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轮泵
    1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299002C

    公开(公告)日:2007-02-07

    申请号:CN200410035232.7

    申请日:2004-03-12

    Abstract: 一种具有泵部的两级齿轮泵。泵部具有位于在邻接于从动齿轮、并相对从动轴圆柱表面设置的内部空间。第一齿轮组的排出部通过连通通道与第二齿轮组的吸入部相连通。内部空间通过压力导入通道与连通通道相连通。连通通道中的压力通过压力导入通道导入到内部空间中,从而内部空间中的压力气体是一中间压力气体,其压力介于泵部的吸入压力和排出压力之间。

    齿轮泵
    1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534195A

    公开(公告)日:2004-10-06

    申请号:CN200410035232.7

    申请日:2004-03-12

    Abstract: 一种具有泵部的两级齿轮泵。泵部具有位于在邻接于从动齿轮、并相对从动轴圆柱表面设置的内部空间。第一齿轮组的排出部通过连通通道与第二齿轮组的吸入部相连通。内部空间通过压力导入通道与连通通道相连通。连通通道中的压力通过压力导入通道导入到内部空间中,从而内部空间中的压力气体是一中间压力气体,其压力介于泵部的吸入压力和排出压力之间。

    波状凸轮式压缩机
    1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29775A

    公开(公告)日:1996-08-28

    申请号:CN95117264.6

    申请日:1995-10-0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4B27/0886 F04B27/1054 F05C2253/12

    Abstract: 波状凸轮的前后两个凸轮面17A、17B由规定的假想柱体的表面所构成。汽缸内筒11a、12a内包容的双头活塞16与凸轮面17A、17B间夹有半球状的滑靴18、19。滑靴18、19的表面具有球面18a、19a和平面18b、19b。在凸轮面17A、17B上划出与滑靴18、19的球面18a、19a的中心Q1、Q2的排列相对应的假想圆周C0以及与各汽缸内筒11a、12a的中心轴线L1的配置相对应的假想圆周C1。两圆周C0、C1的中心与驱动轴13的中心轴线L0相一致,而圆周C0的半径R1比圆周C1的半径要大。

    离心式压缩机
    17.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1220819B

    公开(公告)日:2012-01-04

    申请号:CN200710306874.X

    申请日:2007-12-0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4D29/464

    Abstract: 一种用于压缩气体的离心式压缩机,包括:壳体、旋转轴、叶轮、扩散器、第一涡流通道、第二涡流通道、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和切换元件。该旋转轴由壳体支撑。该叶轮可旋转地固定在旋转轴上,并将气体径向向外送入下游的流动路径中。扩散器在叶轮周围形成。第一涡流通道在扩散器周围形成。第二涡流通道在扩散器和叶轮之间形成。第一通道通过扩散器自叶轮至第一涡流通道形成。第二通道自叶轮至第二涡流通道形成。切换元件通过开启和关闭扩散器在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之间切换流动路径。

    电动泵
    1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550658A

    公开(公告)日:2004-12-01

    申请号:CN200410047785.4

    申请日:2004-05-07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2M37/103 F02M37/08 F02M37/22

    Abstract: 一种吸入并排出流体的电动泵。当流体吸收泵中的热量时,流体的饱和蒸汽压力高于吸入泵中的流体压力并低于排出泵的流体压力。该泵包括一电机;一泵部,电机驱动该泵部吸入、压缩和排出流体;和一容纳该泵部的壳体,该壳体构成容纳电机的电机腔,电机腔中的压力等于排出泵部的流体压力。因此,该泵能防止电机腔中的流体蒸发。

    斜盘式压缩机
    2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429317A

    公开(公告)日:2003-07-09

    申请号:CN01809467.8

    申请日:2001-12-2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4B27/1036

    Abstract: 在斜盘压缩机中,用于密封驱动轴(18)和壳体之间的间隙的轴密封组件(26)容纳在吸入腔(19)内。驱动轴(18)在其第一端部处由该第一径向轴承(24)支承;在其第二端部处由该第二径向轴承(25)支承。吸入腔(19)比第一径向轴承(24)更靠近驱动轴(18)的第一端部。驱动轴(18)形成有一连通孔(60),以便连通吸入腔(19)和曲柄腔(17)。该连通孔(60)的入口(60a)定位成比第二径向轴承(25)更靠近第二端部,并且出口(60b)定位成比第一径向轴承(24)更靠近第二端部。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