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稻壳基生物炭的制备方法与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6966872A

    公开(公告)日:2023-10-31

    申请号:CN202310794691.6

    申请日:2023-06-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稻壳基生物炭的制备方法与应用,所述方法通过深挖功能炭多尺度基元序筑策略及其常压高容量吸/脱附CO2机理,合理调控纳孔分级孔道与表面官能化基团限域配伍特性,构建了孔道‑基团协同吸附CO2体系,以实现常温常压CO2“高容量吸附‑灵活脱附”耦合“低再生能耗”目标,从根本上解决了新型吸附压缩二氧化碳超/跨临界储能系统中的核心—常压CO2高容量存储问题。本发明开发出高吸附容量、高吸附速率以及高循环效率吸附CO2的稻壳基生物炭,生物炭孔道内部碳基质壁面含有丰富的有利于CO2分子物理吸附与输运牵引的吡啶/吡啶酮N,以及更利于CO2分子输运吸附的孔径分布情况。

    一种生物质内外金属协同催化气化制氢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040580B

    公开(公告)日:2024-07-19

    申请号:CN202310040473.3

    申请日:2023-01-1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生物质内外金属协同催化气化制氢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将生物质粉碎、筛分、酸洗,得到生物质粉末;S2、将酸洗后的生物质粉末用碳酸钾溶液浸渍,负载有机钾元素;S3、将生物质粉末用硝酸镍溶液浸渍,负载有镍元素;S4、将负载有钾元素和镍元素的生物质粉末放入热解炉中热解,得到生物炭、热解气和热解油;S5、将生物炭放入热解炉中,与水蒸气进行气化重整反应,将生物炭转化为富氢气和生物灰。本发明采用上述生物质内外金属协同催化气化制氢的方法,利用生物质中的AAEMs和外加过渡金属对生物质蒸汽气化协同催化制氢,解决裂解过程焦油问题严重,催化剂成本高的问题;具有催化效率高,氢气品质好的优点。

    一种建筑供暖系统
    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6465012A

    公开(公告)日:2023-07-21

    申请号:CN202310214324.4

    申请日:2023-03-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建筑供暖系统,包括光伏发电模块、振动发电模块、蓄电池模块及电热膜模块;光伏发电模块和振动发电模块分别与蓄电池模块的输入端电连接,蓄电池模块的输出端与电热膜模块的输入端电连接;光伏发电模块用于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振动发电模块用于将行人活动时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蓄电池模块用于存储光伏发电模块和振动发电模块产生的电能,并向电热膜模块输出电能;电热膜模块用于将蓄电池模块输出的电能转化为热能,进行供暖。通过光伏发电模块和振动发电模块,将无碳能源太阳能和机械能转换为电能,并存储在蓄电池模块中,以供电热膜模块产生热能,可实现短时间内快速升温,不产生有害气体和噪声,不使用不可再生能源。

    一种燃烧稳定性在线检测与调节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5949967A

    公开(公告)日:2023-04-11

    申请号:CN202310056702.0

    申请日:2023-01-1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燃烧稳定性在线检测与调节系统,所述系统包括火焰镜头、火焰探测器、压力传感器、声波传感器、燃烧稳定性模块、智能远程调控系统,其中:火焰镜头实时获得火焰形态图像,火焰探测器实时获得火焰信号强度及波动频率,压力传感器实时获得炉内压力波动情况,声波传感器实时获得炉内温度场,燃烧稳定性模块将燃烧稳定性判定结果反馈给锅炉智能远程调控系统,从而对锅炉配风系统、烟风系统及安全联锁系统进行实时调控。本发明能够很好地反映和调控煤粉在锅炉炉膛内部的燃烧状况,准确判别炉膛火焰燃烧稳定性,有利于锅炉燃烧状况自动监测,并通过智能远程调控系统可以对锅炉进行实时调节,为机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技术保障。

    一种基于氨法捕碳的稻壳源功能炭制备及纳米SiO2合成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060738B

    公开(公告)日:2022-10-21

    申请号:CN202110300658.4

    申请日:2021-03-2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新型氨法捕碳的稻壳源功能炭制备及纳米SiO2合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将稻壳原料酸洗后进行热解炭化再进行分级溶硅得到“溶硅”生物炭和K2SiO3。S2、将“溶硅”生物炭与氨水‑乙醇交联捕碳,获得捕碳产物“NH4HCO3+生物炭共沉淀”,固液分离后二次水溶实现生物炭再生。S3、K2SiO3溶液与NH4HCO3反应制备纳米白炭黑,获得KHCO3、NH3。S4、将KHCO3热解再生获得高纯CO2、K2CO3。本发明所述的基于新型氨法捕碳的稻壳源功能炭制备及纳米SiO2合成方法,“溶硅”生物炭增效新型氨法捕碳,提高了CO2的吸收速率,有效的抑制氨气的逃逸,降低系统能耗,创新性地提出稻壳源纳孔炭“功能基元序构‑过程增效氨法捕碳‑纳米白炭黑合成‑高纯CO2分离制备”的多联产技术路线。

    一种基于固体颗粒增效的氨法捕碳系统及捕碳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139672A

    公开(公告)日:2023-05-23

    申请号:CN202310264098.0

    申请日:2023-03-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固体颗粒增效的氨法捕碳系统及捕碳方法,通入高温烟气的冷却塔与吸收塔连接,吸收塔内填充有氨水‑乙醇混合溶液吸收剂,并设置有固体颗粒入口;吸收塔与水洗塔的进气口连接,脱碳烟气经水洗塔排出;吸收塔与固液分离装置连接,固液分离装置与再生塔连接,再生塔与冷凝器连接,冷凝器与气体压缩分离装置连接;固液分离装置、再生塔、冷凝器、气体压缩分离装置均与储液罐进口连接,储液罐与吸收塔连接;在冷却塔、再生塔、冷凝器和气体压缩分离装置之间设置余热循环利用装置。本发明采用上述基于固体颗粒增效的氨法捕碳系统及捕碳方法,能够解决现有的CO2吸收速率低,再生能耗高的问题。

    一种固体燃料加压氧-水蒸气条件下的气化/燃烧性能测试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406297A

    公开(公告)日:2021-09-17

    申请号:CN202110721558.9

    申请日:2021-06-28

    Abstract: 一种固体燃料加压氧‑水蒸气条件下的气化/燃烧性能测试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它涉及一种气化/燃烧性能测试装置及其使用方法。解决现有缺少加压氧‑水蒸气燃烧方式性能评价的实验研究系统和方法。装置由惰性气体罐、氧气罐、高压恒流注水泵、给粉器、预热炉、加热带、预混罐、进样枪、一维炉、取样枪、气固分离器、耐高温背压阀、恒温箱、水汽分离器及烟气分析仪组成;方法:将固体燃料颗粒置于给粉器内,打开惰性气罐,将一维炉升温,打开惰性气罐及氧气罐,打开高压恒流注水泵,调节耐高温背压阀,打开给粉器进行热化学转化,同时气相检测。关闭注水泵、惰性气体罐及氧气罐,调节耐高温背压阀,关闭加热,残余颗粒样品及冷凝水检测,重复进行。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