(公告)号:CN111502809B
公开(公告)日:2022-08-26
申请号:CN201910261835.5
申请日:2019-04-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稀燃发动机的后处理系统和后处理方法。该后处理方法被配置为控制后处理系统,该后处理系统在排气管上依次配备有氨产生催化剂模块、选择性催化还原(SCR)催化剂和CO净化催化剂(CUC),排气流过该排气管并且该排气管连接到稀燃发动机。根据SCR催化剂的温度和温度变化速率改变氨产生催化剂模块中的NH3产生。
-
公开(公告)号:CN111824058A
公开(公告)日:2020-10-27
申请号:CN201910855426.8
申请日:2019-09-10
IPC: B60R21/20 , B60R21/231 , B60R21/055 , B60R21/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膝部气囊,包括:下防撞垫,其呈板状以防止转向管柱暴露于室内空间,并具有以向转向管柱侧凹入的方式形成为槽状的壳体部,壳体部形成为与转向管柱隔开一定距离;和气囊组件,其包括充气器和垫部,并内置于下防撞垫的壳体部,当垫部因充气器的激发而展开时,垫部从下防撞垫的外侧向膝盖展开。
-
公开(公告)号:CN111502808A
公开(公告)日:2020-08-07
申请号:CN201910232065.1
申请日:2019-03-2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用于稀燃发动机的后处理系统和后处理方法。该后处理系统在排气管上依次配备有氨产生催化剂模块、选择性催化还原(SCR)催化剂和CO净化催化剂(CUC),排气流动通过该排气管并且该排气管连接至稀燃发动机。排气流变换器设置在氨产生催化剂模块和SCR催化剂之间。排气流变换器根据SCR催化剂的温度改变从氨产生催化剂模块排出的排气的流量。
-
公开(公告)号:CN111824058B
公开(公告)日:2024-11-22
申请号:CN201910855426.8
申请日:2019-09-10
IPC: B60R21/20 , B60R21/231 , B60R21/055 , B60R21/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膝部气囊,包括:下防撞垫,其呈板状以防止转向管柱暴露于室内空间,并具有以向转向管柱侧凹入的方式形成为槽状的壳体部,壳体部形成为与转向管柱隔开一定距离;和气囊组件,其包括充气器和垫部,并内置于下防撞垫的壳体部,当垫部因充气器的激发而展开时,垫部在下防撞垫的外侧向膝盖展开。
-
公开(公告)号:CN103722993A
公开(公告)日:2014-04-16
申请号:CN201210558861.2
申请日:2012-12-20
IPC: B60G13/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081 , B62D21/09 , B62D25/08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车辆的前减震器的强度增强装置,以提供足够的支承力而无论传递至所述前减震器的载荷。为此,提供形成方框状横截面结构的前围下内板和增强板,且其两个侧端部整体地连接至减震器支承板。支承板在前围下内板的两个侧端的前端部中整体地形成,以覆盖并整体地连接至所述减震器支承板的前部,由此容易地分布从与所述前减震器接合的减震器支承板在各个方向上传递的载荷,并为所述减震器支承板提供足够的支承力。
-
公开(公告)号:CN111502809A
公开(公告)日:2020-08-07
申请号:CN201910261835.5
申请日:2019-04-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稀燃发动机的后处理系统和后处理方法。该后处理方法被配置为控制后处理系统,该后处理系统在排气管上依次配备有氨产生催化剂模块、选择性催化还原(SCR)催化剂和CO净化催化剂(CUC),排气流过该排气管并且该排气管连接到稀燃发动机。根据SCR催化剂的温度和温度变化速率改变氨产生催化剂模块中的NH3产生。
-
公开(公告)号:CN102336157B
公开(公告)日:2016-05-04
申请号:CN201010609335.5
申请日:2010-12-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预防碰撞头枕的自动移动装置,可以包括:碰撞预测传感器;控制单元,该控制单元将由所述碰撞预测传感器测量的值与存储在该控制单元内的参考值相比较,并且当可以确定了该碰撞预测传感器所测量的值高于该参考值时,该控制单元输出控制信号;和头枕移动单元,在头枕单元接触到乘客的头部之前,头枕移动单元将所述头枕单元移向乘客头部,并且该头枕移动单元包括:撑杆,该撑杆连接至所述头枕单元,该撑杆的两侧都沿着竖直方向设置;倾斜设备,响应于控制单元的控制信号,该倾斜设备使得所述撑杆相对于椅背向前或向后倾斜;和竖直移动设备,响应于所述控制单元的控制信号,该竖直移动设备使所述撑杆在竖直方向上移动。
-
公开(公告)号:CN102336157A
公开(公告)日:2012-02-01
申请号:CN201010609335.5
申请日:2010-12-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预防碰撞头枕的自动移动装置,可以包括:碰撞预测传感器;控制单元,该控制单元将由所述碰撞预测传感器测量的值与存储在该控制单元内的参考值相比较,并且当可以确定了该碰撞预测传感器所测量的值高于该参考值时,该控制单元输出控制信号;和头枕移动单元,在头枕单元接触到乘客的头部之前,头枕移动单元将所述头枕单元移向乘客头部,并且该头枕移动单元包括:撑杆,该撑杆连接至所述头枕单元,该撑杆的两侧都沿着竖直方向设置;倾斜设备,响应于控制单元的控制信号,该倾斜设备使得所述撑杆相对于椅背向前或向后倾斜;和竖直移动设备,响应于所述控制单元的控制信号,该竖直移动设备使所述撑杆在竖直方向上移动。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