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709188A
公开(公告)日:2024-09-27
申请号:CN202410769995.1
申请日:2024-06-14
Applicant: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广州研究院 , 广州链融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远望谷(上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智能合约威胁交易序列生成方法及系统,利用静态分析和动态行为预测技术综合识别和模拟智能合约中的潜在安全漏洞。这种方法通过生成针对性的威胁交易序列,不仅可以预测和演示可能的攻击路径及其对合约漏洞的实际利用,还允许开发者进行精确修复和增强合约安全性。自动化的漏洞检测与威胁序列生成大幅减轻了手动审计的负担,显著提高审计效率,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大量合约的安全评估,有效支持大规模区块链项目的安全需求。此外,系统特别针对智能合约复杂的交互性设计了威胁交易序列构建功能,能够深入分析并解决合约互动中出现的深层次安全挑战。
-
公开(公告)号:CN118656825A
公开(公告)日:2024-09-17
申请号:CN202410843982.4
申请日:2024-06-27
Applicant: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广州研究院 , 广州链融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远望谷(上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区块链及其安全技术领域,尤指一种基于逆流反馈变异的智能合约安全检测方法、系统及介质,通过获取智能合约源码并进行静态分析,构建初始交易序列池以及对合约进行编译。接着,使用数据生成器生成交易序列的输入数据,并编码封装成完整的合约交易数据序列。在私有链中插入监控代码以收集执行期间的详细信息,利用预言机来自动识别潜在的安全漏洞。通过动态交易顺序的构建不断生成新的交易序列。通过不断逆流反馈分析与变异生成新的测试用例,并重复测试过程直到满足预设的停止条件,最终生成详细的测试报告包括测试结果、漏洞和改进措施,实现提高智能合约安全检测全面性和效率,降低误差率。
-
公开(公告)号:CN116582550A
公开(公告)日:2023-08-11
申请号:CN202310566040.1
申请日:2023-05-18
Applicant: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广州链融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IPC: H04L67/104 , H04L67/1087 , H04L9/40 , H04L9/32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基于信任评估组建跨链系统的方法、交易传递方法以及相关装置。本申请的基于信任评估组建跨链系统的方法,通过计算每一区块链中跨链节点的参数信息,所述参数信息包括通信可信度、时间可信度、交易可信度和历史可信度中至少一种;基于所述参数信息得到每一跨链节点的综合信任值;基于所述综合信任值确定初始中继链节点;从所述初始中继链节点中选取最终中继链节点,所述最终中继链节点组成跨链系统。以此将互相独立的区块链之间安全高效的建立一个可信跨链系统,通过信任模型实现节点评估以及信任传递,保证跨链系统安全稳定的运行,实现多个区块链之间的价值与信息的互信互通。
-
公开(公告)号:CN117081520A
公开(公告)日:2023-11-17
申请号:CN202311099650.1
申请日:2023-08-29
Applicant: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四研究所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重庆集成电路创新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集成电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适用于大动态范围对数放大器的限幅整流连接电路,包括基于射随器的限幅放大器和整流器;基于射随器的限幅放大器中设有连接点A、连接点B和连接点C;其中,连接点A与整流器的差模输入结构的负相输入端相连,连接点B与整流器的差模输入结构的正相输入端相连,连接点C与整流器的直流输入管的输入端相连;本发明在不影响整流器功能的情况下,减小了整流器输入管的面积,从而减小整流器的输入电容,增大电路带宽,减小芯片面积,节省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06817068A
公开(公告)日:2017-06-09
申请号:CN201710007528.5
申请日:2017-01-05
Applicant: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空间太阳能电站,包括聚光器、太阳能电池阵、微波发射天线、牵引索以及传输电缆,所述聚光器其拓扑由上、中、下三部分环状球面相接构成,其中中间球面的曲率半径大于上、下两边球面的曲率半径;太阳能电池阵在聚光器的上、中、下每部分中心环位置处通过滑动副与其相连,并围绕着微波发射天线旋转;所述微波发射天线通过6根牵引索与聚光器的上、下边缘的外框相连;太阳能电池阵与微波发射天线通过导电结构以及传输电缆电连接。本发明提升了聚光器的利用率,进一步提高了空间太阳能电站的功质比,降低了散热系统的设计难度。
-
公开(公告)号:CN102291969B
公开(公告)日:2013-11-20
申请号:CN201110102712.0
申请日:2011-04-22
Applicant: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IPC: H05K9/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结构式吸波材料。主要解决现有技术只能吸收单一极化角度的电磁波、吸波入射角较窄并且只有一个吸波峰值点的缺点。它是由背面为全金属底板(230)和正面为刻蚀的金属图案(210)的介质基板(220)构成,其中金属图案(210)由4条指向中心的金属线箭头(211)和边数大于3的偶数的正多边形金属线框(212)或圆环形金属线框(512)组成;该4条金属线箭头的顶端两条短线(211B)形成中间设有一个十字形缝隙(213)的对称十字交叉结构,且每条金属线箭头的中杆(211A)尾端与金属线框连接。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可吸收任意极化角度的电磁波,展宽吸波入射角,并且有两个吸波峰值点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07765228B
公开(公告)日:2019-11-01
申请号:CN201710902370.8
申请日:2017-09-29
Applicant: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IPC: G01S7/40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区域相似性的在线雷达目标检测方法,解决了现有方法在非均匀杂波区域,杂波边缘处或者两种强弱杂波交界处等复杂杂波背景下对目标的检测性能差的问题。实现步骤包括:获取第0帧回波中各分辨单元与不同目标导向矢量的相关系数矩阵;利用相关系数矩阵去除第0帧回波中的疑似目标;对第0帧不含疑似目标的回波数据的多普勒谱进行K均值聚类;去除雷达新接收到的回波中的疑似目标;对聚类结果中分辨单元的类别标号进行在线更新;对雷达新接收到进行预处理;获取过渡参考单元样本并对其进行扩充;计算检测统计量和门限阈值a;对待检测数据xD进行检测。本发明提高了待检测单元的检测统计量的估计精度,进而提高了检测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05258680B
公开(公告)日:2017-12-01
申请号:CN201510641038.1
申请日:2015-09-30
Applicant: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目标位姿测量方法和装置,确定两站相机拍摄的目标影像序列、目标模型以及模拟的成像空间,还包括:循环执行N1至N7,直至目标影像序列中所有图片中的目标均被确定位姿:N1:提取目标影像序列中当前帧的两站图片中目标轮廓线;N2:计算当前帧的两站图片中目标的重心坐标;N3:确定目标模型在所述模拟的成像空间中的位置;N4:获取模拟的成像空间中目标模型的模拟图片,并提取模拟图片的模拟轮廓线;N5:将模拟轮廓线与对应的目标轮廓线进行匹配;N6:确定目标的当前姿态;N7:判断当前帧是否为目标影像序列中的最后一帧,如果否,则将下一帧作为当前帧,执行N1,提高了目标位姿测量的准确性。
-
公开(公告)号:CN105425222A
公开(公告)日:2016-03-23
申请号:CN201510736844.7
申请日:2015-11-03
Applicant: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IPC: G01S7/4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S7/41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雷达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数据传输率约束下的雷达目标检测方法。包括:获取多基地雷达系统的回波数据,得到所有空间分集通道的观测矢量;对观测矢量进行自适应匹配滤波,得到每个空间分集通道的局部检验统计量;获取每个空间分集通道的数据传输率,计算每个空间分集通道的局部虚警概率,确定第一门限;将每个空间分集通道的局部检验统计量与第一门限比较,确定大于和小于第一门限的局部检验统计量;得到全局检验统计量;获取全局虚警概率,并根据全局虚警概率确定第二门限;若全局检验统计量大于第二门限,则多基地雷达系统确定检测单元存在目标。本发明能够在降低局部雷达站与融合中心的数据传输量。
-
公开(公告)号:CN104538725A
公开(公告)日:2015-04-22
申请号:CN201410715356.3
申请日:2014-11-28
Applicant: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10/5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空间太阳能电站的发射天线系统,整体呈漏斗状,其特征在于,前述漏斗状的发射天线系统由若干斜曲边形结构单元拼接组装而成,前述斜曲边形结构单元包括:支撑框架、安装在支撑框架的内侧的光伏电池层和发射天线层、安装在支撑框架的外侧的辐射面板层,光伏电池层位于发射天线层的上方;辐射面板层包括:斜曲边形面板,安装在斜曲边形面板上的振荡器、移相器、放大器、功率分配器以及连接线缆,斜曲边形面板的形状满足贝塞尔曲线。本发明的有益之处在于:通过采用斜曲边形结构单元,不仅解决了散热难题,提高了系统的功率质量比,而且解决了对入射太阳光角度要求苛刻的难题,降低了聚光系统的设计难度。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