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214001862U
公开(公告)日:2021-08-20
申请号:CN202023209442.7
申请日:2020-12-28
Applicant: 同济大学
IPC: B62D35/0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降低汽车后侧窗风振噪声的装置,其包括:盖板,设置在汽车的车身立柱的外侧面上,所述盖板的一侧与所述车身立柱相链接,所述盖板的另一侧能够相对于所述车身立柱进行旋转;驱动机构,与汽车后侧窗的升降玻璃相连接,所述升降玻璃通过升降滑轨与所述车身立柱相连接,复位机构,与所述盖板和车身立柱相连接,当所述升降玻璃上升时,所述复位机构能够驱动所述盖板的另一侧向内旋转,使所述盖板的外表面与所述车身立柱外表面相齐平。本实用新型能引导气流的方向,使得气流不直接作用到汽车后侧窗上,其降低风噪声和车内风振声,提高了汽车的舒适性,降低开汽车后侧窗时的空气阻力,且无需额外控制系统,其成本低、结构简单。
-
公开(公告)号:CN2927023Y
公开(公告)日:2007-07-25
申请号:CN200620043026.5
申请日:2006-06-22
Applicant: 同济大学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风洞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开口式低速风洞收集口结构。开口式低速风洞依次由喷口、射流段、收集口、扩散段组成,喷口、射流段和收集口位于风洞驻室内,其特征在于收集口由收集口主体和收集口喉部相连组成,收集口主体由三块活动板和一块底板相连组成,呈锥形,收集口喉部呈柱形,收集口喉部沿纵向开槽,槽的数目为1-5个。槽为垂直于轴线的直槽或与轴线成不同角度的斜向槽。本实用新型从改变气动声学的诱发流场出发,进行了局部结构改进,从而改变了收集口附近流场结构,进而改善声学环境,起到了抑制颤振幅值的效果,改善了驻室中轴线的压力梯度。
-
公开(公告)号:CN211610413U
公开(公告)日:2020-10-02
申请号:CN201921090889.1
申请日:2019-07-12
Applicant: 同济大学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旋转底盘式驾乘转换装置,包括车架、固定于所述车架上的转盘驱动电机、与所述转盘驱动电机输出端连接的主动转盘、旋转安装于所述车架上的从动转盘、安装于所述从动转盘上的轮椅方向调整机构、以及轮椅固定机构,所述主动转盘内的主动齿轮与所述从动转盘内的从动齿轮啮合连接;所述轮椅方向调整机构包括方向调整电机和与所述方向调整电机的输出端连接的旋转底板;所述从动转盘上设有安装方向调整电机的第一圆形安装腔,所述旋转底板配套安装于所述第一圆形安装腔的开口处;所述轮椅固定机构固定安装于所述旋转底板上。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传动平稳、工作可靠、便于装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210882130U
公开(公告)日:2020-06-30
申请号:CN201921714548.7
申请日:2019-10-14
Applicant: 同济大学
IPC: B61F19/06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后端设置锯齿形扰流板的排障器,包括排障器本体(1),所述排障器本体(1)为扁平状结构,外形轮廓呈变截面流线型,前端为迎流面,所述排障器本体(1)的后缘设置锯齿形扰流板(2),所述扰流板(2)的前缘与排障器本体(1)的底部后端连接,后缘在水平面内沿展向呈凹凸相间锯齿形布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可有效降低高速列车排障器和转向架区域气动噪声的产生。
-
公开(公告)号:CN209912491U
公开(公告)日:2020-01-07
申请号:CN201920391539.2
申请日:2019-03-26
Applicant: 同济大学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流线型穿流式排障器,包括排障器本体,所述排障器本体为扁平板状结构,外形轮廓呈变截面流线型,前端为迎流面,所述迎流面的中心处开有一穿流口,所述排障器本体内部设有穿流通道,排障器本体的后端面上设置释流口,所述穿流口引导高速气流流入所述穿流通道并由所述释流口流出,所述穿流通道使高速气流自前往后、由内而外斜向向下流出释流口。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流线型穿流式排障器,可以缓和高速列车运行时排障器前端面所受的流动冲击,同时干扰转向架前轮对两车轮踏面处流动分离的生成、抑制其表面压力脉动形成,从而有效控制排障器与转向架区域气动噪声的产生。(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号:CN204758196U
公开(公告)日:2015-11-11
申请号:CN201520267578.3
申请日:2015-04-27
Applicant: 同济大学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便携式多通道压力测量系统,该系统包括机壳、设置在机壳中的多个单通道模块以及数据采集器,该数据采集器通过电路与单通道模块连接,多个单通道模块通过多通道转接头并联在一起,单通道模块包括测压探头、参考点测压探头及压差传感器,该压差传感器一端通过第一单通道转接头与测压探头连接,另一端依次通过第二单通道转接头、多通道转接头、第三单通道转接头、第四单通道转接头与参考点测压探头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携带方便,既可以测量对应不同参考压力的多个待测点的压差,也可以测量对应同一参考压力的多个待测点的静压,适用范围广,测量通道数可以根据已有的数据采集系统灵活扩展或缩减。
-
公开(公告)号:CN201060094Y
公开(公告)日:2008-05-14
申请号:CN200720144031.X
申请日:2007-06-14
Applicant: 同济大学
IPC: G01M9/04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开口回流式气动-声学风洞的低频颤振抑制结构,所述风洞包括驻室和由扩散段、第一拐角、第一过渡段、第二拐角、风机及进出风段、第三、四拐角、第二过渡段、收缩段构成的回流管道,所述由扩散段、第一拐角、第一过渡段和第二拐角构成的回流管道上方设有吸振腔,所述吸振腔与回流管道之间至少设有一个通风孔。本实用新型从研究驻室内发生低频颤振现象的诱导因素出发,在回流管道上方增加吸振腔结构,并在回流管道和吸振腔之间开孔,从而吸收了某些频段的低频颤振能量,也改变了管道中的共振声模态,进而降低了低频颤振,改善试验段流场和声场的试验测量环境。
-
公开(公告)号:CN216048480U
公开(公告)日:2022-03-15
申请号:CN202121596391.X
申请日:2021-07-14
Applicant: 同济大学
IPC: F25B30/06 , F25B41/325 , F25B41/20 , B60H1/00 , B60H1/04 , H01M10/663 , H01M10/625 , H01M10/615 , H01M10/613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基于相变蓄热的多热源热泵型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在动力总成散热管路内增设了相变蓄热单元,克服了能量在供需上存在的数量、形态和时间的差异,可以实现电动汽车高效制热及制冷,此外,采用空气源热泵结合水环热泵的方式,在极端低温工况下,切换成水环热泵模式运行,可以避免由空气源热泵造成的一系列问题。本实用新型将三个电动汽车热管理子系统进行有机整合,阀门控制可操作性强、组成部件结构紧凑、集成度高;其中,乘员舱热管理采用水冷冷凝器作为制冷回路的放热装置,可以解决目前使用冷凝器普遍存在的体型较大、占用空间较多的问题;另外,相变蓄热器可以减小前端散热器面积,从而可以减小迎风面积、降低风阻、提高续航里程。
-
公开(公告)号:CN216048481U
公开(公告)日:2022-03-15
申请号:CN202121596393.9
申请日:2021-07-14
Applicant: 同济大学
IPC: F25B30/06 , F25B41/325 , F25B41/20 , B60H1/00 , B60H1/04 , H01M10/663 , H01M10/625 , H01M10/615 , H01M10/613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多热源热泵型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仅通过控制五个简单阀门,即可以满足六个温度工况及三个行驶工况的全工况需求。本实用新型采用空气源热泵结合水环热泵的方式,由空气源、系统余热、少量电能提供低温热源,形成多热源热泵,可以实现不同低温工况的需求,并有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在极端低温工况下,切换成水环热泵模式运行,可以避免由空气源热泵造成的如无法运行热泵、结霜等一系列问题。本实用新型将乘员舱热管理、电池热管理、动力总成热管理三个子系统进行有机整合,阀门控制可操作性强、组成部件结构紧凑、集成度高;其中,乘员舱热管理系统采用水冷冷凝器作为制冷回路的放热装置,可以解决目前使用冷凝器普遍存在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216011332U
公开(公告)日:2022-03-11
申请号:CN202121596353.4
申请日:2021-07-14
Applicant: 同济大学
IPC: F25B30/06 , F25B41/325 , F25B41/20 , B60H1/00 , B60H1/04 , H01M10/663 , H01M10/625 , H01M10/615 , H01M10/613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基于相变蓄热的水环热泵型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采用相变蓄热技术和水环热泵技术耦合的方式,动力总成散热子系统的输出端连接至比例三通阀的输入端,比例三通阀的第一输出端连接至相变蓄热器的输入端,第二输出端连接至第二电磁阀的输入端,相变蓄热器的输出端连接至第二电磁阀的输入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可以高效回收系统产生的余热,并在合适的时候释放余热,克服能量在供需上存在的数量、形态和时间的差异。相变蓄热单元的增设不仅可以实现低温下高效制热,避免在低温下使用空气源热泵造成的结霜、热效率低、甚至无法运行等问题,还可以实现高温下高效冷却,从而减小前端散热器面积、降低风阻、提高续航里程。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