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692610A
公开(公告)日:2024-09-24
申请号:CN202411156959.4
申请日:2024-08-22
Applicant: 安徽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道路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再生沥青砂及其设计方法和其碳排放核算方法。本发明再生沥青砂的设计方法步骤如下:S1、计算旧沥青混合料、尾矿砂、岩沥青以及SBS改性沥青的掺配比例;S2、确认沥青膜厚度,对粒径为4.75mm及其以下的集料按照筛孔尺寸的大小进行分档编号,再根据沥青膜厚度计算裹附第i档旧集料的沥青量、裹附第i档尾矿砂的沥青量、裹附第i档灰分的沥青量;S3、结合步骤S1和步骤S2获得最终的再生沥青砂各原料的用量比例。本发明根据沥青成膜特性,计算再生沥青砂最佳沥青用量,并且考虑沥青在不同粒径集料表面成膜厚度差异,从而精确确定沥青用量,发挥出沥青最佳效果,不仅可以节约成本,且减排效果佳。
-
公开(公告)号:CN118134937B
公开(公告)日:2024-07-26
申请号:CN202410571283.9
申请日:2024-05-10
Applicant: 安徽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基于图像处理的大空隙沥青路面构造深度检测方法,基于三维点云数据和图像处理技术技术,识别出路表空隙边缘,建立大空隙沥青路面表面空隙体积计算模型,通过体积阈值设定,确定体积阈值填充路表空隙后在路表形成的面积,根据规范中构造深度计算方法,得到构造深度,检测结果与规范要求的方法完全对应,可直接用于路面评定、验收,能够科学、客观、有效的评价路面状况。本发明提出大空隙沥青路面构造深度检测方法,对于大空隙路面构造深度过程检测精度高、速度快、无污染,并可以判断路面构造深度分布情况,便于施工过程中及时改进,为路面病害成因分析与施工状况评定、工程验收等提供理论依据,技术内容操作简单、易于实现。
-
公开(公告)号:CN118365695A
公开(公告)日:2024-07-19
申请号:CN202410788137.1
申请日:2024-06-19
Applicant: 安徽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基于图像识别技术的集料比表面积计算方法,将集料进行筛分后,确定其级配组成,并将不同粒径的集料分为颗粒状、针状、片状,分别提出其比表面积计算方法,对不同粒径、不同形状的集料进行比表面积合成进而确定集料比表面积,从而提升计算结果的准确性。本发明进行颗粒状、针状、片状颗粒比表面积计算过程中,采用图像识别技术,并且考虑集料形状差异性,将颗粒状集料等效为椭球体,片状集料等效为厚度均匀片状体,针状集料等效为不规则柱状体,分别提出相应的比表面积计算模型,所提出的计算方法精度高、科学依据充分;可以预估裹附集料所需要的胶结料的用量,减少混合料配比设计试验量,作为指导路面施工以及判断施工质量依据。
-
公开(公告)号:CN118292323A
公开(公告)日:2024-07-05
申请号:CN202410358443.1
申请日:2024-03-27
Applicant: 安徽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固废基大空隙沥青混合料生产制备,以钢渣、旧沥青混合料、矿粉、新沥青作为原材料,将矿粉与沥青形成胶浆作为钢渣胶结料,根据沥青胶浆包裹钢渣表面成膜状态,旧沥青混合料沥青膜厚度调和作用,以及体积填充理论进行大空隙沥青混合料设计,保证钢渣表面有足够胶浆裹附以及旧沥青混合料有足够沥青膜,使钢渣、旧沥青混合料之间具有较强的粘结强度,提升混合料的高温、低温、水稳定等方面性能。本发明提供基于不同粒径颗粒分布状态的表面积计算方法,实现了混合料性能和体积参数的可控;本发明以固废材料作为原材料,且固废的掺配比例较高,为固废堆积以及筑路材料短缺提供一条有效解决途径。
-
公开(公告)号:CN117907166A
公开(公告)日:2024-04-19
申请号:CN202410309185.8
申请日:2024-03-19
Applicant: 安徽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1N15/02 , G10L21/0216 , G10L19/02 , G06F17/16 , G06F17/18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基于声音处理的无砂混凝土集料粒径确定方法,采集无砂混凝土室内试件表面反射的音频信号,并进行预处理;建立语音信号的自回归模型;滤波处理含噪音的语音信号;对处理后的语音信号进行经验模态分解,并处理其中的噪声本征模函数;采用能量阈值确定噪声本征模函数分量并重构;对重构的本征模函数分量进行小波处理;将、其余的本征模函数分量以及残余分量重构即为最终语音增强信号;建立无砂混凝土集料粒径的计算模型,根据模型计算得到粒径。具有简单易操作,结果准确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7645458A
公开(公告)日:2024-03-05
申请号:CN202311613645.8
申请日:2023-11-29
Applicant: 安徽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路面坑槽修复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将原料中的石子、聚氨酯依次放入拌合锅中进行干拌2‑3mi n直至搅拌均匀,由此得到大空隙基体混合料;然后,将原料中的粉煤灰、钢渣和高炉矿渣依次放入拌和锅中进行干拌3mi n直至搅拌均匀,然后加入水、氢氧化钠水溶液和水玻璃,继续搅拌3mi n后,得到固废基灌浆材料;最后,将得到的固废基灌浆材料灌入到大空隙基体混合料中;养生24小时后即可得到一种路面坑槽修复材料。大空隙基体混合料和固废基灌浆材料在相互嵌挤、相互支撑的情况下,显著提高了坑槽修复材料的结构稳定性,从而使得修复后坑槽的路用性能和耐久性得到显著提升。
-
公开(公告)号:CN117218126A
公开(公告)日:2023-12-12
申请号:CN202311482838.4
申请日:2023-11-09
Applicant: 安徽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处理视域下沥青混合料均匀性计算方法,采用图像处理技术获取沥青路面混合料切片信息,根据集料过筛面积,识别出4.75~9.5mm、9.5~13.2mm、>13.2mm三档粒径集料,根据种子填充法得到每个集料的中心坐标及面积,以面积为尺度,计算出每档粒径所有识别出集料的质心坐标,以质心与切片中心距离偏差值评判沥青路面混合料均匀性。本发明受因素影响小,评判结果科学可靠,采用分档与综合相接和方法,提高评价结果的精度,也能依据计算结果寻找出影响均匀性的集料及其分布状态,便于施工过程中及时改进,本发明采用的图像处理以及信息化处理技术,大幅度提高效率,且摆脱沥青混合料均匀性评价对经验依赖性,操作简单、易于实现。
-
公开(公告)号:CN116858751B
公开(公告)日:2023-11-17
申请号:CN202311137456.8
申请日:2023-09-05
Applicant: 安徽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代表车型声音处理的透水混凝土路面孔隙率测算方法,主要步骤包括:确定透水混凝土路面代表车型;采集代表车型在透水混凝土路面行驶的音频;对采集到的行驶音频进行预处理;对预处理后的行驶音频进行滤噪处理;建立透水混凝土路面试验段不同孔隙率与代表车型行驶音频关系模型,根据模型计算得到透水混凝土路面孔隙率。本发明通过车辆称重数据确定透水混凝土路面代表车型,采集代表车型在透水混凝土路面行驶的音频,并进行预处理以及滤噪处理,根据模型计算得到透水混凝土路面孔隙率,能够在不损伤路面的情况下,有效计算得到透水混凝土路面孔隙率,实现孔隙率的检测与控制,保证路面的良好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6986865A
公开(公告)日:2023-11-03
申请号:CN202310740289.X
申请日:2023-06-21
Applicant: 安徽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 , 公路交通节能与环保技术及装备交通运输行业研发中心
IPC: C04B28/0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掺尾矿的自密实混凝土生产制备方法,由粗骨料、尾矿砂、粉煤灰、水泥、水以及外掺剂组成,粗骨料按照体积逐级填充方法确定各档掺配比例,粗一档集料被细一档包裹,相互不干涉;按照粒径合成方法,确定尾矿砂和粉煤灰掺配比例,胶浆材料包裹粗骨料、填料后完全填满自密实混凝土剩余空隙;通过粗骨料、填料包裹上一定厚度胶浆膜前后体积变化,计算胶浆膜用量,进而确定自密实混凝土原材料用量。本发明材料之间在空间构成相互不干涉,保证体积稳定性,水泥胶浆包裹粗骨料、填料形成最佳强度状态,通过相关参数的调整,实现自密实混凝土性能可控,掺入尾矿砂、粉煤灰等固废材料,实现固体废弃物的再生使用。
-
公开(公告)号:CN116732838A
公开(公告)日:2023-09-12
申请号:CN202310400420.8
申请日:2023-04-14
Applicant: 安徽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 , 公路交通节能与环保技术及装备交通运输行业研发中心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高韧降噪半柔路面及其制备方法,所述路面由大空隙水泥混凝土基体灌注沥青砂浆灌浆料制备而成,所述沥青砂浆灌浆料包括乳化沥青、天然砂、橡胶颗粒和橡胶油,所述乳化沥青的质量占比为5.5%~6.5%,所述天然砂的质量占比为80%~86%,所述橡胶颗粒的质量占比为6%~12%,所述橡胶油的质量占比为1.5%~2.5%。本发明利用橡胶颗粒的弹性性能,有效提高基体底部韧性,同时将结构受到的能量转化为弹性能,达到降低噪音与保护结构安全性的目的,在提升半柔路面高韧降噪的同时,有效减少半柔路面建设碳排放,具有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