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569661A
公开(公告)日:2024-08-30
申请号:CN202311704848.8
申请日:2023-12-12
Applicant: 陕西地建土地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IPC: G06Q10/0637 , G06Q10/067 , G06Q50/26 , G06F18/24 , G06N20/1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生态环境规划和建设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黄河流域的生命共同体优先区识别保护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获取不同年度选定区的Landsat系列影像,构建自动化的土地利用分类模型;利用不同的土地利用分类模型分析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分布规律,建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分区;本发明以保障石川河流域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和生态安全为目标,从多维度分析石川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空间格局以及生态系统服务演变规律,并结合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与综合生态阻力识别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优先区,最终确定不同分区下的生态保护与优化方案,将过去单一要素保护转变为以多要素构成的生命系统共治共管、统一保护和修复。
-
公开(公告)号:CN113340821B
公开(公告)日:2023-02-14
申请号:CN202110660407.7
申请日:2021-06-15
Applicant: 陕西地建土地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IPC: G01N21/25 , G01N23/223 , G06F17/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城市建设用地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快速识别方法,其具体如下:1.划分重点区域,2.确定城市建设用地土壤暴露范围,3.初步筛查土壤,4.进一步详查土壤,5.精确识别检测。本发明利用定点选区的方法可以快速的识别区域内土壤的重金属污染状况,通过ASD光谱仪和X荧光光谱仪双重耦合确定表层土壤中重金属种类及含量,实现了大面积城市土壤重金属调查的全覆盖、快速度和高精度,既避免了调查中遗漏潜在污染点,也防止单一检测方法造成较大的误差。
-
公开(公告)号:CN113655193A
公开(公告)日:2021-11-16
申请号:CN202111084334.8
申请日:2021-09-15
Applicant: 陕西地建土地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雨水处理智能监测系统,涉及雨水处理技术领域,该系统包括:雨量监测模块,用于监测雨水体量;雨质监测模块,用于监测雨水水质;雨量预警模块,用于根据所述雨水体量对超出存储雨量的雨水预警;无线传输模块,用于雨量监测数据、雨质监测数据、雨量液位数据传输给数据处理模块;数据处理模块,用于将雨量监测数据、雨质监测数据、雨量液位数据信息存储、处理和分析;智能终端,于接收和处理数据处理模块反馈的数据以及控制各功能模块和蓄水池。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智能监测系统使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各项监测数据精准地把控雨水处理质量,从而减少雨水处理不合理造成水资源的污染和浪费。
-
公开(公告)号:CN116482147A
公开(公告)日:2023-07-25
申请号:CN202310345340.7
申请日:2023-04-03
Applicant: 陕西地建土地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IPC: G01N23/223 , G06Q50/02
Abstract: 本发明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改进背景值的耕地重金属污染识别和风险评估方法,用于解决目前采样方法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调查时间长、精度低以及污染评估方法中的背景值缺乏代表性的问题。本发明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对待评估区域的高分遥感数据进行解译,提取其中包含的耕地范围区域,同时识别出潜在污染源区域;步骤2,以乡村为单元,基于不同用地类型测量背景值;步骤3,对耕地范围区域进行筛查,得到潜在污染单元;步骤4,通过测量潜在污染然单元土壤重金属的种类以及对应含量,结合实测背景值评估该耕地范围区域的污染情况以及生态风险。
-
公开(公告)号:CN113428999A
公开(公告)日:2021-09-24
申请号:CN202110924107.5
申请日:2021-08-12
Applicant: 陕西地建土地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质动态监测维持系统,属于水质监测技术领域。一种水质动态监测维持系统,包括无线电传输大数据采集系统、太阳能供电系统、备电箱、水质水量监测传感器和支撑架,支撑架设置在距离河岸边,水质水量监测传感器与备电箱及太阳能供电系统均电性连接,支撑架上活动连接有活动支架,水质水量监测传感器通过活动支架固定在水中,本发明通过水质水量监测传感器对河道内水流进行监测并及时将监测信息反馈给远程电脑控制系统,操作者根据实时信息进行远程判断;利用远程电脑控制系统发出指令,使活动支架带动水质水量监测传感器随水位上升或下降,从而进行探头调整,可不受水面上升或下降的影响,实时连续监测到全年的水质水量数据。
-
公开(公告)号:CN113207619A
公开(公告)日:2021-08-06
申请号:CN202110721294.7
申请日:2021-06-28
Applicant: 陕西地建土地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复配土及利用建筑垃圾制备复配土的方法,其主要原料组分包括建筑垃圾、黏土、脱硫石膏和农业植物废弃物,所述建筑垃圾和黏土在所述土壤中的质量配比为1:1~1:3;以建筑垃圾与黏土混合物计,所述脱硫石膏的加入质量为0.3~0.5kg/m3;以建筑垃圾与黏土质量和计,所述农业植物废弃物表面覆盖的使用质量为5~10%。制得的复配土经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分析,其土壤指标接近或优于自然土壤。
-
公开(公告)号:CN111346903A
公开(公告)日:2020-06-30
申请号:CN202010212702.1
申请日:2020-03-24
Applicant: 陕西地建土地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IPC: B09B3/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以粉煤灰为原料的重金属污染土壤固化稳定化方法,为处理重金属污染土壤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准备中间物料和碱激活剂;将氢氧化钠和水玻璃溶液混合作为碱激活剂;将重金属污染土壤与粉煤灰混合作为中间物料;2)物料混合;将中间物料和碱激活剂按照质量比5∶2~3进行混合;3)制备固化体;将混合物料搅拌后,制成浆料浇筑在模具中,并振实成型;养护后脱模,制得可将土壤中重金属固化稳定化的固化体。采用以粉煤灰为基础原料进而固化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方式,将污染土壤本身部分替代粉煤灰制备地质聚合物,可达到“以废治废”的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8993784A
公开(公告)日:2024-11-22
申请号:CN202411078684.7
申请日:2024-08-07
Applicant: 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陕西地建土地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IPC: C05F17/964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发酵装置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固液两用有机肥发酵装置,包括支撑架,支撑架上设置有发酵罐体,发酵罐体顶部进料口外侧连接有粉碎机构,发酵罐体内部设置有旋转横移机构。通过在发酵罐体内部设置可以旋转横移机构进行带动搅拌机构进行搅拌工作,配合旋转横移机构的旋转杆两端的刮板,保证在搅拌时,发酵罐体内部不会存在搅拌死角,并且能够对发酵罐体内部粘结的有机废弃物进行刮除。旋转横移机构在第一驱动电机的带动下,移动轮可以沿着发酵罐体内部的导向槽进行旋转运动,同时搅拌机构可以在第二驱动电机带动丝杆旋转,从而带动滑块沿着滑槽进行横向移动,从而带动搅拌机构进行横向移动,进而对发酵罐体内部的所有有机废弃物进行搅拌。
-
公开(公告)号:CN116514518A
公开(公告)日:2023-08-01
申请号:CN202310549570.5
申请日:2023-05-16
Applicant: 陕西地建土地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IPC: C04B28/2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固化稳定化铅污染土壤的草坪砖制备方法,该草坪砖制备方法包括制备碳化甘蔗渣,将碳化甘蔗渣与碳酸钾在研钵中研磨,充分混合,加热至600‑650℃并持续2‑3h;将碳化处理好的甘蔗渣、重度铅污染土壤、建筑垃圾以及粉煤灰充分混合;再加入处理好的硅酸钠溶液,搅拌,超声条件下反应;注浆体、振实,得到均质的砖胚,养护后得到草坪砖。本发明的可固化稳定化铅污染土壤的草坪砖制备方法以甘蔗渣为原料,经碳化后与经预处理的重度Pb污染土壤、建筑垃圾和粉煤灰混合,在碱激发作用以及超声辅助下,经养护形成草坪砖,使得Pb污染土壤中的Pb(II)不再迁移转化,将其环境负效应降到了最低,同时又能实现资源化再利用,适合工业化生产。
-
公开(公告)号:CN116514518B
公开(公告)日:2024-12-31
申请号:CN202310549570.5
申请日:2023-05-16
Applicant: 陕西地建土地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IPC: C04B28/2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固化稳定化铅污染土壤的草坪砖制备方法,该草坪砖制备方法包括制备碳化甘蔗渣,将碳化甘蔗渣与碳酸钾在研钵中研磨,充分混合,加热至600‑650℃并持续2‑3h;将碳化处理好的甘蔗渣、重度铅污染土壤、建筑垃圾以及粉煤灰充分混合;再加入处理好的硅酸钠溶液,搅拌,超声条件下反应;注浆体、振实,得到均质的砖胚,养护后得到草坪砖。本发明的可固化稳定化铅污染土壤的草坪砖制备方法以甘蔗渣为原料,经碳化后与经预处理的重度Pb污染土壤、建筑垃圾和粉煤灰混合,在碱激发作用以及超声辅助下,经养护形成草坪砖,使得Pb污染土壤中的Pb(II)不再迁移转化,将其环境负效应降到了最低,同时又能实现资源化再利用,适合工业化生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