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9311514B
公开(公告)日:2021-03-09
申请号:CN201780038520.3
申请日:2017-06-22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提供一种车身前部构造,同时具有容易变形性和保形性,而能够尽早地检测车辆的碰撞,并且能够抑制小面积重叠碰撞时动力单元向前方移动。车身前部构造具有左右一对的前侧车架(11、11)和前隔板(20)。前隔板(20)具有上下一对的横框部(30、30)和左右一对的纵框部(40、40)。纵框部(40)将配置在下侧的下侧纵框部(40A)、和配置在下侧纵框部(40A)的上侧的上侧纵框部(40B)相互连结而构成。下侧纵框部(40A)固定在前侧车架(11)的前端部(11a)。在上侧纵框部(40B)上固定有从上侧纵框部(40B)向车辆前方延伸的第2荷载传递部件(90)、和配置在比第2荷载传递部件(90)靠上方的位置的碰撞检测传感器(100)。
-
公开(公告)号:CN109476349B
公开(公告)日:2020-12-18
申请号:CN201780044720.X
申请日:2017-05-23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2D25/08
Abstract: 一种车身的车轮罩下构件(3)的构造,其具备下弯曲部(5),该下弯曲部(5)具有上表面部(6A)和外侧面部(6B),上表面部(6A)成为内侧曲面(9),在上表面部(6A)与外侧面部(6B)之间形成有内侧棱线(11),其中,车轮罩下构件(3)具备:凹陷部(13),其形成于下弯曲部(5)的内侧棱线(11),在输入了正面碰撞载荷时引起下弯曲部(5)的变形;和长孔(15),其沿着凹陷部(13)贯穿形成于外侧面部(6B)。
-
公开(公告)号:CN109476349A
公开(公告)日:2019-03-15
申请号:CN201780044720.X
申请日:2017-05-23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2D25/08
Abstract: 一种车身的车轮罩下构件(3)的构造,其具备下弯曲部(5),该下弯曲部(5)具有上表面部(6A)和外侧面部(6B),上表面部(6A)成为内侧曲面(9),在上表面部(6A)与外侧面部(6B)之间形成有内侧棱线(11),其中,车轮罩下构件(3)具备:凹陷部(13),其形成于下弯曲部(5)的内侧棱线(11),在输入了正面碰撞载荷时引起下弯曲部(5)的变形;和长孔(15),其沿着凹陷部(13)贯穿形成于外侧面部(6B)。
-
公开(公告)号:CN105984505B
公开(公告)日:2018-09-28
申请号:CN201610038869.4
申请日:2016-01-20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2D25/1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不仅能抑制零件数量和重量的增加,而且能提高轮拱形状部的刚度及强度的车身结构。该车身结构(1)具备:前围板下板(10),其具有构成轮拱的一部分的轮拱形状部(14),并划分动力源装置室(3)和车厢(2);加强板(20),其从车厢(2)侧覆盖轮拱形状部(14);以及侧梁(50),其前端部连接于前围板下板(10)的车宽方向的端部,并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加强板(20)具有:横向封闭截面部(21),其与轮拱形状部(14)协同形成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封闭截面;以及纵向封闭截面部(24),其与轮拱形状部(14)协同形成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封闭截面,并与横向封闭截面部(21)交叉。
-
公开(公告)号:CN106541998A
公开(公告)日:2017-03-29
申请号:CN201610772876.7
申请日:2016-08-30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2D25/1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2036 , B62D25/2018 , B62D25/1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构造,其能够降低对乘员施加的减速时的加速度。该车身构造(1)具有仪表板下面板(10)、外伸叉架(60)、仪表板横梁(80)和下纵梁(50)。在下纵梁(50)的内部,设置有相对于来自前方的荷载而压缩强度比下纵梁(50)低的顶起加强件(53)。外伸叉架(60)与顶起加强件(53)的前端部(53b)结合。仪表板横梁(80)与下纵梁(50)的前端部(50a)结合。
-
公开(公告)号:CN103129491A
公开(公告)日:2013-06-05
申请号:CN201210483048.3
申请日:2012-11-23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0R16/0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保护动力控制单元内的高电压配线,且实现轻量化、小型化的动力控制单元。具有在散热器(50)的上下表面侧分别配置高电压的电气设备(60、62、82、84)的夹心型的结构的动力控制单元(30)中,与在散热器(50)的下表面侧载置的充电器(82)及DC/DC转换器(84)相连的高电压配线集中配置在散热器(50)的下表面侧的规定区域内,以从下方覆盖所述高电压配线的方式设置绝缘罩(160),在绝缘罩(160)的底面(174)与作为下壳体(59)的底面的下罩(58)之间设置规定的间隙(186),其中,该下壳体(59)将配置在散热器(50)的下表面侧的充电器(82)、DC/DC转换器(84)及所述绝缘罩(160)一并覆盖。
-
公开(公告)号:CN115042870A
公开(公告)日:2022-09-13
申请号:CN202210156349.9
申请日:2022-02-21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来自座椅安全带的输入载荷引起的后柱内侧件的变形的车辆的后柱结构。后柱具备后柱内侧件、固定器支承构件、第一加强板及第二加强板。固定器支承构件固定于后柱内侧件而对座椅安全带固定器进行支承。后柱内侧件具有固定固定器支承构件的基壁和弯折而与基壁相连的弯折壁。第一加强板沿着后柱内侧件的弯折壁延伸,并与后柱内侧件的至少跨弯折壁的前后位置结合。第二加强板与第一加强板结合,并与第一加强板一起形成对弯折壁进行加强的闭合截面。
-
公开(公告)号:CN109562794B
公开(公告)日:2021-12-24
申请号:CN201780048931.0
申请日:2017-05-29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2D25/20
Abstract: 提供一种车身构造(1),能够抑制车辆重量及制造成本的增加、且在车辆碰撞时能够在预想的部位产生变形来吸收碰撞荷载。在前围板(10)和底板(20)的范围内,在面向车室(R2)的内板面(FR2)上,与前围板加强部件(80)之间隔开规定间隔地配置加强架(60),该加强架的至少一部分与前侧车架(50)重叠,且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将前围板(10)及前侧车架(50)中的在前围板加强部件(80)与加强架(60)之间的部位设定为脆弱部(17)。
-
公开(公告)号:CN109715476A
公开(公告)日:2019-05-03
申请号:CN201780054702.X
申请日:2017-07-10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一种车身前部结构(10),具备架设于副车架的后部(37b)及底板边梁(31)的连接撑条(20)。连接撑条(20)的第二连结部(64)朝向下方向旋转自如地连结于底板边梁(31)。连接撑条(20)具有凸起部(65、66)。凸起部(65、66)配置于第一连结部(61)与第二连结部(64)之间。凸起部(65、66)朝向连接撑条(20)的外侧鼓出,并且,朝向上下方向延伸。
-
公开(公告)号:CN107428380B
公开(公告)日:2019-04-05
申请号:CN201680015895.3
申请日:2016-03-11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2D25/2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提高了通道部件(30)的前端部的冲击吸收能力的车身构造(1)。车身构造(1)具有仪表板下面板(10)、仪表板横梁(80)、和通道部件(30),仪表板横梁(80)在俯视下呈中央部与车宽方向的两端部相比位于前方的凸状,通道部件(30)具有:构成仪表板横梁(80)的中央部的一部分的通道闭合截面部(35);设于通道闭合截面部(35)的前侧的前侧脆弱部(36);和设于通道闭合截面部(35)的后侧的后侧通道部件(32),前侧脆弱部(36)相对于来自前方的载荷其压缩强度比后侧通道部件(32)低。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