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350642A
公开(公告)日:2024-07-16
申请号:CN202410592284.1
申请日:2024-05-14
Applicant: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
IPC: G06Q10/0635 , G06Q50/26 , G06Q50/40 , G06F18/24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面向客运枢纽运营风险识别的指标获取方法及系统,具体涉及客运枢纽运营技术领域,包括指标类型确认模块、指标数据收集模块、指标数据分类模块、指标数据筛选模块、指标数据重分配模块、分析模块、评估模块、预警模块;通过指标类型确认模块确认风险类型,通过指标数据收集模块、指标数据分类模块分别收集和分类相关指标数据,通过指标数据筛选模块、指标数据重分配模块进行筛选和重分配来优化指标,分析模块进行分析操作,评估模块产生单体和综合风险信号;预警模块根据这些信号决定是否触发预警操作;本发明可以能够帮助管理者更好的对各种潜在的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分析和评估,从而为客运枢纽的安全运营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
公开(公告)号:CN118124589A
公开(公告)日:2024-06-04
申请号:CN202410544939.8
申请日:2024-05-06
Applicant: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 , 广州市高速公路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弯道行车的安全诱导方法及相关设备,应用于数据处理技术领域。本申请获取目标驾驶终端发送的车辆信息、目标车辆的行驶路线信息、与目标车辆的行驶路线信息对应的弯道信息和目标车辆对应的驾驶人生理状态信息;基于车况信息和目标驾驶人的驾驶水平信息和目标车辆的驾驶事件重要性对目标车辆的行驶路线信息进行处理,生成驾驶影响因子;对弯道信息进行处理,生成弯道类型图像;基于目标服务器所存储的与待评估区域的标识信息相匹配的道路预警模型,对弯道类型图像和驾驶影响因子进行处理,生成目标弯道的路况信息;基于道路预警模型对目标弯道的路况信息进行处理,生成预警信息。
-
公开(公告)号:CN114819001A
公开(公告)日:2022-07-29
申请号:CN202210754784.1
申请日:2022-06-30
Applicant: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移动检测设备的隧道路面湿滑状态的评价方法,移动检测设备设置在隧道路面的上方并能够受控地沿隧道路面的长度方向往复移动,能够检测隧道路面上不同位置的路面湿滑系数值,所述方法包括:将隧道路面划分为若干个单元网格;控制移动检测设备在隧道路面上方移动,并采集每个单元网格所对应的路面湿滑状态数据;对每个单元网格的所述路面湿滑状态数据进行聚类分析;根据所述聚类分析的结果,确定每个单元网格的路面湿滑系数。通过本发明的评价方法,能够对隧道内的路面湿滑状态进行及时、可靠的检测与评价,进而为客观地判断隧道内的路面状态以及科学有效地对隧道内的交通流管控提供决策依据,有效地保障车辆的通行安全和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2991746A
公开(公告)日:2021-06-18
申请号:CN202110488315.5
申请日:2021-05-06
Applicant: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
IPC: G08G1/0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道路作业区临时交通安全设施布局方案的确定方法及装置,涉及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技术领域,包括:获取第一道路指标;基于第一道路指标和智能终端的用户图形界面获取多个备选道路作业区临时交通安全设施布局方案,和各个备选道路作业区临时交通安全设施布局方案分别对应的第二道路参数;根据各个备选道路作业区临时交通安全设施布局方案的第二道路参数,从各个备选道路作业区临时交通安全设施布局方案中确定目标道路作业区临时交通安全设施布局方案。本发明可以提升作业区临时交通安全设施布局方案编制的效率和标准化程度,同时提升作业区临时交通安全设施布局方案展示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1815141A
公开(公告)日:2020-10-23
申请号:CN202010616053.1
申请日:2020-06-29
Applicant: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
IPC: G06Q10/06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获取互通式立交运行风险评估模型的方法以及评估互通式立交运行风险等级的方法,所述评估互通式立交运行风险等级的方法包括:获取待评估区域各互通式立交相关的多个一级风险因素的权重系数并获取分别隶属于所述一级风险因素的多个二级风险因素的基础风险值;确定所述待评估区域各互通式立交的多个二级风险因素的调整系数;根据所述多个一级风险因素的权重系数、所述多个二级风险因素的基础风险值以及所述多个二级风险因素的调整系数确定所述待评估区域各互通式立交的总风险值。本申请实施例提升了互通立交风险计算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
公开(公告)号:CN111739303A
公开(公告)日:2020-10-02
申请号:CN202010834571.0
申请日:2020-08-19
Applicant: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 , 福建省高速公路建设总指挥部
IPC: G08G1/01 , G08G1/0967 , G08G1/09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智慧高速雨雾行车安全诱导系统的评价方法及装置,所述方法包括:确定多个工作模式;分别采集所述多个工作模式中各工作模式下与车辆行驶特性相关的评价数据集,其中,所述的评价数据集的数据包括车辆数据或者流量数据,所述车辆数据包括:速度数据和车头时距数据;根据所述评价数据集评估雨雾行车安全诱导系统的运行效果,其中,所述效果包括对交通流的调节效果和降低事故发生概率的效果。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从交通流理论、交通工程学的角度提出一种针对高速公路雨雾行车安全诱导系统的效果评价方法,这种评价方法可以从设置雨雾行车安全诱导系统的根本目的即对整体交通流进行调节的角度评价雨雾系统的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9580428A
公开(公告)日:2025-03-07
申请号:CN202411787286.2
申请日:2024-12-06
Applicant: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AI的湿滑路面行车安全预警方法及系统,涉及人工智能技术领域,首先准确提取候选湿滑路面路况中的危险区域信息,并结合车辆传感器数据提取的行车状态描述特征,有效识别了车辆在当前及未来可能遇到的危险情况。通过循环推理机制,该方法能够依据多种动态因素,如待注入干扰特征、推理单位长度等,对危险区域的变化序列进行精准预测,不仅提高了行车安全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还使得预警系统能够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湿滑路面环境,从而为驾驶员提供更为可靠的安全保障,显著降低因路面湿滑导致的交通事故风险。
-
公开(公告)号:CN118486130B
公开(公告)日:2024-10-11
申请号:CN202410608220.6
申请日:2024-05-16
Applicant: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驾驶员适岗状态的分级监测预警方法,具体涉及驾驶员适岗状态监测技术领域;首先,通过判断车辆是否存在异常行驶状态,从而生成异常或正常信号;再对驾驶员对异常信号的应急响应程度进行分析,评估监测系统引导驾驶员采取行动的准确性;根据驾驶员调整后的驾驶行为数据频率,结合车辆行驶稳定状态,评估驾驶行为数据的有效性;综合分析驾驶行为数据的有效性与监测系统引导的准确性,评估监测结果的准确程度,并将其划分为准确性、可能准确性和不准确性监测结果;当系统出现可能准确性监测结果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预测,对异常情况进行提前预警,以提升系统的可靠性,为驾驶员提供更好的驾驶体验。
-
公开(公告)号:CN118124589B
公开(公告)日:2024-06-28
申请号:CN202410544939.8
申请日:2024-05-06
Applicant: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 , 广州市高速公路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弯道行车的安全诱导方法及相关设备,应用于数据处理技术领域。本申请获取目标驾驶终端发送的车辆信息、目标车辆的行驶路线信息、与目标车辆的行驶路线信息对应的弯道信息和目标车辆对应的驾驶人生理状态信息;基于车况信息和目标驾驶人的驾驶水平信息和目标车辆的驾驶事件重要性对目标车辆的行驶路线信息进行处理,生成驾驶影响因子;对弯道信息进行处理,生成弯道类型图像;基于目标服务器所存储的与待评估区域的标识信息相匹配的道路预警模型,对弯道类型图像和驾驶影响因子进行处理,生成目标弯道的路况信息;基于道路预警模型对目标弯道的路况信息进行处理,生成预警信息。
-
公开(公告)号:CN116678337A
公开(公告)日:2023-09-01
申请号:CN202310675889.2
申请日:2023-06-08
Applicant: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
IPC: G01B11/16 , G06V20/52 , G06V20/10 , G06V10/22 , G06V10/24 , G06V10/26 , G06V10/774 , G01B11/06 , G08B21/2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图像识别的架桥机主梁前后支点处高差和主梁变形监测预警系统及方法,包括标靶、图像采集模块、输入模块、目标检测模块、图像分割模块、畸变矫正模块、架桥机主梁前后支点处高差和主梁变形计算模块和预警模块。该系统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的架桥机监测预警技术,可利用架桥机现有的视频监控设备,对架桥机架梁过程前后支点处高差、主梁变形等影响架梁过程架桥机稳定性的指标进行监测,可避免复杂的监测设备的和电缆的布置,方便现场使用。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