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线模块及蓄电模块
    8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0556498A

    公开(公告)日:2019-12-10

    申请号:CN201910433120.3

    申请日:2019-05-23

    Abstract: 对多个蓄电元件并联连接而成的多个蓄电元件的组进行串联连接。一种布线模块(10),配设于具有多个电极端子(14)的蓄电元件(11),具备:多个连接汇流条(17),其具有与电极端子(14)连接的2n个电极连接部(51A~51D),n为2以上的自然数;和绝缘保护器(15),其收纳多个连接汇流条(17),多个连接汇流条(17)各自的右起第2个电极连接部(51B)的截面积及右起第3个电极连接部(51C)的截面积设定得比其他的电极连接部(51A、51D)的截面积大。

    布线模块
    8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0518180A

    公开(公告)日:2019-11-29

    申请号:CN201910380105.7

    申请日:2019-05-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布线模块,能够对应在多个蓄电元件排列的并列方向上的公差以及第1单元列与第2单元之间的间隔的公差的双方。具备:第1单元列,其由多个第1单元通过第1挠曲连结部和第1滑动连结部连结而成,第1挠曲连结部具有能够调整多个第1单元彼此的间隔的挠曲部,第1滑动连结部具有内壁和外壁;第2单元列,其由多个第2单元通过第2连结部连结而成,并且与第1单元列排列配置,第2连结部具有能够调整多个第2单元彼此的间隔的内壁和外壁;以及列连结部,其连接于第1单元列和第2单元列的双方而将第1单元列和第2单元列进行连结,并且具有能够调整第1单元列和第2单元列的间隔的列间隔可变部。

    制造光学纤维的方法和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603261A

    公开(公告)日:2005-04-06

    申请号:CN200410083329.5

    申请日:2004-09-29

    Abstract: 一种在垂直方向上无需很大空间的制造光学纤维的方法,以及实施该方法的装置。这种方法通过利用一个加热元件加热光学纤维预型件的下端部分以便可以拉拔该光学纤维预型件,从而制造出光学纤维。在这种制造方法中,通过将加热元件的热产生部分从光学纤维预型件的下端部分向上端部分移动从而拉拔光学纤维预型件。这种装置通过利用一个加热元件加热光学纤维预型件的下端部分以便可以拉拔该光学纤维预型件,从而制造出光学纤维。这种装置包括有一个用于将加热元件的热产生部分从光学纤维预型件的下端部分向上端部分移动的机构。

    劣化判定装置
    88.
    发明公开
    劣化判定装置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9487600A

    公开(公告)日:2025-02-18

    申请号:CN202380051702.X

    申请日:2023-04-1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劣化判定装置,能够更适当地判定元件的劣化。劣化判定装置(1)判定设置于电力路径(11)上的第一开闭器(33A)及熔断器(F)各自是否处于劣化状态,该电力路径(11)是将来自电源部(10)的电力传输到负载的路径。电力路径(11)具有正极侧电力线(17)和负极侧电力线(20)。第一开闭器(33A)及熔断器(F)设置于负极侧电力线(20)。劣化判定装置(1)具备:第一电位检测部(39A),检测第一开闭器(33A)的一端侧的第一电位和另一端侧的第二电位;第二电位检测部(39B),检测熔断器(F)的一端侧的第一电位和另一端侧的第二电位;及控制部(15),基于第一电位与第二电位的电位差(V1、V2)来判定第一开闭器(33A)及熔断器(F)各自是否处于劣化状态。

    布线模块和蓄电模块
    90.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4830427B

    公开(公告)日:2024-06-04

    申请号:CN202080085617.1

    申请日:2020-11-25

    Abstract: 布线模块(20)具备挠性基板(30)、传感器构件(温度传感器(34))、连接部件(汇流条(90))和带保持部的中继部件(50),带保持部的中继部件(50)具备:中继部件主体(51),具备固定于挠性基板(30)和汇流条(90)的基部(第1主板(52))和与第1主板(52)相连的保持部(第1保持片(53));底座部(壳体(61)),由第1保持片(53)以能够在相对于第1主板(52)接近或者分离的方向上进行位移的方式进行保持,并且固定于在挠性基板(30)中装配有温度传感器(34)的部分;以及施力部件(71),具有弹性力,一端保持于第1主板(52),并向从第1主板(52)分离的方向对壳体(61)进行施力。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