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两面性磁响应颗粒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0105978B

    公开(公告)日:2020-10-09

    申请号:CN201910314628.1

    申请日:2019-04-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两面性磁响应颗粒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其中,所述方法包括步骤:通过选用一种拥有巨大的表面积且表面富含羟基基团的化学遮掩物预先与表面含有羟基的磁性纳米颗粒混合形成氢键交互,以此来屏蔽磁性纳米颗粒表面的部分羟基官能团的反应特性,之后再对未发生氢键交互的余下羟基基团进行疏水改性以实现磁性纳米颗粒两面具有截然不同的亲疏水特性的效果。本发明方法制得的两面性磁响应颗粒具有极强的界面活性,在水包油或者油包水体系中均可高效的运动到油水界面,使微乳液发生表面磁化,进而可通过外加磁场实现微乳液运动方式的改变,使之得以快速聚集和聚合,所述两面性磁响应颗粒还可重复循环利用。

    一种两面性磁响应颗粒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0105978A

    公开(公告)日:2019-08-09

    申请号:CN201910314628.1

    申请日:2019-04-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两面性磁响应颗粒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其中,所述方法包括步骤:通过选用一种拥有巨大的表面积且表面富含羟基基团的化学遮掩物预先与表面含有羟基的磁性纳米颗粒混合形成氢键交互,以此来屏蔽磁性纳米颗粒表面的部分羟基官能团的反应特性,之后再对未发生氢键交互的余下羟基基团进行疏水改性以实现磁性纳米颗粒两面具有截然不同的亲疏水特性的效果。本发明方法制得的两面性磁响应颗粒具有极强的界面活性,在水包油或者油包水体系中均可高效的运动到油水界面,使微乳液发生表面磁化,进而可通过外加磁场实现微乳液运动方式的改变,使之得以快速聚集和聚合,所述两面性磁响应颗粒还可重复循环利用。

    一种双核壳疏水磁性微球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837801A

    公开(公告)日:2018-11-20

    申请号:CN201810678839.9

    申请日:2018-06-27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纳米磁性材料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双核壳疏水磁性微球,所述磁性微球的内核为磁性材料,内壳层为耐腐蚀层,外壳层为疏水性碳层,所述磁性材料为四氧化三铁、γ-Fe2O3或四氧化三钴,所述耐腐蚀层为二氧化硅、二氧化钛或氧化铝。本发明还公开了该磁性微球的制备方法。本发明的疏水磁性纳米微球具有耐强酸性、疏水性、可磁性回收的优点,在强酸性溶液、复杂水系环境中有效驱动油珠或有机污染物分子的迁移和收集,并可以实现油水分离;磁性微球重复利用率高,且高压挤压后疏水性能得以保持。

    一种化学液相沉积的硅碳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9764366A

    公开(公告)日:2025-04-04

    申请号:CN202411716841.2

    申请日:2024-11-2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锂离子电池材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化学液相沉积的硅碳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硅碳负极材料包括多孔碳骨架、沉积在多孔碳骨架的表面和孔道内的纳米硅颗粒,以及将多孔碳骨架和纳米硅颗粒进行包覆的碳源包覆层。硅碳负极材料的复合结构内部为纳米硅颗粒沉积在多孔碳骨架的表面和孔道内,外层为包覆层;多孔碳作为连续稳定的碳骨架有效缓解硅基材料的体积膨胀和颗粒碎裂,最外层的包覆层提高复合材料的结构稳定性和导电性,进而提升电化学循环稳定性;该硅碳负极材料的结构将嵌入式和壳核结构的优势结合,既为硅碳负极材料提供了稳定的碳骨架,又为硅颗粒提供了有限的膨胀空间,防止粉碎,大大提升负极材料的循环稳定性。

    一种碳包覆锂离子筛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753363A

    公开(公告)日:2024-03-26

    申请号:CN202311511968.6

    申请日:2023-11-1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碳包覆锂离子筛及其制备方法,包括:将钛酸锂分散在沥青质溶液中,得到混合液;将所述混合液在真空条件下干燥,得到前驱体;煅烧所述前驱体,得到碳包覆钛酸锂复合材料,对所述碳包覆钛酸锂复合材料进行酸洗、离心以及干燥处理后,得到碳包覆锂离子筛。以工业废弃垃圾提取物沥青质和钛酸锂为原料,通过简单的高温煅烧制备碳包覆的钛酸锂复合材料,经酸洗脱离,获得碳包覆的钛系锂离子筛。该离子筛外层由多孔结构的碳层构成,可以提供大量的活性位点,促进含锂卤水的扩散,有利于锂离子吸附,提高其吸附容量。同时,碳层保护可以增强锂离子筛的稳定性,尤其耐酸性,减少溶损,有利于锂离子筛的多次循环使用。

    一种血管支架内环境监测系统
    1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6942116A

    公开(公告)日:2023-10-27

    申请号:CN202310921172.1

    申请日:2023-07-2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血管支架内环境监测系统,包括体内监测设备和体外接受设备,体内监测设备与体外接受设备无线通讯连接;体内监测设备包括主体、薄膜聚合物材料层、控制芯片、若干个传感器和若干个感应线圈;薄膜聚合物材料层附于主体内侧面,控制芯片、若干个传感器和若干个感应线圈均置于薄膜聚合物材料层上;体内监测设备外表面覆盖有一层人体兼容性生物膜;体内监测设备拟利用近场通讯(NFC)方式,利用感应线圈及体外接受设备,实现无线能源供给,及体外无创随时获取相关生理化学指标,实现对患者血管内参数的及时监控,通过对患者的监控数据的分析,给予患者及时的反馈和建议,从而控制病情的发展,改善患者的病况。

    一种负极片及其制备方法和电池
    1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5832216A

    公开(公告)日:2023-03-21

    申请号:CN202211673703.1

    申请日:2022-12-2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负极片及其制备方法和电池,该负极片包括至少两层石墨烯层和夹设于相邻石墨烯层之间的硅碳复合层,硅碳复合层的材料包括石墨烯包覆硅颗粒。其中硅碳复合层通过采用石墨烯包覆硅颗粒,该材料的包覆结构可抑制硅颗粒的体积膨胀,隔绝电解液与硅颗粒直接接触;并且通过以上硅碳复合材料与夹设于相邻石墨烯层之间形成夹层结构,可减小硅膨胀的不均匀性,且石墨烯层可起到粘结和缓冲膨胀的作用,进一步减小材料的整体膨胀率,形成稳定的导电网络;由此,通过以上包覆结构和夹层结构的协同配合,可有效缓解硅颗粒的体积膨胀并提升硅材料的导电率,使负极片具有优异的导电性和循环稳定性,可提升电池的循环稳定性。

    一种锂硫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373903A

    公开(公告)日:2022-04-19

    申请号:CN202111479643.5

    申请日:2021-12-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锂硫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包括步骤:将沥青和硫粉加入有机溶剂中,挥发所述有机溶剂后得到第一前驱体;将所述第一前驱体与吸波材料混合,研磨得到第二前驱体;将所述第二前驱体在保护气氛下置于微波反应器中进行微波加热,得到第三前驱体;以及将所述第三前驱体球磨得到所述锂硫电池正极材料。通过沥青吸附硫粉,再通过微波反应快速升温碳化,从而减少硫的损失,得到具有良好电化学性能的锂硫电池正极材料,制备方法简单、成本低、能耗少,有利于工业化生产。

    一种从废旧锂离子电池活性材料中回收有价金属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322376A

    公开(公告)日:2021-08-31

    申请号:CN202110450987.7

    申请日:2021-04-26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锂电池回收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从废旧锂离子电池活性材料中回收有价金属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将废旧的锂离子电池进行前处理,得到废旧锂离子电池废料;S2、将氯化胆碱和甲磺酸或对苯甲磺酸混合,并加热搅拌得到低共熔溶剂;S3、将废旧锂离子电池废料和低共熔溶剂混合,并将混合液放置在密闭容器中,并进行微波辐照,得到浸出产物;S4、对浸出产物进行过滤、水洗,得到浸出渣和浸出液;S5、浸出液进行电化学沉积,得到有价金属和含锂的溶液;S6、向含锂的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得到碳酸锂。本发明方法拥有环境友好、低能耗、无有毒化学品遗留、效率高等优点,为电池回收领域回收方案升级提供了新思路。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