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天幕结构的电动车车高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541955A

    公开(公告)日:2023-08-04

    申请号:CN202310478196.4

    申请日:2023-04-2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天幕结构的电动车车高设计方法,属于车型模块化技术领域,包括:初步确定电动车车高:根据电池厚度、离地间隙、电池与地板下表面距离、车身地板结构厚度、地毯厚度确定初步的电动车车高;根据人体坐姿、造型空间、上下车方便性确定人机姿态布置方案;根据车身结构及工艺特点要求确定整车空间及结构方案;效果评审。该方法结合车身工艺结构、造型风格、总布置及电池结构、乘坐舒适性和上下车方便性等,合理设定电动轿车的车高,解决了电动轿车高和车辆性能、人机舒适性及造型美观性需求的问题,为打造一款具有竞争力的电动轿车产品提供解决方案。

    一种整车车宽的设计方法
    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6484504A

    公开(公告)日:2023-07-25

    申请号:CN202310403610.5

    申请日:2023-04-1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整车车宽的设计方法,属于整车布置技术领域,本发明结合车辆的市场定位,现有资源,整车尺寸参数数据库等作为设定车宽的设计基准。结合车辆特点,通过综合考虑纵梁宽度,动力总成Y向宽度,动力总成与左右纵梁Y向距离,轮胎跳动及轮胎型号,内部空间设定等因素,给出符合车宽设定的设计方法。本发明对整车车宽的设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正向开发设计,正向开展整车宽度的设定工作,使车宽设定同时满足布置要求及内部空间要求,有助于进一步优化成本、提升产品质量、提高工作效率等。对整车宽度做出定义,使其在满足整车定位的前提下造型更加流畅,内部空间更符合整车定位。

    一种乘用车轮口美观性设计方法
    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5292799A

    公开(公告)日:2022-11-04

    申请号:CN202210472735.9

    申请日:2022-04-2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乘用车轮口美观性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设定Y向轮口尺寸;查阅轮口间隙静态评分表,初步设定Y向轮口尺寸;设定Z向轮口尺寸;设定X向轮口尺寸;判断是否满足与轮胎包络的最小间隙。若是,则输出轮口尺寸,不是,则返回至逐步设定Y向轮口尺寸。本发明综合考虑概念设计阶段的整车宽度、接地点位置的轮距、新胎设计宽度、新胎设计半径、轮胎倾角等因素,给出X、Y、Z三个方向的符合美观性的轮口尺寸设计方法;综合考虑影响轮口的因素,从理论及实践上指导乘用车轮口美观性设计,有助于提升整车美观性,缩短开发周期;本发明对轮口布置、典型断面设定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一种避免夜间成像问题的无帽檐结构组合仪表布置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056650A

    公开(公告)日:2022-09-16

    申请号:CN202210690335.5

    申请日:2022-06-1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避免夜间成像问题的无帽檐结构组合仪表布置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根据车型人体姿态、眼点、方向盘位置及仪表盘视野要求,确定初步的组合仪表位置;校核组合仪表成像区域;根据光线控制膜的结构特点优化调整组合仪表位置;对优化调整后的组合仪表位置进行验证,判断其是否达到理想的仪表视野要求及反光成像要求;如果没有达到要求则继续优化调整组合仪表位置,直至达到理想的仪表视野要求及反光成像要求;确定组合仪表最终位置,布置方案锁定。本发明很好的解决了无帽檐组合仪表的布置及夜间成像影响驾驶安全问题。

    一种整车无轮眉主断面的参数化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936416A

    公开(公告)日:2022-08-23

    申请号:CN202210462978.4

    申请日:2022-04-2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整车无轮眉主断面的参数化设计方法,包括输入轮胎包络;找到断面定位的三个点;通过插入文档实例化导入此模板;根据模板要求选出对应三个点,为断面定位;更改车宽、前轮心距、轮胎直径、轮胎最大断面宽度等基本参数;更改轮扣Z向和Y向尺寸,更改shotgun腔体Y向和Z向尺寸要求;调整轮眉角度、静态轮胎与轮眉Z向距离;判断轮胎包络与轮眉最小间隙是否满足安全间隙要求;若是,则生成断面,添加尺寸和标注;若不是,则重复步骤G‑步骤H。本发明基于CATIA应用环境进行二次开发,制作SL01主断面绘制的模板,通过改变不同参数实现不同车型的轮口断面的参数化,系列化设计,大幅提高开发效率。

    一种适配于多型号手机的可充电式车载手机支架

    公开(公告)号:CN114338885A

    公开(公告)日:2022-04-12

    申请号:CN202111541303.0

    申请日:2021-12-1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配于多型号手机的可充电式车载手机支架,属于手机支架技术领域,手机支架固定在仪表板上,包括充电装置及安装底座;充电装置与安装底座通过万向节连接;所述安装底座的下端设置有电源插头,所述电源插头与仪表板上的汽车V电源接口连接,充电装置由手机支撑背板及手机夹持装置组成,所述手机夹持装置位于手机支撑背板的两侧;手机支撑背板下端布置有电源转接块,电源转接块与电源插头连接,电源转接块上固定连接有不同型号的手机充电接头。本发明的可充电式车载手机支架,将充电功能集成于手机支架上,充电的同时为驾驶员提供手机屏幕操作视野,安全的操作范围,提升使用方便性及舒适性。

    一种适用于中国人体生理特征的副仪表板边界的设定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091174A

    公开(公告)日:2022-02-25

    申请号:CN202111261631.5

    申请日:2021-10-2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中国人体生理特征的副仪表板尺寸的设定方法,属于汽车布置设计技术领域,该方法根据车型的定位及竞品数据的对标设定整车坐标系中驾驶员坐高H30‑1,根据整车宽度设定驾驶员宽度方向的Y坐标W20‑1;并确定确定地板的位置,驾驶员座椅参考点(SgRP‑1)的X坐标及驾驶员驾驶状态下的躯干角度(A40‑1),设定驾驶员座椅参考点(SgRP‑1)的调整范围及确定驾驶员的头部空间等;并通过综合分析中国人体生理特征,基于RAMSIS软件创建包含目标用户群体中所有身材类别的3D人体模型,并且模拟驾驶员日常生活的驾驶场景,生成不同场景下驾驶员的腿部包络,将腿部包络作为副仪表板的宽度边界,确保副仪表板宽度能满足绝大多数中国人体的驾乘需求。

    一种基于中国人体特征的内后视镜校核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274961A

    公开(公告)日:2023-12-22

    申请号:CN202311036190.8

    申请日:2023-08-1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中国人体特征的内后视镜校核方法,包括环境数据准备;基于中国人体特征的内后视镜校核:内后视镜初始位置确定;内后视镜法规可视区域的确定;基于RAMSIS软件驾驶姿态的确定;生成不同身高不同性别的中国人体,重复以上工作,生成H点和眼点数据;内后视镜法规可视区域校核。本方法能合理定义内后视镜的位置,并生成不同身高和坐高的驾驶员人体数据进行内后视镜校核,确保内后视镜位置及视野区域更适应中国人体的驾乘习惯;该方法适用于车型开发的概念设计阶段、工程设计阶段及数据检查及校核;在DMU数据检查及校核过程中,为保障设计数据质量提供技术支持;本发明从设计源头解决内后视镜位置及视野区域的合理性问题。

    车门下分缝线位置的设定方法
    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7131596A

    公开(公告)日:2023-11-28

    申请号:CN202311115109.5

    申请日:2023-08-3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门下分缝线位置的设定方法,包括生成对标数据;根据对标数据预设第一距离和第二距离,第二距离预设范围在0~15mm之间;根据车门下分缝线建立相应的车门外板数据模型,在预设的开启角度下,满载时车门外板距路缘石以及人行道路面之间不小于第三距离;对第三距离,以及车门与门槛重叠量进行校核;如果校核后效果评审不合格则重新设置参数,并对第三距离,以及车门与门槛重叠量进行校核;本发明用于车型开发的概念设计阶段、工程设计阶段及数据检查及校核;本发明从设计源头解决车门下分缝线的设计问题,避免了因车门下分缝线的不合理定义,反复优化和修改数据的问题,不但缩短了设计验证周期,对整车品质及侧碰性能提升贡献明显。

    一种基于CATIA知识工程的外后视镜智能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541956A

    公开(公告)日:2023-08-04

    申请号:CN202310478198.3

    申请日:2023-04-2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CATIA知识工程的外后视镜智能设计方法,属于CATIA知识工程技术领域,包括:获取整车信息;获取两侧外后视镜的结构数据及镜片;基于驾驶员R点,创建驾驶员眼点;创建驾驶员通过外后视镜观察汽车后方法规要求的区域;创建两眼点观察法规区域的视线路径模型;依次连接视线路径模型在镜片上的反射点,在左右镜片上分别形成两个对应左右眼点的法规区域;搭建外后视镜模型;利用外后视镜模型判断待检测外后视镜是否满足法规要求,若符合,结束流程。本发明基于当前外后视镜镜片数据,能够判断当前镜片是否满足法规要求,能够快速为镜片调整提供改进方案,极大提高了产品开发效率。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