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部件
    3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8698647A

    公开(公告)日:2018-10-23

    申请号:CN201780011335.5

    申请日:2017-02-17

    Inventor: 大塚研一郎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部件。该汽车部件具备:帽形的第1部件,具有第1凸缘、第2凸缘、从上述第1凸缘立起的第1壁部、从上述第2凸缘立起的第2壁部、以及连接上述第1壁部与上述第2壁部的腹板;第2部件,与上述第1凸缘以及上述第2凸缘点状接合;第1接合板,与上述第1壁部以及上述第2部件的内壁面接合;以及第2接合板,与上述第2壁部以及上述第2部件的内壁面接合。

    汽车车身用结构构件
    33.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5593109B

    公开(公告)日:2018-09-14

    申请号:CN201480054749.2

    申请日:2014-09-3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20 B62D27/02 B62D27/026 B62D29/007

    Abstract: 提供一种汽车车身用结构构件,其为在顶板部具有槽部的大致槽形截面的结构构件,该汽车车身用结构构件通过设有槽部而有效地发挥提高能量吸收效率的效果,且载荷传递特性、刚度优异。该汽车车身用结构构件由钢板制的压制成型体形成,以沿着预定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且具有顶板部(4)、与所述顶板部(4)相连续的棱线部(4a、4b)以及与所述棱线部(4a、4b)相连续的纵壁部(5a、5b),与所述预定方向交叉的截面形成为大致槽形截面,其中,该汽车车身用结构构件包括:至少一个槽部(8),其在所述顶板部(4)以沿着所述预定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以及向外凸缘(9a、9b),其形成于所述预定方向上的端部处的至少所述棱线部(4a、4b)的范围,根据所述槽部(8)的宽度和所述钢板的板厚来设定所述槽部(8)的深度。

    构造构件
    3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7107968A

    公开(公告)日:2017-08-29

    申请号:CN201580070474.6

    申请日:2015-12-01

    Abstract: 提供一种在具有大致槽型的横截面形状的纵长状的金属制的构造构件中受到冲击载荷时的载荷传递特性优异的构造构件。一种金属制的构造构件,其形成为沿着预定方向延伸的纵长状,并具有:槽底部;两个棱线部,其与槽底部的宽度方向的两端连续;以及两个纵壁部,其进一步与棱线部相连,在该金属制的构造构件中,在预定方向的端部具有至少跨槽底部、棱线部和纵壁部地连续地形成的朝外凸缘,槽底部的宽度随着远离具有朝外凸缘的端部而缩小。

    汽车部件
    3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6660585A

    公开(公告)日:2017-05-10

    申请号:CN201580046908.9

    申请日:2015-09-03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025 B62D21/02 B62D21/15 B62D25/04 B62D25/2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部件,该汽车部件的截面是具有内板的两个纵壁的缘部和外板的两个纵壁的缘部分别接合而成的接合部的封闭截面,其中,在第一区域中,第一区域外侧高度ho1及第一区域内侧高度hi1为恒定的值,且第一区域外侧高度ho1和第一区域内侧高度hi1之差比第二区域外侧高度ho2和第二区域内侧高度hi2之差小,在第二区域中,第二区域外侧高度ho2比第二区域内侧高度hi2大且为恒定的值,或者第二区域外侧高度ho2比第二区域内侧高度hi2小且为恒定的值,在第一过渡区域中,第一过渡区域外侧高度ho1~2在第一区域外侧高度ho1和第二区域外侧高度ho2之间连续地变化,并且第一过渡区域内侧高度hi1~2在第一区域内侧高度hi1和第二区域内侧高度hi2之间连续地变化。

    冲压成形部件的制造方法以及冲压成形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5188980B

    公开(公告)日:2017-03-15

    申请号:CN201480013507.9

    申请日:2014-03-2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21D5/0209 B21D5/01 B21D19/08 B21D22/20 B21D53/88

    Abstract: 在冲压成形工序中,从390MPa以上的高张力钢板的坯料(300)获得冲压成形品,该冲压成形品具有至少包括槽底部(101)、棱线部(102)以及纵壁部(103)的剖面形状,且在长度方向的端部形成有包括沿着棱线部(102)的部分(106a)的朝外凸缘(106),其中,使坯料(300)的成形为槽底部(101)的部分中的至少位于长度方向端部的区域(300a)成为离开冲头顶部(201b)的状态,开始进行成形为棱线部(102)的部分的成形,之后,使区域(300a)接近冲头顶部(210b)。由此,在一并成形棱线部(102)与朝外凸缘(106)的部分(106a)时,由于在从冲压成形开始时到中途比较缓慢地进行成形,减少或防止了延伸凸缘裂纹的产生、褶皱的产生。

    汽车用骨架部件及包括该汽车用骨架部件的前支柱下板

    公开(公告)号:CN105960364A

    公开(公告)日:2016-09-21

    申请号:CN201580006921.1

    申请日:2015-02-03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04 B62D21/15 B62D25/025

    Abstract: 前支柱下外板(10)包括弯曲部位(13)、第1部位(14)和第2部位(15),该前支柱下外板(10)为假定沿着第1部位(14)的延伸方向承受碰撞载荷的汽车用骨架部件。外板(10)通过将配置于第1部位(14)侧的第1构件(11)和配置于第2部位(15)侧的第2构件(12)接合而构成。第1构件(11)与第2构件(12)的接合线(L)配置在第1边界(16)与第2边界(17)之间的预定区域内。第1边界(16)为连结弯曲内侧的弧状部的靠第1部位(14)侧的端部(10f1)和弯曲外侧的弧状部的靠第1部位(14)侧的端部(10g1)的直线。第2边界(17)为自弯曲内侧的弧状部的靠第2部位(15)侧的端部(10f2)起沿着第1部位(14)的延伸方向的直线。第1构件(11)的板厚比第2构件(12)的板厚厚。

    汽车车身用结构构件
    4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5593109A

    公开(公告)日:2016-05-18

    申请号:CN201480054749.2

    申请日:2014-09-3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20 B62D27/02 B62D27/026 B62D29/007

    Abstract: 提供一种汽车车身用结构构件,其为在顶板部具有槽部的大致槽形截面的结构构件,该汽车车身用结构构件通过设有槽部而有效地发挥提高能量吸收效率的效果,且载荷传递特性、刚度优异。该汽车车身用结构构件由钢板制的压制成型体形成,以沿着预定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且具有顶板部(4)、与所述顶板部(4)相连续的棱线部(4a、4b)以及与所述棱线部(4a、4b)相连续的纵壁部(5a、5b),与所述预定方向交叉的截面形成为大致槽形截面,其中,该汽车车身用结构构件包括:至少一个槽部(8),其在所述顶板部(4)以沿着所述预定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以及向外凸缘(9a、9b),其形成于所述预定方向上的端部处的至少所述棱线部(4a、4b)的范围,根据所述槽部(8)的宽度和所述钢板的板厚来设定所述槽部(8)的深度。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