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6482357A
公开(公告)日:2023-07-25
申请号:CN202310447472.0
申请日:2023-04-24
Applicant: 合肥工业大学
IPC: G01N33/569 , G01N21/64 , G01N33/533 , G01N33/58 , C12Q1/6818 , C12Q1/689 , C12R1/0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检测单增李斯特菌的荧光淬灭型生物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属于食品安全技术领域。按体积比1:2由作为能量供体的荧光探针与作为能量受体的淬灭探针混合均匀制成;荧光探针为第一适配体修饰的硅纳米颗粒,淬灭探针为第二适配体修饰的金纳米粒子,第一适配体与第二适配体均特异性识别单增李斯特菌。经验证,其具有较高的线性拟合程度与较低的检出限,与传统方法相比,还具备较低的检出时间、较好的特异性;此外,在LB肉汤样品的干扰下,建立的线性回归方程,仍展示出优异的适用性。
-
公开(公告)号:CN104593487A
公开(公告)日:2015-05-06
申请号:CN201410770092.1
申请日:2014-12-15
Applicant: 合肥工业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12Q1/686 , C12Q2521/30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区分克罗诺杆菌属不同种的PCR-RFLP分子分型方法。以rpoA基因为对象,通过特异性引物扩增得到克罗诺菌属四种不同菌的rpoA基因片段,然后采用TaiI限制性内切酶对扩增的rpoA基因片段进行单酶切,获得克罗诺菌属四种不同菌的差异性PCR-RFLP指纹图谱,进而区分克罗诺菌属不同菌种。通过大量克罗诺菌属的菌株事例验证,该分子分型方法能有效获得不同种差异性的酶切多态性图谱,快速、准确区分克罗诺菌属四种不同菌。本发明适用于区分克罗诺菌属的菌种,对食品中克罗诺菌的准确鉴定及病原的快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03960691A
公开(公告)日:2014-08-06
申请号:CN201410141870.0
申请日:2014-04-10
Applicant: 合肥工业大学 , 安徽省好再来食品有限公司
IPC: A23L1/32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A23L17/00 , A23L27/00 , A23V2002/00 , A23V2200/08 , A23V2250/214 , A23V2200/1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茶香风味封鳊鱼的加工制作工艺。采用“鳊鱼分拣清洗→干法腌制→扣卤→熬制卤汁→泡卤扣卤→封茶→低温风干→真空包装→成品”的工艺方法,采用食盐干法腌制,熬制卤水进行泡卤,在保持腌制鱼原有品质的前提下,泡卤工艺能有效减少产品中的钠盐含量,降低食品中高钠盐风险,并通过封入袋装茶末以改善封鳊鱼的风味构成及延缓保藏过程中鱼肉的氧化黄变。本发明制作的茶香风味封鳊鱼产品,成品食盐含量为5%~6%,外观整齐、茶香浓郁、色彩亮丽、质地均匀、易于嚼食等特点,提升传统水产研制食品加工技术,并提高老叶绿茶的附加值,满足人们对健康风味食品的需求。
-
公开(公告)号:CN115558702B
公开(公告)日:2025-04-22
申请号:CN202211025950.0
申请日:2022-08-25
Applicant: 合肥工业大学
IPC: C12Q1/28 , G01N33/569 , C12N15/115 , C12Q1/682 , C12Q1/6825 , G01N21/33 , G01N21/78 , C01B32/1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牛奶中大肠杆菌的比色检测方法,属于食品安全技术领域。本发明中双链探针是由适配体和目标DNA杂交而成,双链探针中的适配体与目标菌特异性结合,释放出目标DNA与发夹探针杂交,在核酸外切酶III的作用下,指数级扩增目标DNA。扩增的目标DNA置换出多壁碳纳米管复合材料上的催化探针,通过磁吸附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后,上清液中掺氯化钾的木质素碳点催化过氧化氢生成羟基自由基,进而氧化无色的底物3,3′,5,5′‑四甲基联苯胺形成蓝色产物,实现大肠杆菌O157:H7的可视化检测。本发明减小了样品基质干扰、成本低、催化特性稳定,通过核酸外切酶III辅助扩增技术搭配新型碳纳米酶,使可视检出限进一步提高至102cfu/mL,具有非常良好的推广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8111961B
公开(公告)日:2025-04-11
申请号:CN202410111948.8
申请日:2024-01-26
Applicant: 合肥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检测单核增生李斯特菌的双探针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属于食品安全技术领域。双探针组合物为相互独立的磁分离探针与硅基纳米酶探针的组合物,磁分离探针的浓度为1mg/mL,硅基纳米酶探针的浓度为40µg/mL,磁分离探针用于特异性结合单核增生李斯特菌并从检测样品中分离富集处理;硅基纳米酶探针用于特异性结合分离富集处理后的单核增生李斯特菌并产生单核增生李斯特菌浓度依赖型荧光信号、比色信号及光热信号。与传统方法相比,还具备较低的检出时间、检测灵敏度;此外,在鲈鱼生鱼片样品的干扰下,建立的线性回归方程,仍展示出优异的适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8685366A
公开(公告)日:2024-09-24
申请号:CN202410817046.6
申请日:2024-06-24
Applicant: 合肥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特异性裂解高毒力荚膜型肺炎克雷伯氏菌的噬菌体,属于微生物领域。所述噬菌体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号为CCTCC M 2024690,为新型噬菌体。基于本发明噬菌体制备的噬菌体液体制剂中克雷伯氏菌噬菌体的工作效价大于1×109PFU/mL。本发明的噬菌体具有较强的特异性,可杀灭全部K1、K2及K57荚膜血清型的高毒力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氏菌,最大吸附效率为99.60%,清除作用良好。并且,该噬菌体对高毒力肺炎克雷伯氏菌的生物膜清除率高达47.4%‑63.2%,荚膜清除率高达42.1%‑60.6%。本发明的噬菌体基因组未存在耐药基因及毒力基因,使用安全性,有望成为一种安全、无毒的防控与治疗高毒力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氏菌感染的制剂或抗生素佐剂。
-
公开(公告)号:CN115236050B
公开(公告)日:2024-04-16
申请号:CN202210857738.4
申请日:2022-07-21
Applicant: 合肥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氮硫共掺石墨烯量子点的荧光探针对鼠伤寒沙门氏菌的检测方法,属于食品安全技术领域。本发明基于夹心法策略,利用核酸适配体修饰的链霉亲和素磁珠和氮硫共掺石墨烯量子点作为磁选探针和信号探针;当待测物中含有鼠伤寒沙门氏菌时,磁选探针和信号探针同步特异性识别鼠伤寒沙门氏菌形成夹心结构,通过磁选作用使夹心结构被吸附,取上清液,测定其在423nm处的荧光强度确定鼠伤寒沙门氏菌浓度。本发明实现同步识别鼠伤寒沙门氏菌,操作简便、减小了样品基质影响、成本低、荧光特性稳定,并由于在石墨烯量子点中掺杂氮、硫元素,有效提高了石墨烯量子点的荧光量子产率,使检测灵敏度提高至11.9cfu/mL,具有良好的应用推广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5558702A
公开(公告)日:2023-01-03
申请号:CN202211025950.0
申请日:2022-08-25
Applicant: 合肥工业大学
IPC: C12Q1/28 , G01N33/569 , C12N15/115 , C12Q1/682 , C12Q1/6825 , G01N21/33 , G01N21/78 , C01B32/1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牛奶中大肠杆菌的比色检测方法,属于食品安全技术领域。本发明中双链探针是由适配体和目标DNA杂交而成,双链探针中的适配体与目标菌特异性结合,释放出目标DNA与发夹探针杂交,在核酸外切酶III的作用下,指数级扩增目标DNA。扩增的目标DNA置换出多壁碳纳米管复合材料上的催化探针,通过磁吸附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后,上清液中掺氯化钾的木质素碳点催化过氧化氢生成羟基自由基,进而氧化无色的底物3,3′,5,5′‑四甲基联苯胺形成蓝色产物,实现大肠杆菌O157:H7的可视化检测。本发明减小了样品基质干扰、成本低、催化特性稳定,通过核酸外切酶III辅助扩增技术搭配新型碳纳米酶,使可视检出限进一步提高至102cfu/mL,具有非常良好的推广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5236050A
公开(公告)日:2022-10-25
申请号:CN202210857738.4
申请日:2022-07-21
Applicant: 合肥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氮硫共掺石墨烯量子点的荧光探针对鼠伤寒沙门氏菌的检测方法,属于食品安全技术领域。本发明基于夹心法策略,利用核酸适配体修饰的链霉亲和素磁珠和氮硫共掺石墨烯量子点作为磁选探针和信号探针;当待测物中含有鼠伤寒沙门氏菌时,磁选探针和信号探针同步特异性识别鼠伤寒沙门氏菌形成夹心结构,通过磁选作用使夹心结构被吸附,取上清液,测定其在423nm处的荧光强度确定鼠伤寒沙门氏菌浓度。本发明实现同步识别鼠伤寒沙门氏菌,操作简便、减小了样品基质影响、成本低、荧光特性稳定,并由于在石墨烯量子点中掺杂氮、硫元素,有效提高了石墨烯量子点的荧光量子产率,使检测灵敏度提高至11.9cfu/mL,具有良好的应用推广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5078716A
公开(公告)日:2022-09-20
申请号:CN202210712052.6
申请日:2022-06-22
Applicant: 合肥工业大学
IPC: G01N33/569 , G01N33/58 , C12Q1/689 , C12Q1/6818 , C12R1/6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荧光猝灭型探针对副溶血性弧菌的检测方法,属于食品安全领域。双链探针由适配体和金标探针通过DNA杂交获得,当副溶血性弧菌出现时,双链探针中的适配体与目标菌特异性结合,释放出金标探针,金标探针与捕获探针通过DNA杂交使金纳米粒子和碳点的距离明显缩短,导致碳点荧光信号猝灭。本发明中作为荧光供体的碳点具有荧光产率高、抗光漂白能力强等优势,可稳定应用于食品中。双链探针中的适配体对目标菌具有敏感的特异识别性,可高效释放金标探针从而提高对捕获探针的荧光猝灭效率,使方法的灵敏度提高至5.2cfu/mL。本发明检测过程中仅需简单的溶液孵育,操作步骤简便,检测时间为1.5h。综上所述,本发明在食品安全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