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2231956B
公开(公告)日:2022-12-09
申请号:CN202011113936.7
申请日:2020-10-18
Applicant: 西安交通大学
IPC: G06F30/23 , G06F30/28 , G06F111/10 , G06F113/08 , G06F119/08 , G06F119/14
Abstract: 一种塔式光热电站吸热器的光‑热‑力一体化耦合计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首先,采用蒙特卡罗光线追踪法建立光能从塔式光热电站定日镜场到吸热器的全过程光学传播模型,获得吸热器表面能流密度分布;其次,采用有限容积法,综合考虑吸热器的对流、辐射和导热过程,建立吸热器的流动传热模型,并以在光学模型中获得的吸热器表面能流分布作为热边界条件,计算获得吸热器的温度分布;最后,采用有限元法构建吸热器的热应力计算模型,以在吸热器流动传热模型中得到的吸热器温度分布为温度边界条件,计算获得吸热器内的热应力分布。本发明可以准确地预测吸热器在真实能流密度下的温度和应力分布规律,以指导塔式光热电站吸热器的设计以及安全高效运行。
-
公开(公告)号:CN110112958B
公开(公告)日:2020-08-28
申请号:CN201910440941.X
申请日:2019-05-24
Applicant: 西安交通大学
Abstract: 一种相变耦合仿生翅片型汽车尾气余热梯级发电系统,包括内层导热结构、中间半导体温差发电模块和外层翅片散热器,内层导热结构紧密贴合在车辆排气管外壁,整体呈六棱柱形,为温差发电模块提供平整贴附点;导热结构内部填充有相变材料熔融盐,可以使导热结构外壁温度保持均匀且恒定,同时蓄集汽车尾气中的热量。中间半导体温差发电模块采用双层设计,内外层发电模块根据各自实际工作温区选取不同的热电材料,其最佳工作温区与实际温区相匹配,使两层发电模块均工作于最佳温度,实现对汽车尾气余热的梯级利用。外层翅片散热器采用树叶形仿生结构,利用汽车行进时产生的气流进行强制对流散热。本发明可利用汽车尾气发电,实现尾气的余热利用。
-
公开(公告)号:CN106817884A
公开(公告)日:2017-06-09
申请号:CN201710126458.5
申请日:2017-02-28
Applicant: 西安交通大学
IPC: H05K7/2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5K7/2039
Abstract: 一种电子器件散热器,包括基板和设置在基板上的上部V型散热翅片和下部的竖直平板翅片,且在上部V型散热翅片上安装有顶盖。在电子器件工作时产生的热量经由热管导到铝制平板上,铝制平板再与所述散热器的基板贴合,最后通过翅片和顶盖将热量导入到环境中去。本发明所述散热器翅片的尺寸以适应实际通信设备机柜的尺寸要求而变化,根据实际所需散热器基板面积和散热功率大小确定V型翅片在竖直方向的数量和竖直平板翅片在水平方向上的数量。能有效降低自然散热条件下室外机柜温度,从而达到延长电子器件寿命,提高电子器件可靠性的目的。
-
公开(公告)号:CN112231956A
公开(公告)日:2021-01-15
申请号:CN202011113936.7
申请日:2020-10-18
Applicant: 西安交通大学
IPC: G06F30/23 , G06F30/28 , G06F111/10 , G06F113/08 , G06F119/08 , G06F119/14
Abstract: 一种塔式光热电站吸热器的光‑热‑力一体化耦合计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首先,采用蒙特卡罗光线追踪法建立光能从塔式光热电站定日镜场到吸热器的全过程光学传播模型,获得吸热器表面能流密度分布;其次,采用有限容积法,综合考虑吸热器的对流、辐射和导热过程,建立吸热器的流动传热模型,并以在光学模型中获得的吸热器表面能流分布作为热边界条件,计算获得吸热器的温度分布;最后,采用有限元法构建吸热器的热应力计算模型,以在吸热器流动传热模型中得到的吸热器温度分布为温度边界条件,计算获得吸热器内的热应力分布。本发明可以准确地预测吸热器在真实能流密度下的温度和应力分布规律,以指导塔式光热电站吸热器的设计以及安全高效运行。
-
公开(公告)号:CN110112958A
公开(公告)日:2019-08-09
申请号:CN201910440941.X
申请日:2019-05-24
Applicant: 西安交通大学
Abstract: 一种相变耦合仿生翅片型汽车尾气余热梯级发电系统,包括内层导热结构、中间半导体温差发电模块和外层翅片散热器,内层导热结构紧密贴合在车辆排气管外壁,整体呈六棱柱形,为温差发电模块提供平整贴附点;导热结构内部填充有相变材料熔融盐,可以使导热结构外壁温度保持均匀且恒定,同时蓄集汽车尾气中的热量。中间半导体温差发电模块采用双层设计,内外层发电模块根据各自实际工作温区选取不同的热电材料,其最佳工作温区与实际温区相匹配,使两层发电模块均工作于最佳温度,实现对汽车尾气余热的梯级利用。外层翅片散热器采用树叶形仿生结构,利用汽车行进时产生的气流进行强制对流散热。本发明可利用汽车尾气发电,实现尾气的余热利用。
-
公开(公告)号:CN113091333A
公开(公告)日:2021-07-09
申请号:CN202110327841.3
申请日:2021-03-26
Applicant: 西安交通大学
Abstract: 一种塔式光热电站吸热器流量前馈‑反馈控制方法,其中前馈控制通过神经网络预测模型获得云层扰动下的吸热器流量调节值,可快速应对太阳辐射强度的剧烈变化;反馈控制通过PID对吸热器流量进行微调,可实现吸热器出口温度稳定在设定值。通过结合吸热器流量的神经网络预测前馈控制和PID反馈控制,本发明可实现太阳辐射波动条件下的吸热器流量快速调节,保证吸热器出口温度稳定,从而减少弃光率,提高塔式太阳能热电站的系统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06852079A
公开(公告)日:2017-06-13
申请号:CN201710113995.6
申请日:2017-02-28
Applicant: 西安交通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5K7/20 , B03C3/04 , B03C3/40 , B03C2201/06
Abstract: 一种离子风除尘通风机柜,包括机柜本体以及设置在机柜本体内由偏转电极板分割成为首尾相连的电离吸附区和供风区,所述的电离吸附区开设有与外界空气相连通的入风口,且在电离吸附区沿风道入口处设置有空气电离装置,在供风区设置有若干组入口与供风区相连,出口与通风机柜连通的离子风发生器。本发明采用离子风除尘散热技术,能产生更高的风速,合理的风道设计结合电子散热机柜自身的特点,不仅解决了风冷散热机柜除尘和降噪的问题,而且有效解决了离子风发生器可靠性和臭氧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2417732B
公开(公告)日:2024-04-09
申请号:CN202011332577.4
申请日:2020-11-24
Applicant: 西安交通大学
IPC: G06F30/23 , G06F30/28 , G06F113/08 , G06F119/14 , G06F119/02 , G06F119/08
Abstract: 一种安全高效的塔式太阳能热电站定日镜混合瞄准方法,结合了定日镜赤道瞄准策略和现有太阳能热电站定日镜多点瞄准策略各自的优点,其中赤道瞄准策略用于提升吸热器吸收能量,多点瞄准用于保证吸热器不发生应力失效。通过上述两种瞄准策略的有机结合,本发明可充分发挥吸热器中各吸热管排抵抗热应力失效的能力,在不增加任何额外设备的前提下,可在确保吸热器不发生应力失效的同时,有效提高吸热器吸收能量,从而提升塔式太阳能热电站的系统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4061998B
公开(公告)日:2022-08-19
申请号:CN202111329333.5
申请日:2021-11-10
Applicant: 西安交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二元氯化盐的高温光热循环模拟实验平台及实验方法,包括氯化盐循环系统、电加热系统、非均匀太阳光源模拟系统、氯化盐吹扫及排出系统、空气隔离系统以及数据采集和控制系统;在565~700℃范围内采用二元氯化盐开展研究不同光照、工况条件下吸热器的光热耦合机理和运行可靠性的实验,在保证耐高温、耐腐蚀和氯化盐不凝固堵塞管路的前提下更加贴近现实,可结合其他种类的熔盐、在多种温度条件下开展不同材质和结构形式的吸热器光热耦合机理的研究,进一步模拟实际塔式太阳能光热电站;运行稳定可靠,避免了气象和环境参数波动对于太阳能实验的影响,大大降低了时间、经济和人工成本,能够推动塔式太阳能光热电站技术的发展。
-
公开(公告)号:CN113091333B
公开(公告)日:2022-03-22
申请号:CN202110327841.3
申请日:2021-03-26
Applicant: 西安交通大学
Abstract: 一种塔式光热电站吸热器流量前馈‑反馈控制方法,其中前馈控制通过神经网络预测模型获得云层扰动下的吸热器流量调节值,可快速应对太阳辐射强度的剧烈变化;反馈控制通过PID对吸热器流量进行微调,可实现吸热器出口温度稳定在设定值。通过结合吸热器流量的神经网络预测前馈控制和PID反馈控制,本发明可实现太阳辐射波动条件下的吸热器流量快速调节,保证吸热器出口温度稳定,从而减少弃光率,提高塔式太阳能热电站的系统效率。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