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黄土台塬地区沟坡地集水灌溉系统及其构建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036878A

    公开(公告)日:2019-07-23

    申请号:CN201910318489.X

    申请日:2019-04-1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土地整治方法,具体涉及一种黄土台塬地区沟坡地集水灌溉系统;解决了现有黄土台塬区域沟坡地夏秋季因降雨引发水土流失,易造成田坎垮塌,而冬春无法满足灌溉水源需求,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黄土台塬地区沟坡地集水灌溉系统,其特殊之处在于:包括梯田集水单元和排灌系统;梯田集水单元包括多个呈阶梯形布置的田块;田块包括田埂和田面;田埂设置在田面远离上一级田块的一侧;田埂中部设置排水沟,排水沟将田埂分为内田埂和外田埂;内田埂底部设有多个连通田面和排水沟的渗透孔;田面靠近田埂的一侧低于远离田埂的一侧;同时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黄土台塬地区沟坡地集水灌溉系统的构建方法。

    一种黄土台塬地区沟坡地集水灌溉系统及其构建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036878B

    公开(公告)日:2021-07-20

    申请号:CN201910318489.X

    申请日:2019-04-1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土地整治方法,具体涉及一种黄土台塬地区沟坡地集水灌溉系统;解决了现有黄土台塬区域沟坡地夏秋季因降雨引发水土流失,易造成田坎垮塌,而冬春无法满足灌溉水源需求,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黄土台塬地区沟坡地集水灌溉系统,其特殊之处在于:包括梯田集水单元和排灌系统;梯田集水单元包括多个呈阶梯形布置的田块;田块包括田埂和田面;田埂设置在田面远离上一级田块的一侧;田埂中部设置排水沟,排水沟将田埂分为内田埂和外田埂;内田埂底部设有多个连通田面和排水沟的渗透孔;田面靠近田埂的一侧低于远离田埂的一侧;同时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黄土台塬地区沟坡地集水灌溉系统的构建方法。

    一种野外科学观测研究温室及其建筑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644817B

    公开(公告)日:2021-07-16

    申请号:CN201910882677.5

    申请日:2019-09-1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野外科学观测研究温室及其建筑方法,解决传统温室无法进行采集样品部分指标的快速检测,从而造成试验信息获取不及时、时效性较差以及研究便利度较差的问题。该温室包括温室出入门;该温室内一分为二;一侧为与出入门连通的走廊,另一侧为依次设置的试验区、实验区和控制区;试验区用于进行种植试验;实验区用于对在试验区采集的种植样品进行理化性质测定;控制区用于进行物联网系统操作、对室内和室外监控以及与其他数据中心共享试验数据;其中,控制区和实验区均为全封闭空间,仅开设有与走廊连通的区域出入门;沿温室的长度方向,试验区与走廊之间设置有多个隔断,相邻隔断之间也设置有区域出入门。

    以粉煤灰为原料的重金属污染土壤固化稳定化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346903A

    公开(公告)日:2020-06-30

    申请号:CN202010212702.1

    申请日:2020-03-2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以粉煤灰为原料的重金属污染土壤固化稳定化方法,为处理重金属污染土壤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准备中间物料和碱激活剂;将氢氧化钠和水玻璃溶液混合作为碱激活剂;将重金属污染土壤与粉煤灰混合作为中间物料;2)物料混合;将中间物料和碱激活剂按照质量比5∶2~3进行混合;3)制备固化体;将混合物料搅拌后,制成浆料浇筑在模具中,并振实成型;养护后脱模,制得可将土壤中重金属固化稳定化的固化体。采用以粉煤灰为基础原料进而固化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方式,将污染土壤本身部分替代粉煤灰制备地质聚合物,可达到“以废治废”的效果。

    一种野外科学观测研究温室及其建筑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644817A

    公开(公告)日:2020-01-03

    申请号:CN201910882677.5

    申请日:2019-09-1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野外科学观测研究温室及其建筑方法,解决传统温室无法进行采集样品部分指标的快速检测,从而造成试验信息获取不及时、时效性较差以及研究办理度较差的问题。该温室包括温室出入门;该温室内一分为二;一侧为与出入门连通的走廊,另一侧为依次设置的试验区、实验区和控制区;试验区用于进行种植试验;实验区用于对在试验区采集的种植样品进行理化性质测定;控制区用于进行物联网系统操作、对室内和室外监控以及与其他数据中心共享试验数据;其中,控制区和实验区均为全封闭空间,仅开设有与走廊连通的区域出入门;沿温室的长度方向,试验区与走廊之间设置有多个隔断,相邻隔断之间也设置有区域出入门。

    一种用于实验室重物取放的装置

    公开(公告)号:CN208308340U

    公开(公告)日:2019-01-01

    申请号:CN201820880553.4

    申请日:2018-06-05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实验室重物取放的装置。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目前在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取放重物不方便,甚至造成人身伤害的问题。一种用于实验室重物取放的装置,包括下立杆、上立杆、横梁和支撑杆;支撑杆的数量为至少三个,支撑杆的一端与下立杆的中下部连接;支撑杆用于对下立杆进行支撑,使其保持竖直;下立杆的上端为空心,上立杆伸入下立杆内,二者同心设置;所述上立杆的上端与横梁的中部连接,上立杆上设有手动绞盘;横梁的两端各设有一个滑轮,两个滑轮上设有绳索,其中一个滑轮与手动绞盘对应,绳索的一端从滑轮出来后缠绕在手动绞盘上,绳索的另一端设有挂钩。

    一种水质中石油烃的萃取装置

    公开(公告)号:CN222468125U

    公开(公告)日:2025-02-14

    申请号:CN202421223041.2

    申请日:2024-05-31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水质中石油烃的萃取装置,包括支撑座,所述支撑座内侧转动连接有旋转架,所述旋转架顶端开口设置,所述旋转架内侧设有分液漏斗,所述分液漏斗与旋转架之间可拆卸连接,且所述旋转架顶端设有限位压帽,所述限位压帽可沿旋转架上下调节,且所述限位压帽压紧在分液漏斗顶端。支撑座内侧转动连接有旋转架,旋转架顶部设有限位压帽,通过限位压帽可以将分液漏斗压紧在旋转架上,旋转架可以带动分液漏斗来回翻转,从而方便将分液漏斗内部石油烃进行萃取分层,方便快速的对石油烃进行萃取处理。且这种结构固定分液漏斗稳定,便于分液漏斗稳定的旋转和使用。

    一种用于定水头测量的饱和导水率测量装置

    公开(公告)号:CN218180619U

    公开(公告)日:2022-12-30

    申请号:CN202222240113.1

    申请日:2022-08-25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定水头测量的饱和导水率测量装置,包括:操作台、支撑座、蓄水箱、多个环刀组、多个测量台、多个采集量杯、多个导水管和控制器,蓄水箱内设置有液位传感器;多个环刀组包括环刀座和环刀本体,每个环刀本体均设置于与其对应的环刀座上;每个环刀座的出水孔上均设置有电磁阀;每个测量台均设置有重力传感器;多个采集量杯设置于与其对应的测量台上;多根导水管的一端均与其对应的电磁阀连接,其另一端均穿出支撑座,且设置于与其对应的采集量杯的上侧;每根导水管靠近电磁阀的一端均设置有流量计;控制器分别与液位传感器、多个重力传感器、多个电磁阀、多个流量计电性连接。该装置精度更高,省时省力,适于推广应用。

    一种生活污水处理装置
    9.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21846296U

    公开(公告)日:2024-10-18

    申请号:CN202323617195.8

    申请日:2023-12-28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具体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包括污水处理装置主体,其上端的一侧开设有清理口,所述污水处理装置主体的内部设有过滤板,所述过滤板的中部设有过滤网,所述污水处理装置主体内端面在清理口的下侧设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外端面设有过滤滑块。本实用新型在实际使用中时,通过在支撑杆、过滤滑块、磁力板、限位支撑环、清理握板和过滤桶的对应设置状态下,能够增加过滤桶安装和更换的方便性,从而增加过滤桶清洗的方便性,保证过滤桶的过滤性能,避免污水中的杂质较多,从而造成过滤桶产生堵塞,同时磁力板能够吸住过滤滑块,从而避免污水在进行过滤时,避免其产生晃动,从而增加过滤桶使用时的稳定性。

    一种适用于阳离子交换量检测的蒸馏定氮装置

    公开(公告)号:CN217738809U

    公开(公告)日:2022-11-04

    申请号:CN202221252032.7

    申请日:2022-05-24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适用于阳离子交换量检测的蒸馏定氮装置,包括加热装置、蒸馏装置、冷凝管和吸收装置,且依次连接;所述蒸馏装置包括:蒸馏瓶,设置于所述加热装置的上测;缓冲瓶,包括竖直部、球形部和弯管部,且互为一体式连接;所述竖直部的一端与所述蒸馏瓶的瓶口插接配合;所述弯管部的一端与所述冷凝管的一端插接配合;所述球形部内设置有进气弯嘴,所述进气弯嘴的出口与所述弯管部的进口互为一体式连接。通过缓冲瓶和进气弯嘴设计,避免凯氏烧瓶内的液体未经气化直接进入冷凝管,提升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