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7288014A
公开(公告)日:2023-12-26
申请号:CN202311199025.4
申请日:2023-09-18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 哈尔滨电气科学技术有限公司
Abstract: 一种吸附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及其启动调试方法,涉及一种气体储能系统。CO2吸附剂低压储罐、第一过滤器、低压进气阀、低压调节阀、第一级压缩机、第一级间冷却器、第二级压缩机、第二级间冷却器、第三级压缩机、第三级间冷却器、第一截止阀、第二过滤器、超临界CO2高压储罐、第三过滤器、高压进气阀、第二截止阀、第一再热器、第一级膨胀机、第二再热器、第二级膨胀机、第三再热器及第三级膨胀机、第四过滤器和第三截止阀依次串联形成闭式循环,冷罐泵送冷水换热后流入热罐,热罐泵送热水换热后流入冷罐。使系统快速达到正常运行状态,提高启动效率,减少能耗,有效避免过载和故障,减少系统的波动和不稳定性,确保系统正常启动。
-
公开(公告)号:CN119222016A
公开(公告)日:2024-12-31
申请号:CN202411343352.7
申请日:2024-09-25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基于多孔液体吸收储存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储能系统及方法,属于能源储存工业技术领域。包括低压存储系统,用于存储低压二氧化碳;压缩储能系统,用于压缩二氧化碳储能工质;高压存储系统,用于获得并存储高压超临界二氧化碳;膨胀释能系统,用于高压超临界膨胀释能并推动发电机发电;热循环系统与压缩储能系统和膨胀释能系统进行热量交换与热量循环。本发明采用多孔液体吸收剂。可提供容纳二氧化碳的永久空隙,能够解决二氧化碳低压存储端的问题,大幅减小系统投资成本。通过化学吸收法实现二氧化碳低压端的高密度存储,超临界二氧化碳压缩储能系统存储可再生能源系统产生的过剩电量,并在用电高峰时进行膨胀发电,有助于提高电网的调峰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19186259A
公开(公告)日:2024-12-27
申请号:CN202411326135.7
申请日:2024-09-23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基于化学吸收法的电还原利用一体化技术及装置,属于电催化还原与碳捕集技术领域。包括喷淋式吸收塔、水泵机、池前缓冲罐、电解池、池后缓冲罐。本发明通过将化学吸收法与电化学还原CO2技术于一体的集成系统,精简了CO2资源化利用的整体流程,使得CO2的解吸和转化都可以在一个电解池内原位进行,对碳捕集过程所形成的碳化液进行继续利用,于是弥补化学吸收法的不足,并构建成完整的技术链条,相较于主流CO2捕集‑利用(CCU)系统更为先进,实现了在同一时空维度下的高效协同运行。本发明从根本上降低了集成系统的整体能耗及设备成本,又可通过有机胺中间产物诱导形成CO2加和物,使得CO2构型发生弯曲,从而降低了电化学CO2还原反应的过电势。
-
公开(公告)号:CN118602431A
公开(公告)日:2024-09-06
申请号:CN202410754863.1
申请日:2024-06-12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一种燃煤锅炉变负荷运行的装置及控制策略,属于直流燃烧器技术领域。旨在有效地提高燃煤锅炉变负荷运行速率及稳定性。包括以下步骤:S1.在中心处理器内储存策略;S2.下达变负荷指令给中心处理器,通过接收装置接收变负荷指令及当前锅炉负荷、二次风量、一次风量、给水流量、给煤量和燃烧器开关情况,并传递给中心处理器;S3.中心处理器分析,输出合适的控制函数给控制装置;S4.控制装置控制二次风量、一次风量、给水流量和给煤量变化及燃烧器开关,实现锅炉变负荷运行。本发明通过筛选煤种,区分优质劣质煤的方式,减小煤质波动对燃煤锅炉变负荷运行稳定性的影响,并利用筛选出的优质煤掺烧劣质煤的方式起到快速变负荷调峰的目的。
-
公开(公告)号:CN117628567A
公开(公告)日:2024-03-01
申请号:CN202311446067.3
申请日:2023-11-02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新型绿电驱动电极锅炉耦合供热外网储热的储能系统,本发明涉及一种储能系统,本发明为解决现有寒地供暖减排压力巨大,且存在昼夜热负荷需求与可再生能源供应时间上不匹配的问题,本发明本发明包括锅炉系统、热网换热首站和燃煤锅炉供水管路,所述电极锅炉系统与所述燃煤锅炉的供水管路并联耦合布置,所述燃煤锅炉供水管路的输出端并接热网换热首站和电极锅炉系统的热水输入端。本发明相较于现有技术充分考虑电极锅炉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大容量水快速升温的优势,无需增设多组蓄热罐系统和额外的供水装置,可在风电、光伏、光热发电等不能上网时,将电能以高参数饱和热水形式储存在供热外网中。本发明属于新型储热的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16785905B
公开(公告)日:2024-01-19
申请号:CN202310227892.8
申请日:2023-03-10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循环氨法捕碳系统及捕碳方法,连接烟气通道的冷却塔与吸收塔连接,吸收塔与水洗塔的进口连接,水洗塔上设置有脱碳烟气排出通道;吸收塔与结晶器连接,结晶器连接晶种投放口和乙醇罐,结晶器的出口与固液分离器进口连接;固液分离器连接再生塔;再生塔的出口与冷凝器的入口连接,冷凝器的出液口与储液罐连接;冷凝器的出气口与气体分离压缩装置的入口连接,气体分离压缩装置与储液罐连接;固液分离器与残液处理装置连接,残液处理装置连接乙醇罐和储液罐;储液罐与吸收塔连接;还包括余热循环利用装置。本发明采用上述循环氨法捕碳系统及捕碳方法,利用烟气中的热量实现吸收剂的再生,降低能量消耗,提高CO2吸收速率。
-
公开(公告)号:CN117365702A
公开(公告)日:2024-01-09
申请号:CN202311530039.X
申请日:2023-11-16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 哈尔滨电气科学技术有限公司
Abstract: 一种耦合吸附压缩超临界CO2储能的动力循环发电系统,包括超临界CO2动力循环发电部分和吸附压缩超临界CO2储能部分,超临界CO2动力循环发电部分包括煤气化单元、燃烧室、膨胀单元Ⅰ、高温回热器、低温回热器、冷却及水分离单元、换热器Ⅰ和压缩单元Ⅰ;吸附压缩超临界CO2储能部分包括低压CO2吸附储罐、压缩单元Ⅱ、换热器II、超临界CO2储罐、换热器Ⅲ和膨胀单元Ⅱ。本发明发电系统采用超临界CO2循环高效发电,并与吸附压缩超临界CO2储能耦合。提升循环效率的同时满足电网基本需求,消纳不稳定的可再生能源,减少能源浪费,并将多余的超临界CO2进行封存或油田驱油等形式利用,实现发电零碳排放。
-
公开(公告)号:CN113406297B
公开(公告)日:2023-03-21
申请号:CN202110721558.9
申请日:2021-06-28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G01N33/22
Abstract: 一种固体燃料加压氧‑水蒸气条件下的气化/燃烧性能测试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它涉及一种气化/燃烧性能测试装置及其使用方法。解决现有缺少加压氧‑水蒸气燃烧方式性能评价的实验研究系统和方法。装置由惰性气体罐、氧气罐、高压恒流注水泵、给粉器、预热炉、加热带、预混罐、进样枪、一维炉、取样枪、气固分离器、耐高温背压阀、恒温箱、水汽分离器及烟气分析仪组成;方法:将固体燃料颗粒置于给粉器内,打开惰性气罐,将一维炉升温,打开惰性气罐及氧气罐,打开高压恒流注水泵,调节耐高温背压阀,打开给粉器进行热化学转化,同时气相检测。关闭注水泵、惰性气体罐及氧气罐,调节耐高温背压阀,关闭加热,残余颗粒样品及冷凝水检测,重复进行。
-
公开(公告)号:CN116785905A
公开(公告)日:2023-09-22
申请号:CN202310227892.8
申请日:2023-03-10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循环氨法捕碳系统及捕碳方法,连接烟气通道的冷却塔与吸收塔连接,吸收塔与水洗塔的进口连接,水洗塔上设置有脱碳烟气排出通道;吸收塔与结晶器连接,结晶器连接晶种投放口和乙醇罐,结晶器的出口与固液分离器进口连接;固液分离器连接再生塔;再生塔的出口与冷凝器的入口连接,冷凝器的出液口与储液罐连接;冷凝器的出气口与气体分离压缩装置的入口连接,气体分离压缩装置与储液罐连接;固液分离器与残液处理装置连接,残液处理装置连接乙醇罐和储液罐;储液罐与吸收塔连接;还包括余热循环利用装置。本发明采用上述循环氨法捕碳系统及捕碳方法,利用烟气中的热量实现吸收剂的再生,降低能量消耗,提高CO2吸收速率。
-
公开(公告)号:CN113484460B
公开(公告)日:2023-09-08
申请号:CN202110740539.0
申请日:2021-06-29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G01N31/12
Abstract: 一种水平炉实验装置及其试验方法,它涉及水平炉技术领域。本发明解决了现有的加压沉降炉实验装置的加热电炉竖直放置,存在电炉上部加热元件所处环境温度过高易损坏,电炉所能达到的最高温度受限,无法满足实验要求,且无法满足堆积状态下固体样品整体的化学反应过程的问题。本发明利用高压钢瓶通过反应气进气管和平衡气进气管分别将反应气和平衡气通入石英管反应器和承压壳体内部;通过排气组件控制系统内压力变换,使石英管反应器内外形成高压状态;通过加热炉炉体将石英管反应器及其内部区域加热至高温状态;通过物料进给组件将实验物料在高温高压下快速送入/移出反应区域。本发明用于研究固体燃料在高温高压环境下的热化学转化过程。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