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气囊装置
    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4228747B

    公开(公告)日:2017-01-18

    申请号:CN201410256077.5

    申请日:2014-06-1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侧气囊装置,其能可靠地使气囊在从乘员的胸部到头部的部位的侧方展开并膨胀。侧气囊装置当车辆侧方受到冲击时,从充气机组件(30)向气囊(40)供给膨胀用气体,使气囊在从就座于车辆用座椅(12)的乘员(P)的胸部到头部(PH)的部位和车辆的侧壁部之间展开并膨胀。利用沿大致上下方向延伸的区划壁将气囊内分隔为前膨胀室和后膨胀室,将充气机组件配置在后膨胀室的下部。在区划壁中的处于乘员的头部侧方的部位设有使后膨胀室和前膨胀室之间连通的上部连通孔,在区划壁中的处于乘员的胸部侧方的部位设有使后膨胀室和前膨胀室之间连通的下部连通孔。将下部连通孔的开口面积设定为大于或等于上部连通孔的开口面积。

    侧气囊装置
    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4228747A

    公开(公告)日:2014-12-24

    申请号:CN201410256077.5

    申请日:2014-06-1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侧气囊装置,其能可靠地使气囊在从乘员的胸部到头部的部位的侧方展开并膨胀。侧气囊装置当车辆侧方受到冲击时,从充气机组件(30)向气囊(40)供给膨胀用气体,使气囊在从就座于车辆用座椅(12)的乘员(P)的胸部到头部(PH)的部位和车辆的侧壁部之间展开并膨胀。利用沿大致上下方向延伸的区划壁将气囊内分隔为前膨胀室和后膨胀室,将充气机组件配置在后膨胀室的下部。在区划壁中的处于乘员的头部侧方的部位设有使后膨胀室和前膨胀室之间连通的上部连通孔,在区划壁中的处于乘员的胸部侧方的部位设有使后膨胀室和前膨胀室之间连通的下部连通孔。将下部连通孔的开口面积设定为大于或等于上部连通孔的开口面积。

    气囊装置
    3.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4401286B

    公开(公告)日:2017-03-01

    申请号:CN201410534457.0

    申请日:2011-07-2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气囊装置,其利用膨胀用气体膨胀的气囊的膨胀部,由分隔部件分隔为上游侧膨胀部及下游侧膨胀部。分隔部件在伴随膨胀部的膨胀而以平面状张紧时形成下述长条状,即,沿长边方向的长度长于沿与该长边方向正交的短边方向的长度。在向膨胀部供给膨胀用气体期间的初期关闭,在该供给期间内打开的调压阀,被设置在分隔部件上,且具有沿短边方向延伸的狭缝状的内开口部、以及设置在内开口部周围而彼此接近/分离的一对阀体部。

    侧气囊系统
    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927748A

    公开(公告)日:2010-12-29

    申请号:CN201010213045.9

    申请日:2010-06-2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气囊(40),气囊(40)所具有的展开区域(DA)位于乘员(P)与车身侧部之间,并且从对应乘员(P)头部的部分延伸至对应骨盆部的部分。气囊(40)的主膨胀部(45)在展开区域(DA)后部的大致竖直方向整个区域上膨胀。头部保护膨胀部(46)在展开区域(DA)的前上部处膨胀,骨盆部保护膨胀部(47)在展开区域(DA)的前下部处膨胀。非膨胀部(48)位于头部保护膨胀部(46)与骨盆部保护膨胀部(47)之间。主膨胀部(45)的上部与头部保护膨胀部(46)由具有上连通道(52)的上隔壁(51)分开,以及,主膨胀部的下部与骨盆部保护膨胀部(47)由具有下连通道(54)的下隔壁(53)分开。

    气囊装置
    6.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1746341B

    公开(公告)日:2012-09-05

    申请号:CN200910252460.2

    申请日:2009-12-0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R21/23138 B60R2021/2609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气囊装置,该气囊装置包括止回阀(60)。止回阀(60)由一对阀体部(61)形成。借助于流出侧结合部(41),使靠近上膨胀部(EU)的阀体部(61)的端部与连通壁(51)结合。各阀体部(61)包括可挠部(64),其位于流出侧结合部(41)附近、且在流出侧结合部(41)与下膨胀部(EL)之间。借助于第一边缘结合部(67),使阀体部(61)的前缘与连通壁(51)结合。第一边缘结合部(67)也作为壁结合部(63),使连通壁(51)互相结合。借助于沿膨胀气体的流动方向延伸的第二边缘结合部(68),使阀体部(61)的后端互相结合。辅助结合部(69)位于第一边缘结合部(67)和第二边缘结合部(68)之间,且在第二边缘结合部(68)附近。辅助结合部(69)使阀体部(61)互相结合。辅助结合部(69)还作为刚性部(65),其比可挠部(64)更难以挠曲。刚性部(65)沿膨胀气体的流动方向延伸。

    气囊装置
    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746341A

    公开(公告)日:2010-06-23

    申请号:CN200910252460.2

    申请日:2009-12-0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R21/23138 B60R2021/2609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气囊装置,该气囊装置包括止回阀(60)。止回阀(60)由一对阀体部(61)形成。借助于流出侧结合部(41),使靠近上膨胀部(EU)的阀体部(61)的端部与连通壁(51)结合。各阀体部(61)包括可挠部(64),其位于流出侧结合部(41)附近、且在流出侧结合部(41)与下膨胀部(EL)之间。借助于第一边缘结合部(67),使阀体部(61)的前缘与连通壁(51)结合。第一边缘结合部(67)也作为壁结合部(63),使连通壁(51)互相结合。借助于沿膨胀气体的流动方向延伸的第二边缘结合部(68),使阀体部(61)的后端互相结合。辅助结合部(69)位于第一边缘结合部(67)和第二边缘结合部(68)之间,且在第二边缘结合部(68)附近。辅助结合部(69)使阀体部(61)互相结合。辅助结合部(69)还作为刚性部(65),其比可挠部(64)更难以挠曲。刚性部(65)沿膨胀气体的流动方向延伸。

    侧气囊装置
    9.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4369711B

    公开(公告)日:2017-01-04

    申请号:CN201410389885.9

    申请日:2014-08-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侧气囊装置,其课题在于,当侧气囊装置的气囊主体展开并膨胀时,使施加于交通工具的侧壁部的力充分降低。侧气囊装置的气囊主体(41)将充气机(30)内置于自身的后部,通过折叠而设为收容用形态,并收容于座椅靠背的侧部。由气囊主体(41)的下部构成主被折返部(75),由该主被折返部(75)的后部构成副被折返部(81)。非膨胀展开状态的气囊主体(41)通过至少进行下述动作而设为上述收容用形态,即,将主被折返部(75)向气囊主体(41)的剩余部部(75)的剩余部(82)侧折返。(76)侧折返,并且将副被折返部(81)向主被折返

    侧气囊装置
    1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4369711A

    公开(公告)日:2015-02-25

    申请号:CN201410389885.9

    申请日:2014-08-0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R21/20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侧气囊装置,其课题在于,当侧气囊装置的气囊主体展开并膨胀时,使施加于交通工具的侧壁部的力充分降低。侧气囊装置的气囊主体(41)将充气机(30)内置于自身的后部,通过折叠而设为收容用形态,并收容于座椅靠背的侧部。由气囊主体(41)的下部构成主被折返部(75),由该主被折返部(75)的后部构成副被折返部(81)。非膨胀展开状态的气囊主体(41)通过至少进行下述动作而设为上述收容用形态,即,将主被折返部(75)向气囊主体(41)的剩余部(76)侧折返,并且将副被折返部(81)向主被折返部(75)的剩余部(82)侧折返。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