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2824113B
公开(公告)日:2024-09-06
申请号:CN201911145569.6
申请日:2019-11-21
Applicant: 东北林业大学
IPC: B60G17/015 , B60G21/055
Abstract: 一种双出杆液压缸驱动主动式汽车横向稳定杆系统,它涉及一种主动式横向稳定杆系统。本发明目的是解决现有汽车主动横向稳定杆系统占用纵向空间大,给车辆其它总成的布置带来困难等问题。本发明由稳定杆、包含锥齿轮副和齿轮齿条传动副的传动机构、包含双出杆液压缸和电磁比例阀的液压驱动组件、包含角度传感器、电子控制单元的电子测控系统组成。本发明电子控制单元通过角度传感器检测出车身侧倾角过大时,发送控制信号给电磁比例阀,控制双出杆液压缸活塞杆左移或右移,通过传动机构扭转稳定杆,产生一个主动抗侧倾力矩,以减小车身侧倾角。本发明采用单个液压缸横向布置,避免占用车辆过多纵向空间,空间占用小。
-
公开(公告)号:CN102825593A
公开(公告)日:2012-12-19
申请号:CN201210179182.4
申请日:2012-06-04
Applicant: 东北林业大学
Abstract: 一种磁流变连续体机器人操作器,其涉及一种机器人操作器。其目的是为解决传统关节-杆式机器人抓取不规则形状物体困难的问题,其类似象鼻通过弯曲卷绕方式抓取物体。本发明操作器本体为仿象鼻长管型结构,外层为多节圆柱弹簧串联而成,弹簧间通过中心有圆孔的脊骨盘连接。内充磁流变液的软管通过圆孔贯穿所有脊骨盘,软管内设阻流隔,外缠线圈,通过改变线圈电流改变软管内磁场强度,使磁流变液实现液固转换,调节操作器刚度和阻尼。软管首端还设置有调压和补液装置。外层分四段,每段四根弹簧由线绳2独立驱动。各线绳引到操作器首端驱动装置中的各滑轮上,由电机驱动滑轮带动线绳伸缩从而实现弯曲。本发明是对传统机器人操作器的补充。
-
公开(公告)号:CN102616161A
公开(公告)日:2012-08-01
申请号:CN201210094352.9
申请日:2012-04-01
Applicant: 东北林业大学
IPC: B60N2/52
Abstract: 一种三维减振汽车座椅悬架,它涉及一种汽车座椅。本发明的目的是为解决现有工程车辆座椅机构存在着只能在垂向减振,不能实现三维减振,对驾驶员身体伤害较大的问题。本发明的固定支架和运动支架分别由三个垂直角钢组成,三组磁流变阻尼器驱动支链并联于固定支架和运动支架之间,衰减汽车座椅各个方向的振动和冲击,本发明具有三维减振的效果,由于采用正交布置,所以能实现运动平台自由度之间的解耦,提高车辆的乘坐舒适性。另外三组磁流变阻尼器减振支链处于运动支架和固定支架所合围的空间内,所以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适用于汽车上对座椅空间的严格要求。
-
公开(公告)号:CN101246751A
公开(公告)日:2008-08-20
申请号:CN200810064155.6
申请日:2008-03-21
Applicant: 东北林业大学
Abstract: 一种立方体形并联解耦六自由度微动工作台,它涉及一种微动工作台。本发明的目的是为解决现有六自由度微动机构存在着平台的输出的自由度相互之间运动存在耦合和整个机构体积较大的问题。本发明的运动平台和底座分别由三个垂直平面组成,相当于正方体六个平面中三个具有公共顶点平面的组合体。即平台和底座都为立方体半表面,且相互扣在一起使整个机构呈正方体形状,六个压电陶瓷驱动支链并联于底座和运动平台之间,输出直线微位移运动,本发明具有六个自由度,由于采用正交布置,所以能实现运动平台自由度之间的解耦,运动精度高。另外六个压电陶瓷驱动支链处于正方体之中,所以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适用于对微动台精度、体积有严格要求的应用场合。
-
公开(公告)号:CN106644529B
公开(公告)日:2023-04-25
申请号:CN201710115918.4
申请日:2017-03-01
Applicant: 东北林业大学
IPC: G01M17/04
Abstract: 一种车辆侧倾试验台,它涉及一种半车侧倾试验台。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现有以四分之一车为模型搭建的试验台只能实现垂向运动试验,不能实现车辆转弯时侧倾力对悬架的作用问题。本发明由左右对称的悬架组件、侧倾力产生机构、带有位移传感器的电子控制系统和试验车架组成;侧倾力根据计算机主机中车辆转弯模型计算产生,车架两端通过钢丝绳悬挂平衡重物,利用杠杆原理,通过调节右端重物水平位置使两端力臂不等,从而使两端钢丝绳产生拉力差,产生期望的侧倾力。侧倾力产生机构通过滑块与试验车架相连,对车架不产生除侧倾力外的其他力且侧倾力的大小只与液压缸伸缩量有关系。本发明结构合理可行,能模拟真实车辆的侧倾运动状态并验证车辆悬架组件的侧倾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06644529A
公开(公告)日:2017-05-10
申请号:CN201710115918.4
申请日:2017-03-01
Applicant: 东北林业大学
IPC: G01M17/0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M17/04
Abstract: 一种车辆侧倾试验台,它涉及一种半车侧倾试验台。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现有以四分之一车为模型搭建的试验台只能实现垂向运动试验,不能实现车辆转弯时侧倾力对悬架的作用问题。本发明由左右对称的悬架组件、侧倾力产生机构、带有位移传感器的电子控制系统和试验车架组成;侧倾力根据计算机主机中车辆转弯模型计算产生,车架两端通过钢丝绳悬挂平衡重物,利用杠杆原理,通过调节右端重物水平位置使两端力臂不等,从而使两端钢丝绳产生拉力差,产生期望的侧倾力。侧倾力产生机构通过滑块与试验车架相连,对车架不产生除侧倾力外的其他力且侧倾力的大小只与液压缸伸缩量有关系。本发明结构合理可行,能模拟真实车辆的侧倾运动状态并验证车辆悬架组件的侧倾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03306316A
公开(公告)日:2013-09-18
申请号:CN201310169183.5
申请日:2013-05-09
Abstract: 一种基于非线性能量阱的三维复合摩擦摆隔震器。本发明利用非线性能量阱对振动能量的衰减和吸收、吸振频带宽等特性及竖向隔震碟型弹簧,使结构振动频率错过地震动优势频率并吸收大量地震动输入能量,降低结构的多维地震响应,防止建筑结构发生震害。本发明包括金属滑动套筒、碟形弹簧、聚四氟乙烯滑动关节及非线性能量阱及承台板。所述金属滑动套筒内置碟形弹簧,碟形弹簧上置聚四氟乙烯滑动关节;所述聚四氟乙烯滑动关节通过聚四氟乙烯涂层与上承台板相对滑动接触;所述非线性能量阱的侧面通过刚度弹簧与金属滑动套筒相连;所述非线性能量阱通过滚轴与下承台板滚动接触;所述上、下承台板的滑动面皆为球面。本发明用来抵御可能发生的强烈地震。
-
公开(公告)号:CN100585743C
公开(公告)日:2010-01-27
申请号:CN200810064155.6
申请日:2008-03-21
Applicant: 东北林业大学
Abstract: 一种立方体形并联解耦六自由度微动工作台,它涉及一种微动工作台。本发明的目的是为解决现有六自由度微动机构存在的整个机构体积较大和无法应用于安装空间小的场合的问题。本发明的运动平台和底座分别由三个垂直平面组成,相当于正方体六个平面中三个具有公共顶点平面的组合体,即平台和底座都为立方体半表面,且相互扣在一起使整个机构呈正方体形状,六个压电陶瓷驱动支链并联于底座和运动平台之间,输出直线微位移运动。本发明具有六个自由度,由于采用正交布置,所以能实现运动平台自由度之间的解耦,运动精度高。另外六个压电陶瓷驱动支链处于正方体之中,所以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适用于对微动台精度、体积有严格要求的应用场合。
-
公开(公告)号:CN112824113A
公开(公告)日:2021-05-21
申请号:CN201911145569.6
申请日:2019-11-21
Applicant: 东北林业大学
IPC: B60G17/015 , B60G21/055
Abstract: 一种双出杆液压缸驱动主动式汽车横向稳定杆系统,它涉及一种主动式横向稳定杆系统。本发明目的是解决现有汽车主动横向稳定杆系统占用纵向空间大,给车辆其它总成的布置带来困难等问题。本发明由稳定杆、包含锥齿轮副和齿轮齿条传动副的传动机构、包含双出杆液压缸和电磁比例阀的液压驱动组件、包含角度传感器、电子控制单元的电子测控系统组成。本发明电子控制单元通过角度传感器检测出车身侧倾角过大时,发送控制信号给电磁比例阀,控制双出杆液压缸活塞杆左移或右移,通过传动机构扭转稳定杆,产生一个主动抗侧倾力矩,以减小车身侧倾角。本发明采用单个液压缸横向布置,避免占用车辆过多纵向空间,空间占用小。
-
公开(公告)号:CN102825593B
公开(公告)日:2014-10-15
申请号:CN201210179182.4
申请日:2012-06-04
Applicant: 东北林业大学
Abstract: 一种磁流变连续体机器人操作器,其涉及一种机器人操作器。其目的是为解决传统关节-杆式机器人抓取不规则形状物体困难的问题,其类似象鼻通过弯曲卷绕方式抓取物体。本发明操作器本体为仿象鼻长管型结构,外层为多节圆柱弹簧串联而成,弹簧间通过中心有圆孔的脊骨盘连接。内充磁流变液的软管通过圆孔贯穿所有脊骨盘,软管内设阻流隔,外缠线圈,通过改变线圈电流改变软管内磁场强度,使磁流变液实现液固转换,调节操作器刚度和阻尼。软管首端还设置有调压和补液装置。外层分四段,每段四根弹簧由线绳2独立驱动。各线绳引到操作器首端驱动装置中的各滑轮上,由电机驱动滑轮带动线绳伸缩从而实现弯曲。本发明是对传统机器人操作器的补充。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