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记录膜形成用溅射靶及其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959599A

    公开(公告)日:2022-08-30

    申请号:CN202210426425.3

    申请日:2015-09-18

    Inventor: 荻野真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磁记录膜形成用溅射靶及其制造方法。一种溅射靶,其为含有C和/或BN的FePt基烧结体溅射靶,其特征在于,在与该靶的溅射面垂直的截面的抛光面中AuCu合金粒子所占的面积率为0.5%以上且15%以下。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可以减少在溅射时产生的粉粒,从而可以有效地形成磁记录介质的磁性薄膜的溅射靶。

    有价金属的回收方法
    94.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3195121B

    公开(公告)日:2022-08-02

    申请号:CN201980084279.7

    申请日:2019-12-23

    Abstract: 本发明的方法是从对含有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正极材料的废弃物实施湿式处理而获得且含有钴离子、镍离子及杂质的酸性溶液中回收作为有价金属的钴及镍中的至少钴的方法,其中包括:Co回收用第一萃取步骤,从上述酸性溶液中,通过溶剂萃取而萃取并且反萃取钴离子;Co回收用电解步骤,以Co回收用第一萃取步骤所获得的反萃取后液作为电解液,通过电解而获得电解钴;Co回收用溶解步骤,利用酸使上述电解钴溶解;及Co回收用第二萃取步骤,从Co回收用溶解步骤所获得的钴溶解液,通过溶剂萃取而萃取并且反萃取钴离子。

    锂回收方法
    95.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0494576B

    公开(公告)日:2022-06-03

    申请号:CN201880022555.2

    申请日:2018-03-28

    Inventor: 荒川淳一

    Abstract: 本发明的锂回收方法是从含有锂离子及钠离子的含锂溶液中分离钠并回收锂的方法,具有包含萃取过程和锂反萃取过程的溶剂萃取工序,其中,该萃取过程具有第一萃取过程、第二萃取过程及第三萃取过程的至少个三个阶段,在该反萃取过程中,从经过了至少三个阶段的萃取过程的溶剂中反萃取锂离子,在所述萃取过程中,溶剂以第一萃取过程、第二萃取过程、第三萃取过程的顺序经过各过程,并且,作为所述含锂溶液的溶液以与所述溶剂的经过顺序相反的顺序经过各过程。

    电子/电气设备部件屑的处理方法
    9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3631284A

    公开(公告)日:2021-11-09

    申请号:CN202080024370.2

    申请日:2020-03-2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从电子/电气设备部件屑中筛选出投入冶炼步骤的原料的效率,从而减少有价金属的损失的电子/电气设备部件屑的处理方法。一种电子/电气设备部件屑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使用具备金属传感器、彩色相机、气阀、输送机的金属分类机从包含金属物及非金属物的电子/电气设备部件屑中分离非金属物或金属物的分离步骤之前,将电子/电气设备部件屑所包含的粉状物去除。

    有价金属的回收方法
    9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3195121A

    公开(公告)日:2021-07-30

    申请号:CN201980084279.7

    申请日:2019-12-23

    Abstract: 本发明的方法是从对含有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正极材料的废弃物实施湿式处理而获得且含有钴离子、镍离子及杂质的酸性溶液中回收作为有价金属的钴及镍中的至少钴的方法,其中包括:Co回收用第一萃取步骤,从上述酸性溶液中,通过溶剂萃取而萃取并且反萃取钴离子;Co回收用电解步骤,以Co回收用第一萃取步骤所获得的反萃取后液作为电解液,通过电解而获得电解钴;Co回收用溶解步骤,利用酸使上述电解钴溶解;及Co回收用第二萃取步骤,从Co回收用溶解步骤所获得的钴溶解液,通过溶剂萃取而萃取并且反萃取钴离子。

    原料供给装置、电子/电气设备部件屑的处理装置及电子/电气设备部件屑的处理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930313A

    公开(公告)日:2021-06-08

    申请号:CN201980071140.9

    申请日:2019-10-3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控制含有形状及比重不同的物质的原料的落下位置的原料供给装置、电子/电气设备部件屑的处理装置及使用它们的电子/电气设备部件屑的处理方法。本发明的原料供给装置(4)具备将原料(100)向预先决定的位置供给的收容部(41),且具备:接收口(43),其在收容部(41)的上表面具备用于接收原料(100)的第一开口(433);排出口(42),其在收容部(41)的底面具备第二开口(422),第二开口(422)用于排出原料(100)且具有比第一开口(433)小的截面积;第一引导面(412),其在收容部(41)的侧面前方以与向搬运机构(2)的前方被投下的原料(100)接触并将原料(100)向下方引导的方式,从接收口(43)穿出排出口(42)而沿垂直方向延伸;以及第二引导面(411),其在收容部(41)的侧面的与第一引导面(412)对置的面具备与排出口(42)连续且相对于水平面倾斜的倾斜面(411a),第一引导面(412)以使第一引导面(412)的最下端部位于比沿第二引导面(411)的倾斜方向延长的延长线与第一引导面(412)的交点(P)靠下方的位置的方式延伸。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