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冷器和具有它的汽车
    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6150671A

    公开(公告)日:2016-11-23

    申请号:CN201510208668.X

    申请日:2015-04-2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T10/14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中冷器和具有它的汽车,所述中冷器包括:中冷器本体,所述中冷器本体具有进口、出口和位于所述进口和出口之间的风冷散热面;挡风件,所述挡风件设在所述中冷器本体的风冷散热面的一侧且可相对所述中冷器本体运动;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与所述挡风件传动连接,所述驱动装置驱动所述挡风件运动以改变所述挡风件遮挡所述风冷散热面的面积。本发明所述的中冷器能够解决因中冷后进气温度过低而带来的燃烧恶化、机油稀释、节气门和进气歧管结冰等一系列问题。

    发动机以及具有其的车辆

    公开(公告)号:CN106812564B

    公开(公告)日:2020-10-02

    申请号:CN201510853983.8

    申请日:2015-11-3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发动机以及具有其的车辆,发动机包括:多个气缸,多个气缸至少分成彼此邻接的停缸气缸区和非停缸气缸区;供油系统,供油系统包括:储油箱、机油泵和主油道,机油泵连接在储油箱与主油道之间,主油道包括停缸主油道和非停缸主油道,停缸主油道与停缸气缸区对应且用于向停缸气缸区的运动副供油,非停缸主油道与非停缸气缸区对应且用于向非停缸气缸区的运动副供油;阀,阀设置在停缸主油道与非停缸主油道之间且用于连通或隔断停缸主油道与非停缸主油道。通过设置阀,可以使得润滑油供入运动的运动副内,而且可以使得润滑油油温升高速度快,可以增强润滑油润滑运动副的效果,延长运动副的使用寿命,提升发动机的性能。

    发动机以及具有其的车辆

    公开(公告)号:CN106812564A

    公开(公告)日:2017-06-09

    申请号:CN201510853983.8

    申请日:2015-11-3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发动机以及具有其的车辆,发动机包括:多个气缸,多个气缸至少分成彼此邻接的停缸气缸区和非停缸气缸区;供油系统,供油系统包括:储油箱、机油泵和主油道,机油泵连接在储油箱与主油道之间,主油道包括停缸主油道和非停缸主油道,停缸主油道与停缸气缸区对应且用于向停缸气缸区的运动副供油,非停缸主油道与非停缸气缸区对应且用于向非停缸气缸区的运动副供油;阀,阀设置在停缸主油道与非停缸主油道之间且用于连通或隔断停缸主油道与非停缸主油道。通过设置阀,可以使得润滑油供入运动的运动副内,而且可以使得润滑油油温升高速度快,可以增强润滑油润滑运动副的效果,延长运动副的使用寿命,提升发动机的性能。

    一种汽车发动机涡轮增压器

    公开(公告)号:CN103306804B

    公开(公告)日:2016-06-01

    申请号:CN201310210448.1

    申请日:2013-05-31

    Inventor: 唐旭 董乔 张建凯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T10/144

    Abstract: 一种汽车发动机涡轮增压器,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二级增压器结构复杂、占用空间较大的问题。它包括一级增压机构、齿轮传动机构、离合装置和二级增压机构,所述齿轮传动机构由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组成,所述一级增压机构与主动齿轮配装,所述从动齿轮与二级增压机构配装,在齿轮传动机构与二级增压机构之间设置离合装置。本发明具有结构简单、布置紧凑的特点,能满足发动机不同工况下对进气量的要求,提高了发动机的综合性能。

    用于发动机的水温修正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012841A

    公开(公告)日:2020-12-01

    申请号:CN201910459376.1

    申请日:2019-05-29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用于发动机的水温修正方法,其中,方法包括:获取发动机起动时的当前水温值;识别发动机当前所处的起动状态;如果所述起动状态为冷起动状态,则根据车辆的车速-负荷参数和/或环境温度参数对所述当前水温值进行修正,并将修正后的水温值作为所述发动机的实际水温值。本发明实施例中,由于在冷起动状态时存在水温传感器检测出的水温值不准确的问题,因此在冷起动状态时,基于影响水温的因素(车速-负荷参数和/或环境温度参数)对水温传感器检测出的水温值进行修正,以得到较为准确的水温值,从而使得冷起动状态下燃油喷射量也能够精确控制,可以避免多喷燃油的现象,能够实现发动机精准喷油,从而能够降低起动暖机阶段的燃油消耗和排放。

    一种汽车发动机涡轮增压器

    公开(公告)号:CN103306804A

    公开(公告)日:2013-09-18

    申请号:CN201310210448.1

    申请日:2013-05-31

    Inventor: 唐旭 董乔 张建凯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T10/144

    Abstract: 一种汽车发动机涡轮增压器,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二级增压器结构复杂、占用空间较大的问题。它包括一级增压机构、齿轮传动机构、离合装置和二级增压机构,所述齿轮传动机构由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组成,所述一级增压机构与主动齿轮配装,所述从动齿轮与二级增压机构配装,在齿轮传动机构与二级增压机构之间设置离合装置。本发明具有结构简单、布置紧凑的特点,能满足发动机不同工况下对进气量的要求,提高了发动机的综合性能。

    用于发动机的水温修正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012841B

    公开(公告)日:2022-12-23

    申请号:CN201910459376.1

    申请日:2019-05-29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用于发动机的水温修正方法,其中,方法包括:获取发动机起动时的当前水温值;识别发动机当前所处的起动状态;如果所述起动状态为冷起动状态,则根据车辆的车速‑负荷参数和/或环境温度参数对所述当前水温值进行修正,并将修正后的水温值作为所述发动机的实际水温值。本发明实施例中,由于在冷起动状态时存在水温传感器检测出的水温值不准确的问题,因此在冷起动状态时,基于影响水温的因素(车速‑负荷参数和/或环境温度参数)对水温传感器检测出的水温值进行修正,以得到较为准确的水温值,从而使得冷起动状态下燃油喷射量也能够精确控制,可以避免多喷燃油的现象,能够实现发动机精准喷油,从而能够降低起动暖机阶段的燃油消耗和排放。

    可变进气双压端增压器
    8.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3809105U

    公开(公告)日:2014-09-03

    申请号:CN201420085850.1

    申请日:2014-02-27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T10/144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应用在车辆发动机上的增压器结构,尤其涉及一种可变进气双压端增压器,其包括涡壳,通过涡轮轴而设置在涡壳内的涡轮,并联设置在涡壳的压端并与涡壳内部连通的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在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内分别设有对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的流量进行调节控制的控制装置。通过在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内分别设置控制装置,以实现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内具有任意流量组合下的流量调节,满足了发动机各种工况下的气体流量需求,提高了发动机的性能。

    用于车辆的传动组件及车辆

    公开(公告)号:CN204900719U

    公开(公告)日:2015-12-23

    申请号:CN201520355949.3

    申请日:2015-05-28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车辆的传动组件及车辆,传动组件包括第一带轮,第一带轮适于与发动机的输出端相连;第二带轮,第二带轮适于与发电装置相连;传动带,第一带轮与第二带轮通过传动带相连,传动带包括与第一带轮接触的第一段和与第二带轮接触的第二段,第一带轮和第二带轮中的至少一个包括固定部分和移动部分,移动部分与固定部分相连,且移动部分相对固定部分沿相应带轮的旋转轴线的轴向可移动,以使相应地第一段和第二段中的至少一段上任意一点到相应地旋转轴线的距离可变。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传动组件,通过改变第一带轮和第二带轮中的至少一个的直径以改变传动比,实现发电装置按需发电以满足车辆的不同工况需求。

    油底壳组件、发动机和车辆

    公开(公告)号:CN219605366U

    公开(公告)日:2023-08-29

    申请号:CN202320135047.3

    申请日:2023-01-12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油底壳组件、发动机和车辆,车辆包括发动机,发动机包括油底壳组件,油底壳组件包括上油底壳和下油底壳,其中,上油底壳具有回油腔以及与回油腔连通的多个导流口,且各导流口均用于与气缸连通,以使气缸内的机油通过各导流口流入回油腔;下油底壳位于上油底壳的下方,并与上油底壳连接,下油底壳具有储油腔,储油腔与回油腔通过回油腔的底部开设的至少一个回油口连通,以使回油腔内的机油通过回油口流入储油腔内;其中,多个导流口中至少一个导流口的过流面积为S1,其中,800mm2≤S1≤1000mm2。本实用新型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机油的回流速度较慢、驾驶员观察机油液位时不够准确的问题。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