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2770689A
公开(公告)日:2012-11-07
申请号:CN201180010902.8
申请日:2011-02-1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H3/727 , B60K6/40 , B60K6/445 , F16H57/082 , F16H2037/0866 , Y02T10/6239 , Y10S475/90 , Y10T74/19014 , Y10T74/2186
Abstract: 本发明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具备:输入部件;旋转电机;将传递到上述输入部件的扭矩分配传递至上述旋转电机和分配输出部件的动力分配装置;以能将传递到上述分配输出部件的扭矩朝车轮侧输出的方式设置的输出齿轮;以及从径向内侧支承上述分配输出部件而使之能够旋转的输出轴承。上述动力分配装置整体在上述分配输出部件的径向内侧与上述分配输出部件在轴向的相同位置重叠配置,且上述动力分配装置的齿圈在上述分配输出部件的内周面与该分配输出部件一体地设置。上述输出齿轮在上述分配输出部件的外周面与该分配输出部件一体地设置。上述输出轴承与上述输出齿轮在轴向上的相同位置重叠配置。
-
公开(公告)号:CN104723860B
公开(公告)日:2017-04-19
申请号:CN201510050232.2
申请日:2012-07-1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H37/0826 , B60K6/40 , B60K6/405 , B60K6/445 , Y02T10/623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混合动力车辆驱动装置(10),包括:第一电动机(MG1)的配置在第一轴线(C1)上的第一转子轴(16);包括行星齿轮装置并配置在第一轴线上的动力分配机构(28);用作动力分配机构的输出部件并配置在第一轴线上的输出齿轮轴(40);配置在第二轴线(C2)上的中间轴(18);第二电动机(MG2)的配置在第三轴线(C3)上的第二转子轴(22);配置在第三轴线上的动力传递轴(20);配置在第四轴线(C4)上的差速器齿轮(24);和包括多个壳部件(12a,12b,12c,162,164,166)的外壳(12,152)。输出齿轮轴、动力传递轴、中间轴、差速器齿轮、第一转子轴和第二转子轴可旋转地由作为所述多个壳部件之一的共同的壳部件(12b,164)支承。
-
公开(公告)号:CN103339415B
公开(公告)日:2016-03-30
申请号:CN201280006776.3
申请日:2012-01-16
IPC: F16H57/0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H37/065 , B60K6/405 , B60K6/445 , F16H57/042 , F16H57/0423 , F16H57/045 , F16H57/0479 , F16H57/0482 , F16H2037/0866 , Y02T10/6239 , Y10T74/19051
Abstract: 本发明实现一种能够将装置整体的轴向尺寸抑制为较短且能够适当地对各部分进行润滑的车辆用驱动装置。该车辆用驱动装置构成为,具备圆筒状部件3与收纳于在圆筒状部件3的径向内侧形成的内侧收纳空间71的内侧齿轮机构4,圆筒状部件3被隔着内侧齿轮机构4在轴向两侧配置的两个支承轴承5、61从径向内侧支承为能够旋转,油捕集部21构成为:配置成比圆筒状部件3靠上侧,并能够捕集由于动力传递机构T的旋转而供给的油,捕集油流下路22构成为:使油捕集部21所捕集的油向下方流动,并能够将油向比圆筒状部件3靠上侧的对置壁面11供给,在对象支承轴承5与支承壁部1的支承突部12的抵接部,形成有将对置壁面11与圆筒状部件3之间的间隙72和内侧收纳空间71连通的连通油路73。
-
公开(公告)号:CN102887062B
公开(公告)日:2015-07-15
申请号:CN201210251316.9
申请日:2012-07-1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H37/0826 , B60K6/40 , B60K6/405 , B60K6/445 , Y02T10/623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混合动力车辆驱动装置(10),包括:第一电动机(MG1)的配置在第一轴线(C1)上的第一转子轴(16);包括行星齿轮装置并配置在第一轴线上的动力分配机构(28);用作动力分配机构的输出部件并配置在第一轴线上的输出齿轮轴(40);配置在第二轴线(C2)上的中间轴(18);第二电动机(MG2)的配置在第三轴线(C3)上的第二转子轴(22);配置在第三轴线上的动力传递轴(20);配置在第四轴线(C4)上的差速器齿轮(24);和包括多个壳部件(12a,12b,12c,162,164,166)的外壳(12,152)。输出齿轮轴、动力传递轴、中间轴、差速器齿轮、第一转子轴和第二转子轴可旋转地由作为所述多个壳部件之一的共同的壳部件(12b,164)支承。
-
公开(公告)号:CN104723860A
公开(公告)日:2015-06-24
申请号:CN201510050232.2
申请日:2012-07-1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H37/0826 , B60K6/40 , B60K6/405 , B60K6/445 , Y02T10/623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混合动力车辆驱动装置(10),包括:第一电动机(MG1)的配置在第一轴线(C1)上的第一转子轴(16);包括行星齿轮装置并配置在第一轴线上的动力分配机构(28);用作动力分配机构的输出部件并配置在第一轴线上的输出齿轮轴(40);配置在第二轴线(C2)上的中间轴(18);第二电动机(MG2)的配置在第三轴线(C3)上的第二转子轴(22);配置在第三轴线上的动力传递轴(20);配置在第四轴线(C4)上的差速器齿轮(24);和包括多个壳部件(12a,12b,12c,162,164,166)的外壳(12,152)。输出齿轮轴、动力传递轴、中间轴、差速器齿轮、第一转子轴和第二转子轴可旋转地由作为所述多个壳部件之一的共同的壳部件(12b,164)支承。
-
公开(公告)号:CN103339415A
公开(公告)日:2013-10-02
申请号:CN201280006776.3
申请日:2012-01-16
IPC: F16H57/0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H37/065 , B60K6/405 , B60K6/445 , F16H57/042 , F16H57/0423 , F16H57/045 , F16H57/0479 , F16H57/0482 , F16H2037/0866 , Y02T10/6239 , Y10T74/19051
Abstract: 本发明实现一种能够将装置整体的轴向尺寸抑制为较短且能够适当地对各部分进行润滑的车辆用驱动装置。该车辆用驱动装置构成为,具备圆筒状部件3与收纳于在圆筒状部件3的径向内侧形成的内侧收纳空间71的内侧齿轮机构4,圆筒状部件3被隔着内侧齿轮机构4在轴向两侧配置的两个支承轴承5、61从径向内侧支承为能够旋转,油捕集部21构成为:配置成比圆筒状部件3靠上侧,并能够捕集由于动力传递机构T的旋转而供给的油,捕集油流下路22构成为:使油捕集部21所捕集的油向下方流动,并能够将油向比圆筒状部件3靠上侧的对置壁面11供给,在对象支承轴承5与支承壁部1的支承突部12的抵接部,形成有将对置壁面11与圆筒状部件3之间的间隙72和内侧收纳空间71连通的连通油路73。
-
公开(公告)号:CN102844969B
公开(公告)日:2014-12-10
申请号:CN201180016838.4
申请日:2011-04-27
Applicant: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K6/405 , B60K2001/003 , H02K7/006 , H02K9/19
Abstract: 一种车辆用驱动装置,实现能够抑制外壳大型化和制造成本增大,并且对转子支承轴承和旋转电机适当地供给润滑冷却液。旋转电机重复壁部(71)具备供给流路(52),该供给流路(52)供润滑冷却液流通,并且形成有向支承旋转电机(11)的转子(11a)的转子支承轴承(9)供给润滑冷却液的供给部亦即第一供给部(31),第一供给部(31)具备节流部,该节流部具有比润滑冷却液的流动方向上游侧的流路截面积小的流路截面积,供给流路(52)在比第一供给部(31)更靠上方的位置具备向旋转电机(11)供给润滑冷却液的供给部亦即第二供给部(32)。
-
公开(公告)号:CN102844969A
公开(公告)日:2012-12-26
申请号:CN201180016838.4
申请日:2011-04-27
Applicant: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K6/405 , B60K2001/003 , H02K7/006 , H02K9/19
Abstract: 一种车辆用驱动装置,实现能够抑制外壳大型化和制造成本增大,并且对转子支承轴承和旋转电机适当地供给润滑冷却液。旋转电机重复壁部(71)具备供给流路(52),该供给流路(52)供润滑冷却液流通,并且形成有向支承旋转电机(11)的转子(11a)的转子支承轴承(9)供给润滑冷却液的供给部亦即第一供给部(31),第一供给部(31)具备节流部,该节流部具有比润滑冷却液的流动方向上游侧的流路截面积小的流路截面积,供给流路(52)在比第一供给部(31)更靠上方的位置具备向旋转电机(11)供给润滑冷却液的供给部亦即第二供给部(32)。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