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5186561A
公开(公告)日:2022-10-14
申请号:CN202210900168.2
申请日:2022-07-28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PC: G06F30/23 , G16C60/00 , G21C17/00 , G06F113/26 , G06F119/08
Abstract: 为解决压水堆中燃料元件性能的评估由于包壳结构随时间变化的特性而难以进行精细化模拟的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LOCA事故下燃料元件性能模拟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包括:根据锆合金包壳结构材料的退化机制得到的模型建立燃料元件的锆合金包壳结构材料退化模型;以待模拟的锆合金包壳结构材料所处工况的工况参数为变量,将所述变量作为燃料元件的锆合金包壳结构材料退化模型的模拟工况参数进行三维有限元模拟分析,得到待模拟的锆合金包壳结构材料在所处工况的工况参数下的性能模拟数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模拟方法可以对LOCA事故下燃料元件性能进行准确的模拟。
-
公开(公告)号:CN115171920A
公开(公告)日:2022-10-11
申请号:CN202210667142.8
申请日:2022-06-14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nventor: 刘晓辉 , 周毅 , 陈平 , 高士鑫 , 何梁 , 尹春雨 , 段振刚 , 刘仕超 , 焦拥军 , 邱玺 , 张坤 , 孙志鹏 , 秋博文 , 李庆 , 秦冬 , 杜思佳 , 杨青峰 , 孙丹 , 曾孝敏 , 秦毅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固有安全的核燃料用双层复合包壳管、燃料棒及制备方法,包括设置在内层的内管和复合在所述内管外层的外管,所述内管采用SiC复合材料,所述外管采用FeCrAl基合金或NiCr基合金。本发明的双层复合包壳管,具有优异的耐高温水蒸气氧化性能、耐水侧腐蚀性能和较好的高温强度,在正常工况下抗水侧腐蚀性能要优于传统的锆合金包壳和单一的SiC复合包壳,使燃料能够使用更长的寿期、更高的燃耗或更高的温度;同时在严重事故工况下,提高了包壳材料的高温力学性能,在超高温度下(约1200℃)可确保燃料棒的结构完整性,可提高燃料棒抗LOCA事故的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14386255A
公开(公告)日:2022-04-22
申请号:CN202111622894.4
申请日:2021-12-28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PC: G06F30/20 , G21C3/07 , G21C3/08 , G21C3/34 , G21C3/352 , G06F111/04 , G06F113/26 , G06F119/08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核燃料组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基于物理场解耦的产品设计法、系统、燃料组件和反应堆。产品设计法包括获取设计要求;设计要求解耦;步物理驱动设计;系统集成设计。本发明通过设计要求解耦、物理驱动设计和系统集成设计,将复杂的工程产品设计问题转化为最基本的物理问题,然后从物理规律上获得基本物理问题的解决方案,再进行系统集成获得产品设计方案,避免了直接针对复杂工程产品设计无从入手的问题,显著降低了设计人员的知识储备和经验要求;且本发明从物理底层进行原始创新,系统考了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从根本上响应设计要求,系统集成后获得额产品设计方案包络范围广,满足产品创新程度和市场前瞻性的要求。
-
公开(公告)号:CN109036598A
公开(公告)日:2018-12-18
申请号:CN201810877090.0
申请日:2018-08-03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PC: G21C15/2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21C15/2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棒控堆芯的反应堆冷却剂水质控制方法,该水质控制方法包括向反应堆冷却剂中加入硼酸,且所述硼酸为富集硼‑11硼酸,且富集硼‑11硼酸中,11B丰度范围为80.2%~100%;冷却剂中,B元素的浓度范围为10mg/kg~300mg/kg。该方法不仅能够有效降低核电站一回路结构材料腐蚀,改善碱化剂局部浓缩对锆合金腐蚀的不利影响,减少腐蚀产物在燃料包壳表面的沉积和活化,提高燃料组件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同时可降低对寿期、经济性、安全性等总体指标的负面影响。
-
公开(公告)号:CN108538410A
公开(公告)日:2018-09-14
申请号:CN201810443637.6
申请日:2018-05-10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核燃料组件导向管,包括两端均开放的外管、以及用于密封外管下端开口的端塞,在所述外管的内圆周壁固定有至少一个内管,且所述外管下端端面与内管的下端端面齐平。针对现有技术中导向管的结构复杂、胀接后定位配合难度高,并且导向管的胀接部分容易失效,进而导致整个燃料组件的骨架失效,对此,申请人摒弃传统的导向管设计方式,采用外管与内管双层设计,且将所述内管的下端面与外管的下端面齐平后与端塞连接,以满足燃料组件要求的缓冲效果,确保导向管具备足够的刚度,进而提高其抗震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9601264A
公开(公告)日:2025-03-11
申请号:CN202411495111.4
申请日:2024-10-24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PC: G21C3/326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连接结构和燃料组件,其中连接结构用于固定待固定物和载体,所述连接结构包括固定件和锁定件,所述待固定物与所述固定件相对固定,所述载体上设置有通孔,所述固定件用于穿设在所述通孔内,所述锁定件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固定件远离所述待固定物的一端,所述锁定件的转动路径包括锁定位置,在所述锁定件转动至所述锁定位置的情况下,所述锁定件通过所述通孔贯穿所述载体并与所述载体的上表面相抵接。由此,在安装时,只需将固定件穿入通孔,然后转动锁定件至锁定位置即可完成固定,操作简单快捷。在需要拆卸时,同样只需将锁定件转动至解锁位置,即可轻松取出固定件,实现快速拆卸,大大节省了操作时间,满足了快速拆卸的要求。
-
公开(公告)号:CN119153138B
公开(公告)日:2025-02-14
申请号:CN202411657561.9
申请日:2024-11-20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nventor: 焦拥军 , 蒲曾坪 , 唐传宝 , 肖忠 , 陈平 , 茹俊 , 李庆 , 王晓敏 , 雷涛 , 杜思佳 , 郭晓明 , 张坤 , 郑美银 , 李垣明 , 任全耀 , 邢硕 , 邱玺
IPC: G21C3/322 , G21C3/33 , G21C3/07 , G21C17/11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核燃料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协同控流高可靠性燃料组件,包括沿冷却剂流动方向依次设置下管座、骨架、上管座,以及插入骨架中的燃料棒、导向管、仪表管;所述的下管座为低出口横向流下管座;在下管座连接板上,设有若干宽度小于燃料棒间距且轴向弯曲的空间贯通细长流道;所述空间贯通细长流道位于下管座连接板外围的四周流道区域出口高于位于下管座连接板中部的中间流道区域出口,以降低组件间出口横向流。本发明对燃料组件整体进行了协同创新设计,保障了燃料组件的高热工安全裕量。
-
公开(公告)号:CN115206557B
公开(公告)日:2024-01-30
申请号:CN202210795462.1
申请日:2022-07-07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nventor: 刘孟龙 , 郑美银 , 陈平 , 蒲曾坪 , 焦拥军 , 李垣明 , 粟敏 , 朱发文 , 茹俊 , 任全耀 , 韩元吉 , 李华 , 雷涛 , 李云 , 黄山 , 邱玺 , 张坤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空间曲面通道的燃料组件下管座及过滤组件,燃料组件下管座,包括下管座外框体,所述下管座外框体内侧设置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包括若干相邻设置的过滤单元,所述过滤单元包括多个旋转肋和多个直肋,多个直肋构成通道,多个旋转肋置于该通道内,且多个旋转肋的一侧相交,另一侧均与通道内壁连接,所述旋转肋沿高度方向呈旋转变化,且多个旋转肋使过滤单元中无直线贯穿过滤单元上表面和下表面的通孔。本发明所述过滤组件在确保下管座结构强度和冷却水流通能力的前提下,
-
公开(公告)号:CN116259427A
公开(公告)日:2023-06-13
申请号:CN202310279865.5
申请日:2023-03-21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泡沫金属的非金属包壳棒状燃料元件,包括芯块,所述芯块外套设有包壳,所述包壳和所述芯块之间设置有泡沫金属层;所述泡沫金属层的厚度为0.1mm‑2mm,所述泡沫金属层的气孔平均直径为0.01mm‑1mm,所述包壳的材质为碳化硅。整个棒状燃料元件抵御事故的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15938614A
公开(公告)日:2023-04-07
申请号:CN202211390814.1
申请日:2022-11-07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棒状燃料元件及其应用,棒状燃料元件包括包壳,所述包壳外表面上设置有若干肋条,所述包壳内仅封装有若干燃料芯块。燃料芯块包括块状或柱状的燃料核芯,所述燃料核芯外依次包覆有疏松热解炭层、内致密热解炭层、支撑层以及外致密热解炭层。从改进耐事故燃料的结构方面出发,具体改变棒状燃料元件的包壳结构,更具体为在包壳的外表面上设置若干肋条,以增大换热面积来增加换热效率,从而降低棒状燃料元件中心的温度,以避免棒状燃料元件的过度膨胀,增加其和包壳之间的作用力而出现磨蚀开裂的现象。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