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7843567A
公开(公告)日:2018-03-27
申请号:CN201710984212.1
申请日:2017-10-20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鄂州工业技术研究院 , 华中科技大学
IPC: G01N21/3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N21/3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测半导体禁带宽度面内各向异性的方法、系统及装置,其中,光源发射的光线透过偏振模块形成偏振光,偏振光射在待测半导体上,分光光栅使透射出待测半导体的光线转化为待测半导体的透射光谱,光谱仪测量待测半导体的透射光谱;旋转偏振模块,光谱仪测量待测半导体面内不同偏振角度的透射光谱;根据待测半导体面内不同偏振角度的透射光谱计算待测半导体面内不同偏振角度的禁带宽度。有益效果:通过分析待测半导体透射光谱中因电子从不同价带跃迁至导带具备的不同吸收特性,利用光源、偏振模块、样品座、分光光栅、光谱仪即可测量半导体禁带宽度面内各向异性,其中光源不需要采用激光光源,成本较低。
-
公开(公告)号:CN107337881A
公开(公告)日:2017-11-10
申请号:CN201710515884.8
申请日:2017-06-29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鄂州工业技术研究院 , 华中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LED封装的氟树脂界面剂,包括氧化石墨烯氟树脂密封剂、KH550硅烷偶联剂溶液。氧化石墨烯氟树脂密封剂中的氧化石墨烯粉与KH550硅烷偶联剂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分子交联,如同无数个分子锚一样将黏结界面及氟树脂基体紧紧固定在一起,大大提高了氟树脂密封剂的黏结能力,保证了LED封装的可靠性。
-
公开(公告)号:CN207097817U
公开(公告)日:2018-03-13
申请号:CN201720572962.3
申请日:2017-05-22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鄂州工业技术研究院 , 华中科技大学
IPC: H01L25/075 , H01L33/62 , H01L33/52 , H01L33/64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深紫外LED光源模组,包括半圆石英透镜(3)、深紫外LED芯片(4)、密封剂(5)、覆铜陶瓷基板(2)及六角铜基板(1);其中,所述六角铜基板(1)表面设有镀金焊位,所述覆铜陶瓷基板(2)焊接在所述镀金焊位上;所述覆铜陶瓷基板(2)的数量为多颗,每一颗所述覆铜陶瓷基板(2)的表面均镀有金锡层,用于作为共晶焊接;所述深紫外LED芯片(4)通过所述共晶焊接封装在所述覆铜陶瓷基板(2)的焊位处,所述半圆石英透镜(3)通过所述密封剂(5)粘结在所述深紫外LED芯片(4)的表面,形成防水防氧密封结构。本实用新型的光源模组,大大提高了产品的光功率,降低热阻,控制结温,增加寿命与可靠性。(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号:CN207094443U
公开(公告)日:2018-03-13
申请号:CN201720527744.8
申请日:2017-05-12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鄂州工业技术研究院 , 华中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深紫外LED杀菌棒,包括圆柱石英管(7)、深紫外LED灯珠(9)、铜质基板(8)、金属管壳(2)、USB充电插口(6)、光源电路板(5)、充电锂电池(4)、控制电路板(3)及防水开关(1),所述控制电路板(3)、充电锂电池(4)、光源电路板(5)和USB充电插口(6)从上到下依次安装于所述金属管壳(2)内,所述圆柱石英管(7)的顶端与金属管壳(2)的底端连接,所述铜质基板(8)安装于所述圆柱石英管(7)内,所述紫外LED灯珠(9)安装于所述铜质基板(8)的外圆周上。本实用新型的杀菌棒,启动速度快、无噪音、机械强度高、抗震度、耐腐蚀、可靠性高,安装方便,携带方便,可以免维护长久使用。
-
公开(公告)号:CN112726193B
公开(公告)日:2022-03-18
申请号:CN202011516807.2
申请日:2020-12-21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 深圳华中科技大学研究院
IPC: D06M11/74 , D06M11/58 , D06M11/83 , G01N27/327 , D06M101/4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钴氮共掺杂碳纳米管负载石墨烯纤维材料、其制备和应用,属于纳米材料制备技术领域。以石墨烯纤维作为基底材料,通过异相外延法在其表面生长ZIF‑67,在ZIF‑67修饰石墨烯纤维前端放置三聚氰胺、尿素、ZIF‑67或双氰胺,并使其发生氮化和碳化;利用碳纳米管的尖端生长机制,以ZIF‑67修饰石墨烯纤维中分散的钴离子作为助催化剂,经过热解制备钴氮共掺杂碳纳米管修饰石墨烯纤维。得到的钴氮共掺杂碳纳米管修饰石墨烯纤维用作纳米酶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用于检测结直肠癌细胞中的硫化氢浓度,或用于模拟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以消耗细胞内的活性氧,从而起到保护细胞的目的。
-
公开(公告)号:CN112726193A
公开(公告)日:2021-04-30
申请号:CN202011516807.2
申请日:2020-12-21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 深圳华中科技大学研究院
IPC: D06M11/74 , D06M11/58 , D06M11/83 , G01N27/327 , D06M101/4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钴氮共掺杂碳纳米管负载石墨烯纤维材料、其制备和应用,属于纳米材料制备技术领域。以石墨烯纤维作为基底材料,通过异相外延法在其表面生长ZIF‑67,在ZIF‑67修饰石墨烯纤维前端放置三聚氰胺、尿素、ZIF‑67或双氰胺,并使其发生氮化和碳化;利用碳纳米管的尖端生长机制,以ZIF‑67修饰石墨烯纤维中分散的钴离子作为助催化剂,经过热解制备钴氮共掺杂碳纳米管修饰石墨烯纤维。得到的钴氮共掺杂碳纳米管修饰石墨烯纤维用作纳米酶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用于检测结直肠癌细胞中的硫化氢浓度,或用于模拟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以消耗细胞内的活性氧,从而起到保护细胞的目的。
-
公开(公告)号:CN110665526B
公开(公告)日:2020-11-24
申请号:CN201910850581.0
申请日:2019-09-10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 深圳华中科技大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杂元素掺杂的碳材料合成领域以及电催化氧还原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氮硫共掺杂的中空半球状碳基材料、其制备和应用。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氮硫共掺杂的中空半球状碳基材料的制备方法,其通过控制正硅酸乙酯水解程度,获得半球状的二氧化硅微球为模板,在该模板表面上进行多巴胺的聚合,然后对得到的高分子聚合物进行碳化,去模板,最后通过气相掺杂硫,获得氮硫共掺杂的碳基材料,该碳基材料具有比表面积可控,掺杂元素可控,导电性好,与电解质接触良好,反应位点丰富等优点,用作氧还原催化剂时,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氧还原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03255177B
公开(公告)日:2015-04-15
申请号:CN201310143999.0
申请日:2013-04-24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 深圳华中科技大学研究院
IPC: C12P3/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生物还原制备氮硫同时掺杂石墨烯的方法,属于石墨烯的合成和纳米材料技术领域。该方法以氧化石墨烯分散溶液为原料,以含硫酸盐还原菌菌悬液作为生物还原剂,在控制反应体系中隔绝空气条件下反应5-10天得到石墨烯溶液,离心过滤和反复洗涤后即得到氮、硫掺杂的石墨烯。本发明方法不添加任何稳定剂或分散剂,利用微生物的代谢活动还原氧化石墨烯得到氮硫掺杂的石墨烯,具有安全无毒、操作简单、绿色环保等优点,解决了现有的石墨烯制备方法中难于将氮、硫同时掺杂的重大难题,氮硫同时掺杂石墨烯应用于电化学传感器和电催化等领域时可显著提高检测限和检测灵敏度,应用前景广阔。
-
公开(公告)号:CN110665526A
公开(公告)日:2020-01-10
申请号:CN201910850581.0
申请日:2019-09-10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 深圳华中科技大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杂元素掺杂的碳材料合成领域以及电催化氧还原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氮硫共掺杂的中空半球状碳基材料、其制备和应用。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氮硫共掺杂的中空半球状碳基材料的制备方法,其通过控制正硅酸乙酯水解程度,获得半球状的二氧化硅微球为模板,在该模板表面上进行多巴胺的聚合,然后对得到的高分子聚合物进行碳化,去模板,最后通过气相掺杂硫,获得氮硫共掺杂的碳基材料,该碳基材料具有比表面积可控,掺杂元素可控,导电性好,与电解质接触良好,反应位点丰富等优点,用作氧还原催化剂时,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氧还原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2018361B
公开(公告)日:2021-10-15
申请号:CN202010899382.1
申请日:2020-08-31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IPC: H01M4/36 , H01M4/58 , H01M4/583 , H01M4/62 , H01M10/054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电池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碳布负载碳包覆的硒化钴纳米片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其中,碳布负载碳包覆的硒化钴纳米片电池负极材料包括碳布和位于该碳布上的由垂直二维纳米片作为构筑单元彼此交错并相连所构成的三维阵列,二维纳米片为氮掺杂碳镶嵌CoSe2颗粒,CoSe2颗粒周围被结晶碳所包覆;二维纳米片厚度为100‑200nm。本发明通过对负极材料的细节组成及结构,相应制备方法的整体流程设计、以及关键工艺的参数条件设置(如原料的选取、电沉积参数等)进行改进,与现有技术相比,得到的负极材料具有较高的比容量,优异的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且可以同时应用到锂离子电池和钠离子电池中。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