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816323B
公开(公告)日:2025-01-28
申请号:CN202411122481.3
申请日:2024-08-15
Applicant: 西安交通大学
Abstract: 基于送回风逆向双气流作用的通风系统和方法,将送风口布置在侧墙中部、排风口布置在房间顶部、回风口布置在介于送风口和排风口;经排风口离开室内的空气,排至室外;经回风口离开室内的空气与室外新鲜空气一同经过洁净化和热湿处理后由送风口再送至室内;送风气流水平地进入室内,送至人体头部位置;回风口相对于送风气流逆向地离开室内,回风气流抑制送风气流从非工作区卷吸空气、促进送风气流从工作区卷吸空气,迫使送风气流进入工作区,提高了送风效率,高能效营造热舒适和健康室内环境。
-
公开(公告)号:CN119000150A
公开(公告)日:2024-11-22
申请号:CN202411464914.3
申请日:2024-10-21
Applicant: 陕西省煤田地质集团有限公司 , 陕西中煤新能源有限公司 , 西安交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换热性能计算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中深层井下换热器的换热性能计算方法及系统。该方法通过不同水流速下采样时刻在不同温度采样位置外管的热量交换,以及岩体导热系数,结合出水口温度和管底温度的偏差,得到采样时刻的热量转换效率;依据不同热响应测试实验时序上热量转换效率的变化分布,筛选稳定采样时刻,通过非稳定采样时刻的占比和稳定采样时刻的热量转换效率分布,确定理想流速;基于理想流速与当前运行的流速,得到换热性能指标。本发明在多个水流速下的多位置进行热量转换分析,并结合时序上热量转换效率的变化,从运行水流速角度综合了换热效果和水流能源情况评估换热性能,提高换热性能评估的可靠准确性。
-
公开(公告)号:CN117010157B
公开(公告)日:2024-10-01
申请号:CN202310766866.2
申请日:2023-06-27
Applicant: 西安交通大学
IPC: G06F30/20 , G06F119/08 , G06F113/14 , G06F111/10 , G06F111/06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换热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中深层地埋管换热器供热设计优化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包括:获取影响建筑负荷的长期气象参数;并基于气象参数,采用建筑热负荷模型确定建筑冬季采暖负荷;构建中深层地埋管地热供热系统数值模型,计算换热器入口水温以确定运行安全状况,并计算系统运行能耗;建立经济分析模型;并基于经济分析模型,计算不同设计参数下中深层地埋管地热供热系统初始投资及运行成本;基于设计参数的常用取值区间,使用优化算法对中深层地埋管换热器设计参数进行优化。本申请综合考虑多设计参数交互性及气候变化,既保障供热系统长期稳定运行,又提高中深层地埋管换热器设计性能(节能9.3%~44.4%,降本3.9%~21.8%)。
-
公开(公告)号:CN116912038B
公开(公告)日:2024-07-16
申请号:CN202310972107.1
申请日:2023-08-03
Applicant: 西安交通大学
Abstract: 考虑空气温度、速度和湿度的通风热舒适指标创建方法,提出了有效吹风湿气温度EDMT的公式框架,并量化EDMT公式框架中的各个参数,即基准空气温度、基准空气速度、基准相对湿度、空气速度与空气温度的等效热舒适转化系数、相对湿度与空气温度的等效热舒适转化系数、下边界和上边界,使得EDMT可以便捷地用于评估通风热舒适性能;相较于现有的有效吹风温度EDT和有效湿气温度EMT,由于有效吹风湿气温度EDMT可同时考虑空气温度、速度和相对湿度对热舒适的影响,本发明可以更准确地确定通风热舒适性能指标,有助于发展热舒适低碳建筑。
-
公开(公告)号:CN115183349A
公开(公告)日:2022-10-14
申请号:CN202210807407.X
申请日:2022-07-11
Applicant: 西安交通大学
Abstract: 一种基于层式气流组织的辐射‑对流整合空调末端,布置在侧墙上,由辐射单元、对流单元和换热单元构成;辐射单元为辐射板,换热单元与前面的辐射板接触形成导热传热,换热单元与后面的绝热背板接触,绝热背板与墙体接触;换热单元与前、后的辐射板、绝热背板形成上下贯通的空气通道即为对流单元的风道,对流单元利用风机将室内空气从进风口引入风道,室内空气在风道内与换热单元、辐射板接触,形成对流换热,并从对流单元下部的出风口进入到室内;本发明将辐射‑对流整合空调末端与层式气流组织结合营造室内热环境,利用层式通风气流组织的优点,将辐射‑对流整合空调末端的出风直接送入到人体活动区域,从而实现高能效营造热舒适环境。
-
公开(公告)号:CN113139229A
公开(公告)日:2021-07-20
申请号:CN202110465228.8
申请日:2021-04-28
Applicant: 西安交通大学
IPC: G06F30/13 , G06F30/20 , G06F119/08
Abstract: 一种考虑内壁面发射率影响的平均辐射温度计算方法,第一步,基于各内壁面的尺寸和人到各内壁面的距离计算人体对内壁面的辐射角系数;第二步,基于第一步所得辐射角系数,连同各内壁面的尺寸、温度和发射率、空气温度和温度、及人体活动强度和服装热阻,迭代计算人体表面温度;第三步,基于第一步所得辐射角系数和第二步所得人体表面温度,连同各内壁面的尺寸、温度和发射率,计算人体与内壁面的辐射换热量;第四步,基于第二步所得人体表面温度和第三步所得人体与内壁面的辐射换热量,计算平均辐射温度;本发明立足于人体和内壁面的辐射换热量,因此能够用于准确地评估内壁面不同发射率影响下的热舒适。
-
公开(公告)号:CN102254734A
公开(公告)日:2011-11-23
申请号:CN201110182291.7
申请日:2011-06-30
Applicant: 西安交通大学
IPC: H01H33/66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H1/0206 , H01H33/02 , H01H33/6644 , H01H2033/66292
Abstract: 一种高电压单断口真空灭弧室,通过第一导电杆和第二导电杆分别从中空外壳的顶部和中空外壳的底部竖直伸入该中空外壳内,第一导电杆和第二导电杆伸入中空外壳内的端部分别设置有竖直间隔相对的静触头和动触头,避免了额定电流承载能力低以及采用四节瓷壳不适宜大直径陶瓷外壳情况的缺点,真正实现了一种高额定电流、高分断能力以及高绝缘能力的高电压单断口真空灭弧室,实现了将分断短路电流与通载额定电流两个功能在一个装置内分开,在不增加触头体积的情况下既保证真空灭弧室的开断能力又提高真空灭弧室的承载电流能力。同时由于采用了多重屏蔽罩系统和触头背部屏蔽罩系统,具有优异的绝缘耐压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8111046B
公开(公告)日:2024-11-22
申请号:CN202410431947.1
申请日:2024-04-11
Applicant: 西安交通大学
Abstract: 室内空气能量再利用的多送风通风系统和方法,该系统包含主送风口、内循环送风口、回风口;主送风口位于侧墙中部人体头部高度附近,以保证处理后的高能量品位、高新鲜度的主送风可以最大限度送至人员工作区,特别是头部区域;内循环送风口位于主送风口上部,内循环送风仅需净化处理经由内循环送风口送至室内非工作区;回风口位于主送风口下部并贴近地板;该种通风方式内循环送风对主送风的压力、回风口的下抽吸力克服热浮升力引导主送风向工作区发展,有效利用了室内空气侧送风能量,提高了送风的利用效率,降低了室内热环境营造消耗。
-
公开(公告)号:CN117807658B
公开(公告)日:2024-07-26
申请号:CN202311564262.6
申请日:2023-11-22
Applicant: 西安交通大学
IPC: G06F30/13 , G06F30/27 , G06F18/23213 , G06F18/27 , G06F111/10 , G06F119/08
Abstract: 本申请属于建筑通风热舒适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非均匀热环境与个性热偏好耦合控制分区优化设计方法,该方法包括:针对送风参数及室内冷负荷进行随机抽样,并评价室内工作区单元的热状况;针对特定分区数,根据室内工作区单元的热状况进行聚类,根据聚类结果对室内工作区进行分区划分;基于送风参数、室内冷负荷确定回风温度及分区热环境;基于分区热环境及人员热舒适性所允许的热偏好冷热偏差,评价分区热偏差,并确定最优运行;基于抽样的冷负荷及对应的最优运行,评价室内工作区单元的热偏差及热不适度,并确定最优分区数量。本申请通过优化分区划分室内工作区,增大室内非均匀环境和人员差异性热偏好的匹配度,从而提升室内热舒适。
-
公开(公告)号:CN118189330A
公开(公告)日:2024-06-14
申请号:CN202410222587.4
申请日:2024-02-28
Applicant: 西安交通大学
Inventor: 张胜
Abstract: 一种基于送风能量和新鲜度梯级利用的通风系统和方法,通风系统包含主送风口、主回风口、内循环送风口和内循环回风口;主送风口位于侧墙中部,内循环送风口位于主送风口上部,主回风口位于内循环送风口上部并贴近天花板,内循环回风口位于主送风口下部并贴近地板;经处理的高能源品位和高新鲜度的空气经由主送风口送入室内工作区,特别是头部区域,继而经由内循环回风口离开房间,而后再经由内循环送风口送入室内非工作区,最后经由主回风口离开房间;该通风方式将送风依次用于调节头部区域、头部以下区域及头部以上区域,实现送风能量和新鲜度的梯级利用,提高送风利用效率,降低室内热环境营造能耗。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