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线基板、多连片布线基板及其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548426B

    公开(公告)日:2016-08-10

    申请号:CN201280023926.1

    申请日:2012-02-01

    Abstract: 提供位于基板主体的侧面的缺口部附近的毛刺、设于该缺口部的内壁面的导体层的碎屑较少的布线基板、用于获得多个该基板的多连片布线基板以及用于可靠地获得多连片该布线基板的制造方法。布线基板(1a)包括:基板主体(kp),其通过层叠多层陶瓷层(S)而形成,且具备侧面(4)和一对主面(2、3),该侧面(4)具有位于该一对主面(2、3)之间并且沿着一主面(背面)(3)侧设置的开槽面(6)和位于该开槽面(6)与另一主面(2)之间的断裂面(5),该一对主面(2、3)俯视呈矩形并且相对;以及缺口部(11),其仅形成于侧面(4)的一主面(3)侧,且沿着该侧面(4)的厚度方向上俯视呈凹形状,在具有缺口部(11)的侧面(4)上,在侧视时开槽面(6)与断裂面(5)之间的交界线(7)在缺口部(11)的两侧具有成为向基板主体(kp)的一主面(3)侧凸起的第1弯曲部(R1),并且在缺口部(11)的另一主面(2)侧具有成为向基板主体(kp)的另一主面(表面)(2)侧凸起的第2弯曲部(R2)。

    布线基板、多连片布线基板及其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548426A

    公开(公告)日:2014-01-29

    申请号:CN201280023926.1

    申请日:2012-02-01

    Abstract: 提供位于基板主体的侧面的缺口部附近的毛刺、设于该缺口部的内壁面的导体层的碎屑较少的布线基板、用于获得多个该基板的多连片布线基板以及用于可靠地获得多连片该布线基板的制造方法。布线基板(1a)包括:基板主体(kp),其通过层叠多层陶瓷层(S)而形成,且具备侧面(4)和一对主面(2、3),该侧面(4)具有位于该一对主面(2、3)之间并且沿着一主面(背面)(3)侧设置的开槽面(6)和位于该开槽面(6)与另一主面(2)之间的断裂面(5),该一对主面(2、3)俯视呈矩形并且相对;以及缺口部(11),其仅形成于侧面(4)的一主面(3)侧,且沿着该侧面(4)的厚度方向上俯视呈凹形状,在具有缺口部(11)的侧面(4)上,在侧视时开槽面(6)与断裂面(5)之间的交界线(7)在缺口部(11)的两侧具有成为向基板主体(kp)的一主面(3)侧凸起的第1弯曲部(R1),并且在缺口部(11)的另一主面(2)侧具有成为向基板主体(kp)的另一主面(表面)(2)侧凸起的第2弯曲部(R2)。

    电连接器和用于电连接器的电路板

    公开(公告)号:CN102007823B

    公开(公告)日:2013-09-25

    申请号:CN200980113102.1

    申请日:2009-04-2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电连接器(400)的印刷电路板(100),所述印刷电路板包括设置在所述印刷电路板(100)的第一端(112)的多对第一接触部(110)和设置在第二端(122)的多对第二接触部(120),其中,每个第一接触部(110)经由第一导体(115.1-115.8)连接至第二接触部(120),其中,所述第一导体(115.1-115.8)至少设置在所述印刷电路板(110)的第一侧(104)上,其中,第二导体(125.2,125.4,125.6,125.8;135.1,135.3,135.5,135.7)设置在所述印刷电路板(100)的另一侧(106)上,并且连接至第一接触部(110)或第二接触部(120),其中,第二导体(135.1,135.3,135.5,135.7)与每个第一接触部(110)对的第一接触部(110.1,110.3,110.5,110.7)关联,其中,所述第一接触部(110)的相邻的第二导体(135.1,135.3,135.5,135.7)包括彼此至少部分平行的段,且所述第二导体与每个第二接触部(120)对的第二接触部(120.2,120.4,120.6,120.8)关联,其中,所述第二接触部的相邻的第二导体(125.2,125.4,125.6,125.8)包括彼此至少部分平行的段,其中,连接至所述第二导体(135.1,135.3,135.5,135.7)的所述第一接触部(110.1,110.3,110.5,110.7)未连接至连接至所述第二导体(125.2,125.4,125.6,125.8)的所述第二接触部(120.2,120.4,120.6,120.8),其中,所述第一接触部(110)处的所述第二导体(135.1,135.3,135.5,135.7)形成第一耦合区域,且所述第二接触部(120)处的所述第二导体(125.2,125.4,125.6,125.8)形成第二耦合区域。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