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热管堆堆芯结构及其组装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148380A

    公开(公告)日:2022-10-04

    申请号:CN202210809774.3

    申请日:2022-07-1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热管堆堆芯结构及其组装方法,包括压力容器,还包括若干热管、若干燃料棒和若干BeO棒;所述热管、燃料棒和BeO棒的横截面均为尺寸相同的圆形结构;若干所述热管、燃料棒和BeO棒均依次相切紧密排列于压力容器堆芯内;任意三个呈环形围绕相切的圆形结构之间的空隙内设有导热基体,所述导热基体的尺寸和所述空隙尺寸相适配;位于所述压力容器堆芯内侧边上的每个燃料棒均至少和一个所述热管相切、以及至少和一个所述BeO棒相切,其余所述燃料棒至少和两个所述热管相切。采用本方案,设计了一种紧密组合的热管堆堆芯结构,能增加热管、燃料棒与基体的固定接触面积,减少传热的热阻,以增强燃料棒与热管之间的导热。

    一种堆芯中组件间辐射换热模拟方法、系统、终端及介质

    公开(公告)号:CN114996782A

    公开(公告)日:2022-09-02

    申请号:CN202210615798.5

    申请日:2022-06-0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堆芯中组件间辐射换热模拟方法、系统、终端及介质,涉及堆芯模拟技术领域,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建立由热棒、热组件、平均组件三个目标件构成的几何模型,并沿轴线方向对几何模型分段;依据几何模型的几何参数为三个目标件配置相应的功率份额;依据几何模型中的堆芯设计特征数据分别分析得到每一分段模型中三个目标件相对于相应关联件的辐射视角因子;当几何模型的模拟运行参数达到预设条件时,通过辐射换热模型计算出每一个辐射视角因子所对应的辐射换热量,并将同属一个部件的辐射换热量求和得到分段模型中相应目标件的总辐射换热量。本发明能够降低整个堆芯计算获得的包壳峰值温度,提高安全裕量,提升设计灵活度。

    一种压水堆核电厂极小破口失水事故应对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554425B

    公开(公告)日:2022-02-11

    申请号:CN202010412152.8

    申请日:2020-05-1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压水堆核电厂极小破口失水事故应对方法,包括:检测压水堆核电厂的主系统过冷状态、二次侧热阱状态、主系统压力状态和稳压器水位状态;根据检测结果,判断是否满足终止安注准则,当满足终止安注准则时,则对安注泵依次执行停运操作;执行停运安注泵操作的过程中,实时监测主系统过冷状态和稳压器水位状态,若主系统过冷状态或稳压器水位状态不满足终止安注准则,则启动停运的安注泵;重复上述步骤,直至所有安注泵均停止运行。本发明通过设置有效的安注终止准则、制定合理的安注终止步骤等,实现了在发生一回路极小破口事故后,能够有效终止安注并维持核电厂处于安全稳定状态。

    二维移动热传导模型和模型建立方法、应用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231960A

    公开(公告)日:2021-01-15

    申请号:CN202011175575.9

    申请日:2020-10-2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二维移动热传导模型和模型建立方法、应用方法,涉及核电技术领域,解决了模拟再淹没过程的系统中的二维移动精细热传导模型精细度低,未考虑某些关键因素的问题。本发明包括所述网格模块包括基础网格区域,还包括在再淹没过程中,动态生成的氧化层网格区域;所述氧化层网格区域对应骤冷前沿的推进位置;所述计算模块计算用于将再淹没过程中,燃料棒或/和燃料板上的骤冷前沿轴向氧化层厚度变化数据对应载入氧化层网格区域;所述计算模块还用于计算基础网格和氧化层网格在燃料棒或/和燃料板的壁面与流体换热数据。本发明的应用方法优化后的ARSAC程序能够更加精确的模拟再淹没过程包壳峰值温度和骤冷前沿推进速率。

    再淹没临界后换热分析方法及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2182849A

    公开(公告)日:2021-01-05

    申请号:CN202010920591.X

    申请日:2020-09-04

    Abstract: 本公开属于核电维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再淹没临界后换热分析方法及装置。本公开的方法将骤冷前沿附近的发泡区域从临界后换热区域中剔除出来,避免了发泡区域复杂换热机理,对骤冷前沿下游其他区域换热分析的干扰,有利于更加合理的分析骤冷前沿附近的发泡区域下游区域的换热情况。此外,本公开实施例将骤冷前沿附近的发泡区域下游的区域细分为多个子区域,并根据每个子区域的换热模式确定该子区域的换热量,由此可以更加精细的模拟临界后换热,从而更加精确的模拟再淹没过程的包壳峰值温度以及骤冷前沿推进速率。本公开的再淹没临界后换热分析方法应用于中国自主化失水事故分析程序的开发过程中,为压水堆电站失水事故分析奠定基础。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