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背面源极或漏极触点选择性的集成电路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18712197A

    公开(公告)日:2024-09-27

    申请号:CN202311814345.6

    申请日:2023-12-27

    Abstract: 描述了具有背面源极或漏极触点选择性的集成电路结构。在示例中,集成电路结构包括在第一多个水平堆叠的纳米线或鳍状物的端部处的第一外延源极或漏极结构,其中,第一导电源极或漏极触点垂直地在第一外延源极或漏极结构的底部下方并与第一外延源极或漏极结构的底部接触,并且其中,第一硬掩模材料在第一导电源极或漏极触点下方并与第一导电源极或漏极触点接触。第二外延源极或漏极结构在第二多个水平堆叠的纳米线或鳍状物的端部处,其中,第二导电源极或漏极触点垂直地在第二外延源极或漏极结构的底部下方并与第二外延源极或漏极结构的底部接触,并且第二硬掩模材料在第二导电源极或漏极触点的下方并与第二导电源极或漏极触点接触。

    钛触点形成
    3.
    发明公开
    钛触点形成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6344336A

    公开(公告)日:2023-06-27

    申请号:CN202211480298.1

    申请日:2022-11-22

    Abstract: 形成至硅锗(SiGe)的钛触点包括形成硅化钛层,其中通过在升高的温度下使硅烷(乙硅烷、丙硅烷等)流过钛层来提供用于硅化钛层的硅。硅化钛层可以帮助限制跨硅化钛‑硅锗界面可能发生的钛和锗相互扩散的量,这可以减少(或消除)在随后的退火和其他高温工艺期间SiGe层中空隙的形成。也可以经由硼和锗注入对SiGe层的其上形成钛层的表面进行预先非晶化,以进一步改善SiGe层抗微空隙形成的鲁棒性。所得到的钛触点是热稳定的,因为它们的电阻在经受下游退火和高温处理过程之后基本上保持不变。

    将过孔与密集间距金属互连层的顶和底自对准的结构和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112277B

    公开(公告)日:2021-03-12

    申请号:CN201480083615.3

    申请日:2014-12-24

    Abstract: 本发明的实施例包括具有与互连线自对准的顶上过孔和贯穿过孔的互连结构,以及形成这种结构的方法。在实施例中,在层间电介质(ILD)中形成互连结构。可以在ILD中形成一个或多个第一互连线。互连结构还可以包括ILD中的以与第一互连线交替的图案布置的一个或多个第二互连线。第一和第二互连线中的每一个的顶表面可以凹陷到ILD的顶表面下方。互连结构可以包括形成在第一互连线中的一个或多个或第二互连线中的一个或多个之上的自对准顶上过孔。在实施例中,自对准顶上过孔的顶表面与ILD的顶表面基本上共面。

    将过孔与密集间距金属互连层的顶和底自对准的结构和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112277A

    公开(公告)日:2017-08-29

    申请号:CN201480083615.3

    申请日:2014-12-24

    Abstract: 本发明的实施例包括具有与互连线自对准的顶上过孔和贯穿过孔的互连结构,以及形成这种结构的方法。在实施例中,在层间电介质(ILD)中形成互连结构。可以在ILD中形成一个或多个第一互连线。互连结构还可以包括ILD中的以与第一互连线交替的图案布置的一个或多个第二互连线。第一和第二互连线中的每一个的顶表面可以凹陷到ILD的顶表面下方。互连结构可以包括形成在第一互连线中的一个或多个或第二互连线中的一个或多个之上的自对准顶上过孔。在实施例中,自对准顶上过孔的顶表面与ILD的顶表面基本上共面。

    具有背侧接触部显露均匀性的集成电路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19153465A

    公开(公告)日:2024-12-17

    申请号:CN202311829488.4

    申请日:2023-12-27

    Abstract: 描述了具有背侧接触部显露均匀性的集成电路结构以及制造具有背侧接触部显露均匀性的集成电路结构的方法。在示例中,集成电路结构包括包含多个水平堆叠的纳米线或鳍状物的集成电路结构。栅极堆叠体位于多个水平堆叠的纳米线或鳍状物之上。外延源极或漏极结构位于多个水平堆叠的纳米线或鳍状物的一端处。导电源极或漏极接触部竖直地位于外延源极或漏极结构的底部之下并且与外延源极或漏极结构的底部接触。导电源极或漏极接触部位于隔离层中的腔体中。隔离层在栅极堆叠体之下横向地延伸。

    利用应变重分布层的可拉伸电子器件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210269B

    公开(公告)日:2020-07-28

    申请号:CN201580075836.0

    申请日:2015-03-11

    Abstract: 本发明的实施例包括一种微电子器件以及用于形成微电子器件的方法。在实施例中,微电子器件包括半导体管芯,该半导体管芯具有一个或多个管芯接触部,该一个或多个管芯接触部均通过导电迹线电耦合到接触焊盘。半导体管芯具有第一弹性模量。微电子器件还可以包括位于半导体管芯和导电迹线上方的封装层。封装层可以具有小于第一弹性模量的第二弹性模量。微电子器件还可以包括位于封装层内的第一应变重分布层。第一应变重分布层具有覆盖导电迹线的一部分和半导体管芯的覆盖区。应变重分布层具有小于第一弹性模量且大于第二弹性模量的第三弹性模量。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