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7059521B
公开(公告)日:2023-04-11
申请号:CN201710140260.2
申请日:2017-03-10
Applicant: 西南交通大学 , 重庆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开发投资有限公司 , 中铁二院重庆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一种地下四层立体交叠式交通枢纽构造,包括地下一层并联式公路隧道、地下二层并联式公路隧道、地下三层地铁隧道和地下四层地铁隧道,其中,地下二层并联式公路隧道的设置方向与地下一层并联式公路隧道的设置方向垂直,且地下二层并联式公路隧道的顶板和地下一层并联式公路隧道的底板为共用板,地下三层地铁隧道的设置方向与地下二层并联式公路隧道的设置方向垂直,地下四层地铁隧道的设置方向与地下三层地铁隧道的设置方向垂直,各层之间通过自动扶梯及楼梯连通。实现了乘客立体换乘功能,大幅减少了乘客在不同交通工具之间换乘所需步行的距离,避免以往单层枢纽空间内乘客在各个换乘点附近聚集的问题,以此保障人流畅通并减少安全隐患。
-
公开(公告)号:CN107059521A
公开(公告)日:2017-08-18
申请号:CN201710140260.2
申请日:2017-03-10
Applicant: 西南交通大学 , 重庆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开发投资有限公司 , 中铁二院重庆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一种地下四层立体交叠式交通枢纽构造,包括地下一层并联式公路隧道、地下二层并联式公路隧道、地下三层地铁隧道和地下四层地铁隧道,其中,地下二层并联式公路隧道的设置方向与地下一层并联式公路隧道的设置方向垂直,且地下二层并联式公路隧道的顶板和地下一层并联式公路隧道的底板为共用板,地下三层地铁隧道的设置方向与地下二层并联式公路隧道的设置方向垂直,地下四层地铁隧道的设置方向与地下三层地铁隧道的设置方向垂直,各层之间通过自动扶梯及楼梯连通。实现了乘客立体换乘功能,大幅减少了乘客在不同交通工具之间换乘所需步行的距离,避免以往单层枢纽空间内乘客在各个换乘点附近聚集的问题,以此保障人流畅通并减少安全隐患。
-
公开(公告)号:CN206692967U
公开(公告)日:2017-12-01
申请号:CN201720229481.2
申请日:2017-03-10
Applicant: 西南交通大学 , 重庆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开发投资有限公司 , 中铁二院重庆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一种地下四层立体交叠式交通枢纽构造,包括地下一层并联式公路隧道、地下二层并联式公路隧道、地下三层地铁隧道和地下四层地铁隧道,其中,地下二层并联式公路隧道的设置方向与地下一层并联式公路隧道的设置方向垂直,且地下二层并联式公路隧道的顶板和地下一层并联式公路隧道的底板为共用板,地下三层地铁隧道的设置方向与地下二层并联式公路隧道的设置方向垂直,地下四层地铁隧道的设置方向与地下三层地铁隧道的设置方向垂直,各层之间通过自动扶梯及楼梯连通。实现了乘客立体换乘功能,大幅减少了乘客在不同交通工具之间换乘所需步行的距离,避免以往单层枢纽空间内乘客在各个换乘点附近聚集的问题,以此保障人流畅通并减少安全隐患。(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号:CN108109377A
公开(公告)日:2018-06-01
申请号:CN201810061691.4
申请日:2018-01-23
Applicant: 重庆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开发投资有限公司 , 重庆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三维McMaster算法的常偶发拥堵判别方法,首先获取车检器交通数据,利用交通数据的数据间隙建立速度、流量和占有率的三维交通数据;然后根据三维交通数据利用尖点突变理论建立三维McMaster算法模型;最后根据三维McMaster算法模型计算出交通数据流是否发生突变,从而区分常发性拥堵和偶发性拥堵。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三维McMaster算法判别常发及偶发拥堵方法;通过在获取大量交通数据(速度、流量、占有率)的前提下,利用交通数据的数据间隙的存在,利用尖点突变理论建立三维McMaster算法模型;利用突变理论来确定交通系统拥堵的发生过程;从而区分常发性拥堵和偶发性拥堵。
-
公开(公告)号:CN119822727A
公开(公告)日:2025-04-15
申请号:CN202510017793.6
申请日:2025-01-06
Applicant: 西南交通大学
IPC: C04B28/04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含膏粉砂质泥岩改性方法及改良剂组分含量确定方法,涉及含膏粉砂质泥岩改性领域,该方法包括:基于水泥、聚丙烯纤维和甲基硅酸钠制作改良剂;通过所述改良剂对所述含膏粉砂质泥岩进行掺混改性操作,以获取改性后岩土。通过对含膏粉砂质泥岩弃碴进行改性,将其转化为高性能的路基填料,减少对优质填料的依赖。本方法通过科学设计改良剂组分和掺混工艺,有效克服了背景技术中含膏粉砂质泥岩强度低、水稳性差、腐蚀性强等难题,显著提高了改性土体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实现了资源化利用和绿色发展,具有显著的工程价值和社会效益。
-
公开(公告)号:CN119312463B
公开(公告)日:2025-04-08
申请号:CN202411856179.0
申请日:2024-12-17
Applicant: 西南交通大学
IPC: G06F30/13 , G06F30/20 , G16C60/00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材料本构自适应追踪模型的构建方法及系统,涉及隧道工程技术领域,包括对混凝土试件开展未参与冻融循环的轴心抗压试验,得到混凝土试件的基础力学性能指标值和基础控制参数;建立混凝土试件在冻融循环影响下的力学性能指标值和控制参数;由力学性能指标值和控制参数构建混凝土试件在冻融循环影响下的材料本构模型;对混凝土试件在冻融循环影响下的力学性能指标值和控制参数进行拟合,得到材料本构模型参数的初始后验分布;利用新数据对材料本构模型参数的初始后验分布进行自适应更新,得到材料本构自适应追踪模型,本发明建立了能反映长寿命期与复杂服役环境特征的材料本构自适应追踪模型,为长寿命设计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
公开(公告)号:CN119047031B
公开(公告)日:2025-03-07
申请号:CN202411061480.2
申请日:2024-08-05
Applicant: 西南交通大学
IPC: G06F30/13 , G06F30/20 , G06F111/04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围岩溶蚀‑膨胀力学效应的隧道变形快速分析方法,包括:将隧道结构简化为弧形结构;为形成均布径向荷载模型和局部径向荷载模型;计算生成局部荷载内力方程和均布荷载内力方程;将均布荷载内力方程和局部荷载内力方程叠加形成隧道结构内力方程;根据隧道结构内力方程积分计算形成隧道结构竖向位移方程;通过隧道结构竖向位移方程对隧道的隧道结构变形进行分析。本申请实施例根据结构力学力法计算原理分析了局部径向荷载和均布径向荷载并将结果迭加,提出了隧道结构竖向位移和围岩压力的计算方法,揭示了隧道结构不同位置的溶蚀空洞和结晶膨胀的变形研究特征。
-
公开(公告)号:CN119129082A
公开(公告)日:2024-12-13
申请号:CN202411604408.X
申请日:2024-11-12
Applicant: 西南交通大学
IPC: G06F30/13 , G06F30/23 , G06F18/23213 , G06F18/27 , G06F18/2431 , G06F111/10 , G06F119/0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盾构隧道结构的长寿命设计方法,涉及盾构隧道结构设计技术领域,包括首先通过K‑means聚类算法对环境条件、水文地质数据等进行分类,提取多场耦合环境关键参数,并基于此进行实时监测、实验与数值模拟,建立材料的本构模型与劣化状态自适应模型。随后,通过蒙特卡洛模拟得到围岩与衬砌设计参数的概率分布和统计特征,并基于此进行有限元分析,建立隧道数值仿真模型。进一步通过回归分析与层次分析法,得到性能演化方程与长寿命设计的关键指标体系。最终,通过性能极限状态模型和生命周期成本分析,优化盾构隧道的结构设计参数,制定养护与更换方案,确保隧道的长寿命设计。本发明确保了结构的长期可靠性和经济性。
-
公开(公告)号:CN114837704B
公开(公告)日:2024-10-29
申请号:CN202210662469.6
申请日:2022-06-13
Applicant: 深圳地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 , 西南交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管片注浆孔堵漏的密封组件,包括位于管片内的吊装预埋件、与吊装预埋件连接的紧定构件以及位于管片的注浆孔内且与紧定构件密封配合的可形变密封构件,可形变密封构件的底部、可形变密封构件与管片之间的间隙内分别注入有膨胀防水层,形成双重防水体系;本发明通过多道防水体系提高防水效果,由膨胀橡胶形成第一道防水体系,密封构件与环氧AB胶形成第二道防水体系,有效的提高堵漏防水性能;其次,通过可形变密封构件与紧定构件咬合形成联合承载体系,提高整体的结构强度,有效的承担管片内弯与外弯所产生的拉应力,提高管片可靠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8580035A
公开(公告)日:2024-09-03
申请号:CN202410632884.6
申请日:2024-05-21
Applicant: 中铁西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西南交通大学
IPC: C04B28/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泥水盾构快塞砂性地层的膨润土泥浆配制方法,属于膨润土泥浆配制技术领域,膨润土泥浆配制方法包括S1、配置膨润土基浆;S2、测定S1中的膨润土基浆的滤失量,判断膨润土基浆的滤失量是否满足滤失量控制标准,如满足,则膨润土基浆合格,否则进入S3;S3、向膨润土基浆中添加粉土,判断滤失量是否满足滤失量控制标准,如满足,则添加粉土后的膨润土泥浆合格,否则进入S4;S4、分别向添加粉土后的膨润土基浆添加不同粒径段的砂粒,获得多份含不同粒径段的砂粒且含粉土的膨润土基浆;S5、测定上一步骤所制得的多份泥浆的滤失量,并找出滤失量最小的浆液;S6、得到滤失量更低的膨润土基浆配比;该方法有效的指导现场人员对泥浆的配制。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