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9312848B
公开(公告)日:2020-07-24
申请号:CN201780038506.3
申请日:2017-05-11
Applicant: 株式会社电装
IPC: F16H61/00 , B60K11/04 , F01P3/20 , F01P7/04 , F01P7/10 , F02B33/00 , F02B37/12 , F16H57/04 , F16H59/72
Abstract: 供油系统(1)具备:油泵(20);配管(21);以及热交换器(22)。油泵(20)将从油盘(24)吸起的AT油排出。配管(21)将从油泵(20)排出的AT油供给到自动变速机(2)所具有的液压机构,或者,将AT油从液压机构排出。热交换器(22)在发动机室内设于当发动机(3)进行暖机运转时升温后的空气流经的位置,并进行该升温了的空气和通过配管(21)供给的AT油的热交换。
-
公开(公告)号:CN110300878A
公开(公告)日:2019-10-01
申请号:CN201880011969.5
申请日:2018-02-22
Applicant: 株式会社电装
Abstract: 热交换器(1)进行空气与冷却液的热交换。空气入口(131、171)设置在热交换器(1)的一侧,并向空气通路供给空气。空气出口(141、181)设置在热交换器(1)的另一侧,并从空气通路排出空气。冷却液入口(41、45)设置在热交换器(1)的空气出口(141、181)侧的部位,并向冷却液通路供给冷却液。冷却液出口(42、46)设置在热交换器(1)的空气入口(131、171)侧的部位,并从冷却液通路排出冷却液。第一翅片(31)配置在空气通路中的空气入口(131、171)侧的区域。热传导率比第一翅片大的第二翅片(32)从空气通路中的空气出口(141、181)侧朝向空气入口(131、171)侧配置。
-
公开(公告)号:CN108603435A
公开(公告)日:2018-09-28
申请号:CN201680081479.3
申请日:2016-12-19
Applicant: 株式会社电装
IPC: F02B29/04
Abstract: 中冷器具备由流路管(21)与翅片(22)层叠配置而成且使流路管的内部的冷却介质与流路管的外部的增压进气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部(23)。冷却介质包含第一冷却介质和温度高于第一冷却介质的第二冷却介质。在流路管内形成有供第一冷却介质流动的第一冷却介质流路(25)和供第二冷却介质流动的第二冷却介质流路(26)。第二冷却介质流路与第一冷却介质流路相比配置于增压进气的上游侧。第二冷却介质流路具有使第二冷却介质进行U形转弯的第二U形转弯部(26d)。在第二冷却介质流路中,成为第二U形转弯部的下游侧的下游侧流路(26f)与成为上游侧的上游侧流路(26e)相比位于增压进气的流动方向上的上游侧。翅片在与下游侧流路的增压进气的流动方向上的最上游部对应的部位设置有热交换抑制部。
-
公开(公告)号:CN105917094A
公开(公告)日:2016-08-31
申请号:CN201580004508.1
申请日:2015-01-12
Applicant: 株式会社电装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2B29/0443 , F02B29/0462 , F28D9/0043 , F28D9/0056 , F28D9/0093 , F28D2021/0082 , F28F13/06 , F28F2210/10 , Y02T10/146
Abstract: 通过在由增压器增压并向发动机(1)供给的增压进气和冷却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来冷却增压进气的中冷器具有热交换部(23),该热交换部(23)使在流路管(21)的内部流动的冷却介质和在流路管(21)的外部流动的增压进气进行热交换。使用第一冷却介质、以及温度比第一冷却介质的温度高的第二冷却介质作为冷却介质。在流路管(21)内形成有供第一冷却介质流动的第一冷却介质流路(211)和供第二冷却介质流动的第二冷却介质流路(212)。流路管(21)具有:第一U形转弯部(213),该第一U形转弯部(213)使在第一冷却介质流路(211)中流通的第一冷却介质的流动进行U形转弯;和第二U形转弯部(214),该第二U形转弯部(214)使在第二冷却介质流路(212)中流通的第二冷却介质的流动进行U形转弯。
-
公开(公告)号:CN100476340C
公开(公告)日:2009-04-08
申请号:CN200610081757.3
申请日:2006-05-11
Applicant: 株式会社电装
Abstract: 一种硬钎焊结构,包括:第一元件(121,111A),其具有由凹陷部分和孔(121a)其中之一限定的第一部分;第二元件(111,111B),其具有用铜焊材料硬钎焊至所述第一部分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一元件(121,111A)具有小于第二元件(111,111B)的热膨胀系数。
-
公开(公告)号:CN101274383A
公开(公告)日:2008-10-01
申请号:CN200810086786.8
申请日:2008-03-26
Applicant: 株式会社电装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8D1/0535 , B23K1/0012 , F28D2021/0082 , F28D2021/0084 , F28D2021/0094 , F28F1/128 , F28F1/40 , F28F2009/029 , F28F2275/04
Abstract: 使用膏状钎料(115)接合内部流体流通和外部流体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100)用的管(111)和散热片(112)的钎焊方法,包括:交互层叠所述管(111)和所述散热片(112)形成组装体的组装工序;在组装工序后,在所述管(111)和所述散热片(112)的接触部(116)的外侧附近(111a、111c)涂敷所述钎焊料(115)的涂敷工序;将在涂敷工序中涂敷有钎焊料(115)的所述组装体搬入钎焊炉钎所述焊管(111)和所述散热片(112)的钎焊工序。
-
公开(公告)号:CN1978875A
公开(公告)日:2007-06-13
申请号:CN200610164276.9
申请日:2006-12-08
Applicant: 株式会社电装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8F9/0275
Abstract: 一种中间冷却器的出口/入口管道结构,所述结构具有的构造在于,其中出口/入口管道5以一种方式分支,以具有起自与中间冷却器的上水箱4分隔开的远端位置5a的一个流动通道至到达上水箱的连接部分5b的多个流动通道,使得在远端位置与连接部分之间的流动中大致不会出现流体压力的损失。换句话说,连接部分的流动通道的截面积与远端部的连接部分的截面积的比值至少为78%。
-
公开(公告)号:CN1975124A
公开(公告)日:2007-06-06
申请号:CN200610163708.4
申请日:2006-11-30
Applicant: 株式会社电装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8F9/0275 , F02B29/0456 , F02B29/0475 , F28D2021/0082 , F28F9/0246 , Y02T10/146
Abstract: 本发明的用于中间冷却器10的入口/出口管道结构20由多个管21至24形成,管端部20a、20b被捆扎在一起以具有圆形轮廓,以及在中间部分20c,将各个管互相相邻地布置且一起被弯曲。
-
公开(公告)号:CN1951599A
公开(公告)日:2007-04-25
申请号:CN200610137332.X
申请日:2006-10-18
Applicant: 株式会社电装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23K35/0233
Abstract: 公开了一种金属薄片钎焊件的制造方法,并包括步骤:将钎焊金属合金的熔融金属从喷嘴的至少一个开口喷射到旋转金属冷却辊上;通过冷却辊冷却和固化所述熔融金属,并强制将被冷却和固化的熔融金属从冷却辊分离为薄带形金属薄片钎焊件。所述方法还包括:在喷射步骤和强制分开步骤之间,在被冷却或者固化的熔融金属上形成多个空部分的步骤。
-
公开(公告)号:CN1862211A
公开(公告)日:2006-11-15
申请号:CN200610081757.3
申请日:2006-05-11
Applicant: 株式会社电装
Abstract: 一种硬钎焊结构,包括:第一元件(121,111A),其具有由凹陷部分和孔(121a)其中之一限定的第一部分;第二元件(111,111B),其具有用铜焊材料硬钎焊至所述第一部分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一元件(121,111A)具有小于第二元件(111,111B)的热膨胀系数。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