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8461697A
公开(公告)日:2018-08-28
申请号:CN201810153851.8
申请日:2018-02-22
Applicant: 泰科电子日本合同会社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8/0247 , H01M8/2465 , H01R13/10 , H01R13/40 , H01R13/514 , H01R13/627 , H01R13/631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连接器单元,即使层叠体的元件相对位移,也确保接触件与层叠体元件的连接的可靠性,并且,促进连接器的小型化。构成连接器单元(1)的连接器模块(10)具备:容纳保持部(11),其保持接触件(2);和联接部(12),其在第三方向(D3)上比容纳保持部(11)更位于一端侧或两端侧,与沿第一方向(D1)邻接的连接器模块(10)联接。联接部(12)具有:突起(121),其向第一方向(D1)的一端侧突出;凹部(122),其接收与第一方向(D1)的另一端侧邻接的连接器模块(10)的突起(121);以及脱离限制部(121B),其限制突起(121)从凹部(122)脱离的状况。通过联接部(12)而联接的多个连接器模块(10)能够个别地沿第一方向(D1)、第二方向(D2)以及第三方向(D3)的任一个都位移。
-
公开(公告)号:CN105874637B
公开(公告)日:2018-08-14
申请号:CN201580003564.3
申请日:2015-07-30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IPC: H01M8/04858 , B60L11/1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K1/04 , B60L11/18 , H01M8/04302 , H01M8/04303 , H01M8/04559 , H01M8/04589 , H01M8/0488 , H01M8/0491 , H01M2250/20 , Y02P70/56 , Y02T90/32
Abstract: 抑制制造成本并将在燃料电池组产生的电力迅速放电。燃料电池系统(1)具有:利用电化学反应产生电力并将产生的电力向车辆驱动用电动马达供给的燃料电池组(10);放电电路(80);放电控制电路(90)。放电电路(80)能通过由多个开关元件切换多个电阻元件间的连接关系而形成从燃料电池组(10)将电力放电的多个放电路径。放电控制电路(90)在被指示将来自燃料电池组(10)的电力放电时,在放电电路(80)形成第1放电路径,开始基于第1放电路径的放电,在与燃料电池组(10)的输出电压对应的检测电压低于规定的阈值电压时,在放电电路(80)形成电阻值比第1放电路径的电阻值小的第2放电路径,将基于第1放电路径的放电切换为基于第2放电路径的放电。
-
公开(公告)号:CN105473370A
公开(公告)日:2016-04-06
申请号:CN201580001628.6
申请日:2015-02-10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L3/0007 , B60L1/003 , B60L3/0069 , B60L3/04 , B60L11/1803 , B60L11/1892 , B60L2210/14 , H01M8/04228 , H01M8/04303 , H01M8/04664 , H01M8/04753 , H01M8/0488 , H01M8/0494 , H01M8/04955 , H01M8/04992 , H01M2250/20 , Y02T10/7225 , Y02T90/32 , Y02T90/34
Abstract: 为了在车辆碰撞时使燃料电池堆叠体切实地放电,电动车辆具备:燃料电池堆叠体,其通过燃料气体与氧化剂气体的电化学反应来产生电力并且将所产生的电力供给到车辆驱动用电动马达;第1放电用电阻(81),其经由电控制式的放电开关(82)与燃料电池堆叠体电连接;放电控制电路(90),其控制放电开关的接通断开;以及碰撞检测器,其检测车辆碰撞而向放电控制电路输出碰撞信号。放电控制电路在碰撞信号输入时使放电开关接通来将燃料电池堆叠体与第1放电用电阻电连接,由此使燃料电池堆叠体放电。放电控制电路的电源由燃料电池堆叠体构成。
-
公开(公告)号:CN103918113A
公开(公告)日:2014-07-09
申请号:CN201280054381.0
申请日:2012-11-01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8/1004 , H01M4/8605 , H01M4/8814 , H01M4/96 , H01M8/0234 , Y02E60/521 , Y02P70/56
Abstract: 提供电极向电解质膜的转印性优异的膜电极接合体的制造方法。一种膜电极接合体的制造方法,是电解质膜和电极接合了的膜电极接合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叠层体形成工序,该工序将含有导电性材料和电解质树脂且形成在可挠性基板上的电极与电解质膜热压接,形成所述电解质膜和所述电极以及所述可挠性基板以该顺序层叠了的层叠体;和弯曲工序,该工序以所述可挠性基板侧成为凹的方式使所述叠层体弯曲,使所述可挠性基板从所述电极剥离。
-
公开(公告)号:CN102823045A
公开(公告)日:2012-12-12
申请号:CN201180017708.2
申请日:2011-04-13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8/1004 , H01M4/881 , H01M4/8814 , H01M4/8892 , Y02P70/56
Abstract: 一种阴极催化剂层(16)包括在内部形成有中空空间的电子传导性碳纳米管(CNT)。所述CNT(161)在其中空空间形成方向上在第一端开口并在第二端闭合。开口端(161a)被设置为与气体扩散层(22)接触。另一方面,闭合端(161b)被设置为与聚合物电解质膜(12)接触。在CNT的表面上形成缺陷。所述缺陷(161c)被形成为在所述CNT(161)的外表面与所述中空空间之间连通。催化剂颗粒(162)被设置在所述CNT(161)的所述外表面上,且离聚物(163)被设置为覆盖所述催化剂颗粒(162)。
-
公开(公告)号:CN101305491A
公开(公告)日:2008-11-12
申请号:CN200680042125.4
申请日:2006-11-09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IPC: H01M8/1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8/1004 , H01M8/004 , H01M8/0206 , H01M8/0252 , H01M8/0276 , H01M8/0284 , H01M8/1065
Abstract: 管状燃料电池(10)包括内集电器(5)、薄膜电极组件(6a)、以及密封部分(7a1、7a2),所述密封部分(7a1、7a2)分别设置在所述薄膜电极组件的轴向端部处。薄膜电极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内集电器上的内催化剂层(2a)、设置在所述内催化剂层上的电解质薄膜(1)和设置在所述电解质薄膜上的外催化剂层(2b)。外催化剂层的轴向长度比电解质薄膜和外催化剂层的轴向长度短。在管状燃料电池的每一侧,外催化剂层的轴向端面和内催化剂层的轴向端面位于密封部分的两个相反侧上。
-
公开(公告)号:CN101272855A
公开(公告)日:2008-09-24
申请号:CN200680035181.5
申请日:2006-09-25
Applicant: 日立麦克赛尔株式会社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01J23/002 , B01J21/18 , B01J23/58 , B01J23/63 , B01J23/894 , B01J35/0013 , B01J2523/00 , H01M4/8605 , H01M4/8814 , H01M4/8875 , H01M4/8882 , H01M4/8896 , H01M4/9016 , H01M4/923 , H01M4/926 , H01M2008/1095 , Y10T428/2991 , B01J2523/24 , B01J2523/3706 , B01J2523/842 , B01J2523/821 , B01J2523/828 , B01J2523/3712 , B01J2523/84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担载了微粒子的碳粒子及其制造方法,所述微粒子是在燃料电池的电极用催化剂等中代替目前一般使用的铂担载碳粒子或金属铂粒子而使用的、并且比以往的铂担载碳粒子等铂的使用量大幅减少的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微粒子。其结构为,将晶格中含有贵金属元素且其平均晶粒尺寸是1~20nm的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微粒子担载在碳粒子上。作为制造这样的担载了微粒子的碳粒子的方法是,首先制备含有构成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微粒子的金属的配位离子的溶液,接着,使碳粒子分散在得到的溶液中,在上述金属的配位离子被吸附在碳粒子上之后,实施热处理。
-
公开(公告)号:CN101272854A
公开(公告)日:2008-09-24
申请号:CN200680035077.6
申请日:2006-09-25
Applicant: 日立麦克赛尔株式会社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Abstract: 提供了载持微粒子的碳粒子及使用其的燃料电池用电极,可以用来代替目前在燃料电池的电极用催化剂等中使用的载持铂的碳粒子或金属铂粒子,与以往的载持铂的碳粒子等相比,可以大幅度减少铂的用量。在平均粒径20~70nm的碳粒子上载持有金属氧化物微粒子,该金属氧化物微粒子的平均微晶尺寸在1~20nm范围并含有铂等贵金属元素(由通式MOx表示,式中的金属元素M的一部分被贵金属元素置换)。作为制造这样的载持微粒子的碳粒子的方法,首先制备含有构成金属氧化物微粒子的金属的配位离子的溶液,接着,将碳粒子分散于所得到的溶液中,使上述金属的配位离子吸附在碳粒子上,然后进行水热处理。
-
公开(公告)号:CN101253649A
公开(公告)日:2008-08-27
申请号:CN200680031957.6
申请日:2006-08-31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8/04074 , H01M8/1007 , H01M8/241 , H01M8/2415 , H01M8/2457 , H01M2008/109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能够提高管状燃料电池的热交换效率的燃料电池。尤其公开了这样的燃料电池,包括:管状燃料电池(1);在所述管状燃料电池(1)外部设置的热交换器(10a)。在该燃料电池中,所述管状燃料电池(1)的外周面和所述热交换器(10a)的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面接触。
-
公开(公告)号:CN110896149A
公开(公告)日:2020-03-20
申请号:CN201910778915.8
申请日:2019-08-22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Inventor: 今西雅弘
IPC: H01M8/04858 , H01M8/06
Abstract: 公开了燃料电池系统。燃料电池系统包括:燃料电池单元,包括彼此并联连接的第一燃料电池和第二燃料电池;供应系统,向燃料电池单元供应反应气体;所需输出电力获得单元,被配置成获得到燃料电池单元的所需输出电力;供应系统控制单元,被配置成控制供应系统,使得燃料电池单元的输出电力是所需输出电力;确定单元,被配置成确定是否满足预定条件;以及性能获得单元,被配置成获得第一燃料电池的输出电力性能。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