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3265712A
公开(公告)日:2013-08-28
申请号:CN201310201193.2
申请日:2013-05-27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一种碳纳米管/碳纤维多尺度增强体提高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方法,涉及一种提高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方法。本发明是要解决碳纤维增强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强度不高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方法如下:一、碳纳米管酸化;二、碳纤维表面胺基化;三、将步骤一羧基化的碳纳米管超声分散在有机溶剂中,以步骤二胺化后的碳纤维和不锈钢板做电极在电泳槽中,在电场的作用下,即完成碳纳米管/碳纤维多尺度增强体提高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界面性能。本发明碳纳米管/碳纤维多尺度增强体增强的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强度提高了70%。本发明应用于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改善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03205008A
公开(公告)日:2013-07-17
申请号:CN201310127353.3
申请日:2013-04-12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一种提高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界面韧性的方法,涉及一种提高材料的界面韧性的方法。本发明是要解决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界面韧性差的技术问题。方法为:一、将热塑性树脂溶于有机溶剂中,再加入助剂,制得聚合物溶液;二、采用浸渍法将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先通过装有聚合物溶液的溶液槽,再通过装有清洗液的清洗槽,然后干燥,即完成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所用的碳纤维的表面改性。本发明经过表面处理后的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界面韧性提高大于35%。本发明应用于材料的表面与界面改性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03011305A
公开(公告)日:2013-04-03
申请号:CN201310021308.X
申请日:2013-01-21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一种利用反相乳液制备四氧化三铁磁性纳米粒子的方法,涉及一种四氧化三铁磁性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本发明是要解决现有四氧化三铁磁性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存在的成本较高,制备过程复杂,反应过程中不易隔绝氧气的技术问题。方法如下:一、称取FeCl3·6H2O和FeCl2·4H2O溶于水中,放入取样器中摇动,然后抽取浓氨水;二、称取蓖麻油,放入平底烧瓶中,用水浴锅预热;三、将步骤一的液体注入到步骤二的烧瓶中,机械搅拌,离心分离,得到黑色沉淀;四、将黑色沉淀溶于乙醇,超声处理,将得到的悬浊液磁性分离;五、重复步骤四的操作,将所得沉淀真空干燥,即得四氧化三铁磁性纳米粒子。本发明应用于磁性纳米材料的制备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02877311A
公开(公告)日:2013-01-16
申请号:CN201210413441.5
申请日:2012-10-25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D06M15/59 , D06M15/53 , D06M10/00 , D06M101/40
Abstract: 一种用于碳纤维复合材料修复的上浆剂及其使用方法,它涉及一种上浆剂及其使用方法。本发明是要解决现有对修复碳纤维复合材料进行修复时修复效率低以及成本高的问题。本发明的上浆剂按质量分数是由聚醚酰亚胺、二氯甲烷和助剂制成,其使用方法为:一、将碳纤维在上浆剂中浸渍,形成吸附层;二、进行刮胶处理;三、将刮胶处理后的碳纤维在乙醇中浸渍,取出后浸入蒸馏水中用超声波震荡,然后烘干,得到带有上浆剂的碳纤维;四、带有上浆剂的碳纤维与基体接触,然后进行通电修复。本发明用于碳纤维复合材料修复上浆剂,降低了修复成本并提高了修复效率,修复效率为93~97%。本发明适用于应用于体育器械、纺织、化工机械及医学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01417524B
公开(公告)日:2012-05-30
申请号:CN200810137345.6
申请日:2008-10-17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碳纤维金属复合层合板的制造方法,它涉及一种纤维金属复合层合板的制造方法。针对国内没有用于制造高比刚度和比强度,并且具有韧性和可加工性的飞行器结构材料制造方法问题。本发明的方法是:对三块金属板表面处理;在其中一块金属板上缠绕浸过胶液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层,胶液由环氧树脂、间苯二胺固化剂及无水乙醇溶剂按照质量比为1∶0.1~0.18∶0.15~0.2的比例混配制成的;将另外两块金属板固装在碳纤维复合材料层的上、下表面上并一同放入模具中,合模、烘干、采用梯度升温法固化、脱模。本发明的制造方法简单、容易操作,用本发明的制造方法制成的碳纤维金属复合层合板具有高比刚度和比强度,还具有金属材料的韧性和可加工性,疲劳性能和损伤容限性能优良。
-
公开(公告)号:CN101914744B
公开(公告)日:2012-03-28
申请号:CN201010231398.1
申请日:2010-07-20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采用等离子喷涂制备PbSn合金内衬复合材料压力容器方法,属于材料领域,本发明为解决现有复合材料压力容器的质量过重的问题。本发明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在与压力容器形状相符的芯模上制备浸有环氧树脂的碳纤维缠绕复合材料缠绕层;步骤二、在碳纤维缠绕复合材料缠绕层的内壁制备掺杂金属粉末的树脂过渡层;步骤三、将制备的纤维缠绕层及掺杂金属粉末的树脂过渡层固化;步骤四、在固化后的树脂过渡层内壁采用等离子喷涂方式制备压力容器内衬层。本发明方法用于制备轻质的压力容器。
-
公开(公告)号:CN101586951B
公开(公告)日:2011-02-09
申请号:CN200910072147.0
申请日:2009-05-31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G01B21/08
Abstract: 一种纤维缠绕复合材料压力容器封头厚度预测方法,它涉及一种压力容器封头厚度预测方法。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方法不能够准确地预测封头段的厚度的问题。本发明所述预测方法的步骤为:根据极孔两个带宽范围内所有纱带总体积保持不变条件,建立厚度预测模型:t(r)=m1×r0+m2×r1+m3×r2+m4×r3;由边界条件求解待定系数mi(i=1,2,3,4);给定任意点处的纬度圆半径r,代入上述模型即可得出封头段该点处的厚度。利用该方法可有效预测封头段厚度,特别是极孔周围两个带宽内的厚度分布情况,从而为复合材料压力容器的结构分析与优化设计提供精确的有限元建模。试验证明,本发明方法预测结果比传统的经验公式(双公式法)更加符合实际的厚度分布情况。
-
公开(公告)号:CN101497243B
公开(公告)日:2011-01-05
申请号:CN200910071581.7
申请日:2009-03-19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B29C70/30 , B29C70/54 , B29B13/06 , B29B15/10 , B29C33/38 , C08L63/00 , C08L79/00 , B29L31/06 , B29K307/04
Abstract: 碳纤维复合材料桅杆的制造方法,它涉及一种桅杆的制造方法。本发明为解决现有金属桅杆的质量大、强度低、稳定性不好,限制了船的快速航行的问题。实现本发明的步骤:一、设计制备芯模;二、将干燥的碳纤维浸渍于树脂混合液中得到碳纤维复合材料;三、将碳纤维复合材料在芯模上逐层缠绕;四、加热固化;五、拆除芯模后即得到碳纤维复合材料桅杆的毛料,去除毛料两端的加工长度,去除毛刺,即得到碳纤维复合材料桅杆。由于本发明的桅杆是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制成的,使得本发明的桅杆的重量比金属桅杆的重量减轻43.4%,又由于碳纤维复合材料是层层交叉缠绕,因此提高了碳纤维复合材料桅杆的强度,增加了帆船的稳定性,使得帆船能够快速航行。
-
公开(公告)号:CN101586951A
公开(公告)日:2009-11-25
申请号:CN200910072147.0
申请日:2009-05-31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G01B21/08
Abstract: 一种纤维缠绕复合材料压力容器封头厚度预测方法,它涉及一种压力容器封头厚度预测方法。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方法不能够准确地预测封头段的厚度的问题。本发明所述预测方法的步骤为:根据极孔两个带宽范围内所有纱带总体积保持不变条件,建立厚度预测模型:t(r)=m 1 ×r 0 +m 2 ×r 1 +m 3 ×r 2 +m 4 ×r 3 ;由边界条件求解待定系数m i (i=1,2,3,4);给定任意点处的纬度圆半径r,代入上述模型即可得出封头段该点处的厚度。利用该方法可有效预测封头段厚度,特别是极孔周围两个带宽内的厚度分布情况,从而为复合材料压力容器的结构分析与优化设计提供精确的有限元建模。试验证明,本发明方法预测结果比传统的经验公式(双公式法)更加符合实际的厚度分布情况。
-
公开(公告)号:CN101497369A
公开(公告)日:2009-08-05
申请号:CN200910071582.1
申请日:2009-03-19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B63B15/00
Abstract: 一种空心帆船桅杆,它涉及一种帆船桅杆。本发明为解决现有帆船桅杆截面的对称性带来的承载侧的材料强度不足、不承载侧的材料强度没有得到完全的发挥及下粗上细的大型桅杆不便于在桅顶上装三角帆的问题。本发明的上桅杆与下桅杆为等截面且通过铆钉连接,上桅杆和下桅杆的截面形状均为沿空心椭圆形的长轴方向截取五分之四得到的大半个空心椭圆形,金属板设置在上桅杆和下桅杆的截取面上,金属板的外侧表面上设有滑槽。本发明的上桅杆和下桅杆的截面形状设计为空心且大半椭圆形,这种截面形状使得本发明在受风时,承载侧的材料得到充分利用;上桅杆和下桅杆的等截面设计,保证了桅杆顶部有一个较大的截面和一定的负载量,使桅顶能够安装大三角帆。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