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副车架结构
    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0949521B

    公开(公告)日:2022-06-03

    申请号:CN201910885019.1

    申请日:2019-09-18

    Abstract: 抑制在车辆碰撞时从前副车架向车身侧传递碰撞载荷的前副车架结构。其具备:左右一对纵梁(16、16),它们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横梁(18),其在左右一对纵梁(16、16)之间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稳定器安装部(26),其设置于各纵梁(16),供稳定器(24)安装;及变形促进部(30),其在车辆碰撞时,促进各纵梁(16)朝向下方弯折变形,该变形促进部(30)设置于横梁(18)与稳定器安装部(26)之间。

    车辆的下部结构
    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0920757A

    公开(公告)日:2020-03-27

    申请号:CN201910811374.4

    申请日:2019-08-29

    Abstract: 提供能够在避免前部侧方框架的截面的大型化的同时利用前部侧方框架部分来可靠地承接来自前方的冲击载荷的车辆的下部结构。车辆的下部结构具备前部侧方框架(10)、车身强度构件、地板(12)及电源单元。前部侧方框架(10)的至少后部区域(10r)形成为向上方开口的截面形状。电源单元配置于地板(12)的下方。地板(12)具备:一对加强板部(12A),它们与各前部侧方框架(10)的后部区域(10r)接合,且覆盖后部区域(10r)的上方;以及地板主体部(12B),其构成加强板部(12A)以外的部分。加强板部(12A)形成为比地板主体部(12B)高强度。

    车体前部结构
    3.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9278868B

    公开(公告)日:2021-04-27

    申请号:CN201810795116.7

    申请日:2018-07-1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体前部结构,以对非碰撞侧的侧梁也传递碰撞载荷,从而使碰撞载荷的传递效率提高。具备:左右一对前部侧架(14),它们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以及横梁(18),其沿着车宽方向延伸,悬架于左右一对前部侧架间,各前部侧架(14)在车辆前后方向的后部具有向车宽方向内侧弯曲的侧架弯曲部(14b),横梁(18)的沿着车宽方向的至少一个端部(18a)与侧架弯曲部(14b)连结。

    前副车架结构
    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0949521A

    公开(公告)日:2020-04-03

    申请号:CN201910885019.1

    申请日:2019-09-18

    Abstract: 抑制在车辆碰撞时从前副车架向车身侧传递碰撞载荷的前副车架结构。其具备:左右一对纵梁(16、16),它们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横梁(18),其在左右一对纵梁(16、16)之间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稳定器安装部(26),其设置于各纵梁(16),供稳定器(24)安装;及变形促进部(30),其在车辆碰撞时,促进各纵梁(16)朝向下方弯折变形,该变形促进部(30)设置于横梁(18)与稳定器安装部(26)之间。

    前副车架结构
    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0949518A

    公开(公告)日:2020-04-03

    申请号:CN201910884412.9

    申请日:2019-09-18

    Abstract: 调和(兼顾)使碰撞时的前副车架的脱落与前副车架的刚性、强度的提高这两者的前副车架结构。其具备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左右一对纵梁(16、16)和将各纵梁(16)的车辆后方端部(16b)与作为车身侧构件的外伸支架(22)连结的左右一对托架(24、24),各托架(24)具有与各纵梁(16)紧固的第一紧固部(34)和与外伸支架(22)紧固的第二紧固部(36),在第二紧固部(36)设置有在车辆发生碰撞时促进托架(24)从第二紧固部(36)脱落的狭缝(40)(脱落促进部)。

    前副车架构造
    6.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2752702B

    公开(公告)日:2022-12-16

    申请号:CN201880097939.0

    申请日:2018-09-2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前侧车架构造,其即使在输入有偏置碰撞载荷的情况下,也可靠地使前侧车架脱落。前侧车架构造包括:左右一对纵构件(16、16),其大致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横梁(18),其在左右一对纵构件(16、16)之间沿车宽方向延伸;以及左右一对载荷承受部(34、34),其沿车宽方向分离地设置于底板(28),所述前侧车架构造将各纵构件(16)的车辆后方端部(16b)以与各载荷承受部(34)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重叠的方式配置,各纵构件(16)的车辆后方端部(16b)的车宽方向的尺寸(W5)大于各纵构件(16)的基部(46)的车宽方向的尺寸(W4)(W5>W4)。

    车身构造
    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9562794A

    公开(公告)日:2019-04-02

    申请号:CN201780048931.0

    申请日:2017-05-29

    Abstract: 提供一种车身构造(1),能够抑制车辆重量及制造成本的增加、且在车辆碰撞时能够在预想的部位产生变形来吸收碰撞荷载。在前围板(10)和底板(20)的范围内,在面向车室(R2)的内板面(FR2)上,与前围板加强部件(80)之间隔开规定间隔地配置加强架(60),该加强架的至少一部分与前侧车架(50)重叠,且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将前围板(10)及前侧车架(50)中的在前围板加强部件(80)与加强架(60)之间的部位设定为脆弱部(17)。

    前副车架结构
    8.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0949518B

    公开(公告)日:2022-04-05

    申请号:CN201910884412.9

    申请日:2019-09-18

    Abstract: 调和(兼顾)使碰撞时的前副车架的脱落与前副车架的刚性、强度的提高这两者的前副车架结构。其具备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左右一对纵梁(16、16)和将各纵梁(16)的车辆后方端部(16b)与作为车身侧构件的外伸支架(22)连结的左右一对托架(24、24),各托架(24)具有与各纵梁(16)紧固的第一紧固部(34)和与外伸支架(22)紧固的第二紧固部(36),在第二紧固部(36)设置有在车辆发生碰撞时促进托架(24)从第二紧固部(36)脱落的狭缝(40)(脱落促进部)。

    车身构造
    9.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9562794B

    公开(公告)日:2021-12-24

    申请号:CN201780048931.0

    申请日:2017-05-29

    Abstract: 提供一种车身构造(1),能够抑制车辆重量及制造成本的增加、且在车辆碰撞时能够在预想的部位产生变形来吸收碰撞荷载。在前围板(10)和底板(20)的范围内,在面向车室(R2)的内板面(FR2)上,与前围板加强部件(80)之间隔开规定间隔地配置加强架(60),该加强架的至少一部分与前侧车架(50)重叠,且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将前围板(10)及前侧车架(50)中的在前围板加强部件(80)与加强架(60)之间的部位设定为脆弱部(17)。

    前副车架构造
    1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2752702A

    公开(公告)日:2021-05-04

    申请号:CN201880097939.0

    申请日:2018-09-2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前侧车架构造,其即使在输入有偏置碰撞载荷的情况下,也可靠地使前侧车架脱落。前侧车架构造包括:左右一对纵构件(16、16),其大致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横梁(18),其在左右一对纵构件(16、16)之间沿车宽方向延伸;以及左右一对载荷承受部(34、34),其沿车宽方向分离地设置于底板(28),所述前侧车架构造将各纵构件(16)的车辆后方端部(16b)以与各载荷承受部(34)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重叠的方式配置,各纵构件(16)的车辆后方端部(16b)的车宽方向的尺寸(W5)大于各纵构件(16)的基部(46)的车宽方向的尺寸(W4)(W5>W4)。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