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0835098B
公开(公告)日:2023-10-31
申请号:CN201810934659.2
申请日:2018-08-16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IPC: C01B21/064 , C01B32/162 , B82Y30/00 , B82Y40/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氮化硼纳米片/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所述的制备方法包括:使作为插层剂的催化剂前驱体与氮化硼原料进行插层反应,制得氮化硼插层物;在设定温度下,使氮化硼被解理为氮化硼纳米片,以及,使催化剂前驱体被还原为催化剂,所述催化剂为生长碳纳米管所需的催化剂;将所获薄层氮化硼纳米片与催化剂的复合物置于适合碳纳米管生长的环境中,进行碳纳米管的生长,从而获得目标产物。本发明的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廉,环境友好,可以快速大量的制备氮化硼纳米片/碳纳米管复合体系粉末,所获的产物是新型的原位混合材料体系,其可以在特种气体和危废液体的吸附、绝缘导热材料添加剂以及抗磨材料添加剂等多种领域广泛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108502875B
公开(公告)日:2021-06-08
申请号:CN201710099475.4
申请日:2017-02-23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IPC: C01B32/19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吸光性能的放射状石墨烯团簇、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所述高吸光性能的放射状石墨烯团簇包含由石墨烯通过π‑π堆垛形成的三维放射状团簇结构,其径向尺寸为500nm~100um,吸光率大于90%。所述制备方法包括:提供石墨烯水性分散液;将油性有机溶剂和还原剂均匀混合形成混合液,将所述石墨烯水性分散液加入所述混合液中,并进行瞬间加热,获得高吸光性能的放射状石墨烯团簇。本发明提供的放射状石墨烯团簇的吸光率可达90%以上,制备方法简单,可以批次制备,且可规模化制备,在一定范围内尺寸可控,对光电器件制备、光热转化和光电催化等应用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09721049B
公开(公告)日:2021-03-16
申请号:CN201711036880.8
申请日:2017-10-30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大学
IPC: C01B32/194 , B82Y30/00 , B82Y40/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边缘齐整的石墨烯条带、其制备方法及应用。所述的制备方法包括:将石墨烯进行光刻图形化,在图形化的石墨烯上生长金属膜,之后将所述金属膜移除,对所述图形化的石墨烯进行氢气等离子体刻蚀处理,获得边缘齐整的石墨烯条带。本发明通过生长金属到未受保护的石墨烯上,制造大量的缺陷从而大幅度提高刻蚀速率,然后再利用氢气等离子体对石墨烯的各向异性刻蚀机制,使最终得到的石墨烯条带具有以锯齿型边缘占主导的几何结构,从而使所获石墨烯条带具有较高的载流子迁移率和较低的电阻率;同时工艺操作简单且与现代半导体加工工艺兼容,有望提高基于石墨烯条带的器件的性能,应用前景广泛。
-
公开(公告)号:CN110085809A
公开(公告)日:2019-08-02
申请号:CN201810073074.6
申请日:2018-01-25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大学
IPC: H01M4/36 , H01M4/58 , H01M4/62 , H01M10/0525 , B82Y30/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石墨烯纳米条带基磷酸铁锂复合材料、其制备方法及应用。所述的制备方法包括:将氧化石墨烯纳米条带、三价铁化合物、锂源、磷源、碳源和溶剂混合均匀并干燥,获得前驱体粉末;在保护性气氛中对所述前驱体粉末进行高温烧结,获得石墨烯纳米条带基磷酸铁锂复合材料。本发明工艺简单,采用了石墨烯纳米条带与无定形碳共同作为还原剂将三价铁转化为二价铁,可减少杂质生成,用时短,安全环保无毒;本发明采用石墨烯纳米条带与无定形碳复合导电碳壳,既可提高电子导电性,又不会阻碍锂离子的嵌入脱出,所获石墨烯纳米条带基磷酸铁锂复合材料具有高比容量、优越的导电性及电化学性能、良好的倍率性能,在电池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108502875A
公开(公告)日:2018-09-07
申请号:CN201710099475.4
申请日:2017-02-23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IPC: C01B32/19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吸光性能的放射状石墨烯团簇、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所述高吸光性能的放射状石墨烯团簇包含由石墨烯通过π-π堆垛形成的三维放射状团簇结构,其径向尺寸为500nm~100um,吸光率大于90%。所述制备方法包括:提供石墨烯水性分散液;将油性有机溶剂和还原剂均匀混合形成混合液,将所述石墨烯水性分散液加入所述混合液中,并进行瞬间加热,获得高吸光性能的放射状石墨烯团簇。本发明提供的放射状石墨烯团簇的吸光率可达90%以上,制备方法简单,可以批次制备,且可规模化制备,在一定范围内尺寸可控,对光电器件制备、光热转化和光电催化等应用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08502871A
公开(公告)日:2018-09-07
申请号:CN201710103785.9
申请日:2017-02-24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IPC: C01B32/18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在封闭静态体系下批量制备石墨烯的方法、石墨烯及应用。所述方法包括:提供基底,其包括催化剂;将基底置于密封反应腔室中,并向密封反应腔室内通入碳源、氢气以及保护气体至设定压强,形成封闭静态体系,生长过程不再向该封闭静态体系内充入任何气体,系统完全封闭,再将封闭静态体系升温至反应温度,使碳源与催化剂充分接触,进行高温催化分解反应,从而在基底表面和/或内部生长形成石墨烯。本发明工艺简单易操作,生长气氛均匀,单层窗口大,对碳氢比例要求较低,通过调节封闭静态体系内碳氢浓度比,生长速率快,能够快速实现大批量石墨烯的制备,在集成电路、光电器件、传感器、太阳能电池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05482435B
公开(公告)日:2018-03-20
申请号:CN201410513921.8
申请日:2014-09-29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IPC: C08L75/04 , C08K7/24 , C08L63/00 , C09K5/14 , C09D175/04 , C09D163/00 , C09D7/6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三维褶皱状石墨烯散热浆料、其制备方法及应用。该制备方法包括:将薄层石墨烯通过溶剂作用形成多孔石墨烯聚集体,并在加热后急剧降温,获得三维褶皱状石墨烯块;将所述三维褶皱状石墨烯块粉碎,获得三维褶皱状石墨烯;将三维褶皱状石墨烯与聚合物和/或聚合物的单体复合,形成所述散热浆料。本发明工艺简单,易于规模化生产,而且,因所得三维褶皱状石墨烯散热浆料中采用了三维褶皱状石墨烯,不但增加了复合材料的散热表面积,还可以在垂直方向上有更多的导热通路,使得散热效率大幅提高,可以广泛应用于LED照明,电力、电子、通讯等需要散热的产品。
-
公开(公告)号:CN105575674A
公开(公告)日:2016-05-11
申请号:CN201410538598.X
申请日:2014-10-13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60/1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石墨烯/活性炭复合材料,所述复合材料包括石墨烯材料和活性炭材料,其中,所述石墨烯材料具有褶皱结构,所述活性炭材料通过π-π键结合在所述石墨烯材料的表面。该复合材料制备方法为:A)制备初步炭化物;B)制备褶皱石墨烯;C)制备初步炭化物与褶皱石墨烯的混合物,并进行二次炭化;及D)洗涤、粉碎制得石墨烯/活性炭复合材料。本发明还公开了该复合材料在超级电容器中作为电极材料的应用。根据本发明的制备方法制备得到的复合材料,不仅具有传统超级电容器用活性炭的高比表面积的特点,同时还兼具高导电性的特点,从而克服了超级电容器用电极材料的导电性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05482435A
公开(公告)日:2016-04-13
申请号:CN201410513921.8
申请日:2014-09-29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IPC: C08L75/04 , C08K7/24 , C08L63/00 , C09K5/14 , C09D175/04 , C09D163/00 , C09D7/1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三维褶皱状石墨烯散热浆料、其制备方法及应用。该制备方法包括:将薄层石墨烯通过溶剂作用形成多孔石墨烯聚集体,并在加热后急剧降温,获得三维褶皱状石墨烯块;将所述三维褶皱状石墨烯块粉碎,获得三维褶皱状石墨烯;将三维褶皱状石墨烯与聚合物和/或聚合物的单体复合,形成所述散热浆料。本发明工艺简单,易于规模化生产,而且,因所得三维褶皱状石墨烯散热浆料中采用了三维褶皱状石墨烯,不但增加了复合材料的散热表面积,还可以在垂直方向上有更多的导热通路,使得散热效率大幅提高,可以广泛应用于LED照明,电力、电子、通讯等需要散热的产品。
-
公开(公告)号:CN119570344A
公开(公告)日:2025-03-07
申请号:CN202411746489.7
申请日:2024-11-29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IPC: C09D175/02 , C09D183/04 , C09D7/61 , C09D7/63 , H05B3/20 , H05B3/14 , H05B3/02 , B05D5/00 , B05D7/2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主被动协同的防覆冰复合涂层结构、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所述复合涂层结构包括胶层、碳纳米管电加热层和防覆冰层;防覆冰层通过交联固化反应形成;其中的第一多异氰酸酯保留有至少2个异氰酸酯基,第二多异氰酸酯具有至少3个异氰酸酯基,聚天门冬氨酸酯树脂具有多个第一氨基化端基,有机硅树脂具有第二氨基化端基,反应形成聚脲交联结构。本发明采用四种单元交联聚合形成的防覆冰层与碳纳米管电加热层相结合的方式,具有一定厚度和管径分布的碳纳米管膜使得覆盖在膜表面的聚脲涂层形成一定的微纳粗糙结构,结合聚合物树脂中低表面能的氟硅组分,聚脲涂层表面拥有优异的拒水性和易除冰性,协同形成高效的防冰除冰系统。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