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轴式自动变速器
    1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0460722C

    公开(公告)日:2009-02-11

    申请号:CN200510065745.7

    申请日:2005-04-1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降低壳体内飞散的润滑油量、且能够小型化的3输入轴1输出轴的平行轴式自动变速器,其具有输入来自动力源的动力的第1输入轴(6)、通过第1输入轴(6)输入动力的第2输入轴(8)及第3输入轴(10)、和输出轴。变速用的多个湿式多片离合器分散安装在上述输入轴上,且各输入轴上轴支撑有与安装在该各输入轴上的湿式多片离合器连结的驱动齿轮,在输出轴上固定有多个从动齿轮。各输入轴上的变速用的湿式多片离合器的安装个数为:在第1输入轴上为m个以上,在第2输入轴上为n个以上,在第3输入轴上为m个以下,其中m为2以上的整数,n为3以上的整数。第2输入轴被配置在最高位置,第1输入轴被配置在中间位置,第3输入轴被配置在最低位置。

    变速器的润滑机构
    12.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5276151B

    公开(公告)日:2017-08-11

    申请号:CN201510235981.2

    申请日:2015-05-1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变速器的润滑机构,即使在润滑油的喷出口与齿轮旋转轴的轴端开口相离的情况下,也不必在变速器壳体上另外新安装用于将润滑油导入齿轮旋转轴内部的管部件,就能够在从低速到高速的范围内适宜地对齿轮旋转轴内部和轴承部进行润滑。将设置于外壳(1)外周面上的锁定孔(第1筒状部)以及设置于罩(2)内周面上的锁定孔(第2筒状部)与齿轮旋转轴同轴配设,作为将润滑油导入润滑油供给通道(8)的导入管使用。进而,在从第1筒状部(3)与第2筒状部(4)接合的接合面(10)起的两侧的规定范围(L3、L4)内分别形成扩径部(3b、4b),并将锁定部件(6)紧密地嵌入该扩径部中。此外,通过节流孔结构(3c)构成第1筒状部的端部。

    变速器的操纵索支承结构
    13.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3291892B

    公开(公告)日:2016-03-09

    申请号:CN201310038799.9

    申请日:2013-01-3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变速器的操纵索支承结构,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将操纵索可靠地支承于变速器壳体。变速器(1)具备:由TM壳体(11)和TC壳体(15)构成的变速器壳体(10);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设置于TM壳体(11)内的变速用的控制轴(31);以及在TM壳体(11)的外部与控制轴(31)连结的操纵索(35)在该变速器(1)中,具备用于将操纵索(35)支承于TM壳体(11)的外表面的支架(40),支架(40)固定在沿着TM壳体(11)的配合面(11a)的肋(12)上,固定支架(40)的两个固定用螺栓(23、23)的排列方向是与TM壳体(11)的配合面(11a)大致平行且与用于接合配合面(11a)的接合用螺栓(21)的轴向大致正交的方向。

    变速器的机油排出结构
    14.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2788141B

    公开(公告)日:2015-05-27

    申请号:CN201210094033.8

    申请日:2012-03-3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变速器的机油排出结构,将积存在变速器的壳体的第二室的机油向第一室顺畅排出,降低因配置在第二室的旋转体产生的机油的搅拌阻力并减少气泡向机油的混入。在第二室的与第一旋转体的下部外周面对置的第一壁面形成朝向第一旋转体的外周面突出的第一肋,在面对第一肋的靠第一旋转体的旋转方向滞后侧的分隔壁形成第一连通孔,在面对第一肋的靠第一旋转体的旋转方向提前侧的分隔壁形成第二连通孔,从第一旋转体的外周面向旋转方向提前侧飞散的机油和朝向第二室的第一壁面从旋转方向滞后侧流下的机油被第一肋遮挡而不发生正面碰撞,能够防止因机油的搅拌而产生气泡并将在第一肋两侧捕获的机油分别通过第一及第二连通孔而向第一室顺畅排出。

    变速器的油排出结构
    1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3807417A

    公开(公告)日:2014-05-21

    申请号:CN201310437164.6

    申请日:2013-09-2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H57/0424 F16H57/02 F16H57/045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变速器的油排出结构,使变速器的机壳的第2室中积存的油顺利地排出到第1室。形成有L字状的肋部(65),该L字状的肋部(65)从第2室(55)的外周壁面(55c)朝第1旋转体(18)的下部外周向上方延伸,然后沿着第1旋转体(18)的外周向上方延伸,在被分隔壁(52a)的外周壁面(55c)和肋部(65)包围的位置形成有连通孔(60),该连通孔(60)使第1室(54)与第2室(55)连通。机壳由横跨第1室(54)和第2室(55)的第1机壳(52)以及与第1机壳(52)结合而划分出第2室(55)的第2机壳(53)构成,肋部(65)由形成在第1机壳(52)侧的第1部分(52d)和形成在第2机壳(53)侧的第2部分(53a)构成,第2部分(53a)的末端位于比第1部分(52d)的末端低的位置。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