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3D花状碳材料的混合基质气体分离膜材料及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252160A

    公开(公告)日:2019-09-20

    申请号:CN201910675113.4

    申请日:2019-07-25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于现有技术中具有良好分离性能、热性能的膜材料并不多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含3D花状碳材料的混合基质气体分离膜材料及制备方法,属于膜材料技术领域。本发明的膜材料先通过溶剂热法合成出具有3D花状结构的聚酰亚胺,再经过高温热处理得到3D花状碳材料,然后将其与聚合物基体复合得到均质、粘稠的铸膜液,再经涂膜、热处理制备出含3D花状碳材料的混合基质气体分离膜材料。该混合基质膜可用于气体分离领域,具有较好的气体渗透性和分离选择性。本发明的优点在于:3D花状碳材料可提供高比表面积和微孔结构,且混合基质膜的化学性质稳定、气体渗透性能优异,将在气体分离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一种混合基质气体分离膜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394071A

    公开(公告)日:2019-11-01

    申请号:CN201910674667.2

    申请日:2019-07-2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混合基质气体分离膜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所述混合基质气体分离膜材料为均质的聚合物膜,由有机添加剂和聚合物基体组成,有机添加剂为具有3D结构的聚酰亚胺,3D结构的聚酰亚胺在混合基质气体分离膜材料中的质量百分数为0.1%~5.0%。3D结构的聚酰亚胺比表面积高,且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通过调节聚合单体的结构、溶剂种类、浓度和热处理工艺条件能够调控3D结构的聚酰亚胺的立体结构;因此膜材料设计灵活、操作简便;与无机添加剂相比,聚酰亚胺与聚合物基体有着良好的相容性,而且对CO2有很好的亲和力,因此,更有利于膜材料气体渗透性能与分离性能的提高。

    一种铜负载炭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6618017A

    公开(公告)日:2023-08-22

    申请号:CN202310634444.X

    申请日:2023-05-3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铜负载炭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作为乙烯π络合吸附剂,涉及吸附分离领域。一种铜负载炭材料的制备方法,将经氧化改性的活性炭材料浸渍于微乳液中,烘干后于氮气气氛下进行高温还原,得铜负载炭材料,其中,所述微乳液由二价铜盐、表面活性剂和水组成。本发明提供的铜负载炭材料的制备方法具有操作流程简单、成本低廉、环保等优点。该制备方法获得的高效乙烯的π络合吸附剂乙烯吸附量高,乙烯/乙烷吸附选择性高,并且稳定性强,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一种用于抗生素废水分离的氧化石墨烯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020287A

    公开(公告)日:2023-04-28

    申请号:CN202310228796.5

    申请日:2023-03-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抗生素废水分离的氧化石墨烯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一种用于抗生素废水分离的氧化石墨烯复合膜,包括多巴胺修饰的中空纤维支撑体和内嵌二氧化锰纳米带的交联石墨烯分离层。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可交联的氧化石墨烯分散液的制备;(2)二氧化锰纳米带与可交联的氧化石墨烯铸膜液的制备;(3)真空抽滤法将二氧化锰纳米带和可交联的氧化石墨烯沉积在多巴胺修饰中空纤维基底表面既得复合膜。利用该方法制备的分离膜具有高水通量和高抗生素截留率。本发明方法操作简便、成本低、方法通用、绿色环保,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一种电絮凝/电化学氧化耦合工艺处理电镀废水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960602A

    公开(公告)日:2020-11-20

    申请号:CN202010774747.8

    申请日:2020-08-0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絮凝/电化学氧化耦合工艺处理电镀废水的方法,属于电镀废水处理技术领域。一种电絮凝/电化学氧化耦合工艺处理电镀废水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将待处理电镀废水依次进行电絮凝处理和电化学氧化处理的步骤,所述电絮凝处理于电絮凝处理单元中进行,具体为:将待处理电镀废水置于容器中,将煤基炭膜组件和阳极连通电源,同时向待处理电镀废水中通入含氧气体,电絮凝处理;所述电化学氧化处理于电化学氧化处理单元中进行,具体为:将煤基炭膜组件和阴极连通电源,使经电絮凝处理的电镀废水流经容器,进行电化学氧化处理。本发明处理后的电镀废水,各项水质指标符合《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GB21900-2008)》中的排放限值。

    一种判断热塑性聚合物热交联工艺范围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034059B

    公开(公告)日:2020-09-29

    申请号:CN201711328341.1

    申请日:2017-12-1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判断热塑性聚合物热交联工艺范围的方法,属于新技术开发领域。一种判断热塑性聚合物热交联工艺范围的方法,是综合分析热塑性聚合物的热失重曲线或不同热交联工艺处理后的热塑性聚合物的重量变化曲线,和热交联膜的动态热机械分析相关的储能模量曲线或损耗因子曲线,判断最佳热交联度上限的交联工艺条件和最佳热交联度上限的交联工艺条件,进而确定最佳热交联度的方法。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判断热塑性聚合物热交联程度的方法能够简便、直观的判断热塑性聚合物的热交联程度,不但能够有效调整优化热塑性聚合物基炭膜的结构和性能,更能够扩展到交联热塑性聚合物应用的其他领域,如制备高韧性、高损伤容限树脂复合材料基体等。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