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装置
    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988156B

    公开(公告)日:2010-05-19

    申请号:CN200610168514.3

    申请日:2006-12-13

    Inventor: 幡手一成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提高集电极-发射极电流特性、缩短下降时间、特别是提高寄生半导体开关元件闭锁耐受性的半导体装置。本发明是由多个单元半导体元件组成的横向型半导体装置,各单元半导体元件由IGBT组成,包含:第1导电型的半导体衬底;设置在该半导体衬底内的第2导电型的半导体区;设置在该半导体区内的第1导电型的集电极层;在该半导体区中、与该集电极层隔开、设置得包围该集电极层的环形第1导电型基极层;设置在该基极层中,呈环形配置的第2导电型的第1发射极层,该第1发射极层和该集电极层之间的载流子移动用形成于该基极层内的沟道区进行控制,各个单元半导体元件设置得彼此相邻。

    半导体装置
    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988156A

    公开(公告)日:2007-06-27

    申请号:CN200610168514.3

    申请日:2006-12-13

    Inventor: 幡手一成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提高集电极-发射极电流特性、缩短下降时间、特别是提高寄生半导体开关元件闭锁耐受性的半导体装置。本发明是由多个单元半导体元件组成的横向型半导体装置,各单元半导体元件由IGBT组成,包含:第1导电型的半导体衬底;设置在该半导体衬底内的第2导电型的半导体区;设置在该半导体区内的第1导电型的集电极层;在该半导体区中、与该集电极层隔开、设置得包围该集电极层的环形第1导电型基极层;设置在该基极层中,呈环形配置的第2导电型的第1发射极层,该第1发射极层和该集电极层之间的载流子移动用形成于该基极层内的沟道区进行控制,各个单元半导体元件设置得彼此相邻。

    半导体装置
    5.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0550417C

    公开(公告)日:2009-10-14

    申请号:CN200710006342.4

    申请日:2007-01-30

    Inventor: 幡手一成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L29/7393 H01L29/0696 H01L29/0834

    Abstract: 设于发射极电极(21)下部的n+发射极层(6)由以预定间隔配置的凸部(6b)和将这些凸部连接的本体部(6a)构成。在凸部区域中,与发射极电极相接触并以高于p基极层(5)的高浓度至少在发射极层的下方设置p+层(20)。能够改善横式结构的功率晶体管中抗寄生闸流管闭锁的能力,并能够缩短断开时间。

    半导体器件
    7.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303689C

    公开(公告)日:2007-03-07

    申请号:CN200410031307.4

    申请日:2004-03-2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L21/761 H01L27/0921 H01L2924/0002 H01L2924/00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是得到能够避免因高压侧浮动偏移电压VS的负变动引起的误动作和锁存击穿的半导体器件。在NMOS(14)与PMOS(15)之间,在n型杂质区(28)的上表面内以与p型阱(29)相接的方式形成p+型杂质区(33)。在p+型杂质区(33)上形成电极(41),电极(41)与高压侧浮动偏移电压端子VS连接。p+型杂质区(33)的杂质浓度比p型阱(29)的杂质浓度高,另外,p+型杂质区(33)形成得比p型阱(29)浅。在p+型杂质区(33)与PMOS(15)之间,在n型杂质区(28)的上表面内形成n+型杂质区(32)。在n+型杂质区(32)上形成电极(40),电极(40)与高压侧浮动供给绝对电压VB端子连接。

    半导体装置
    9.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1515583B

    公开(公告)日:2011-01-05

    申请号:CN200910128725.8

    申请日:2006-12-13

    Inventor: 幡手一成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提高集电极-发射极电流特性、缩短下降时间、特别是提高寄生半导体开关元件闭锁耐受性的半导体装置。本发明是由多个单元半导体元件组成的横向型半导体装置,各单元半导体元件由IGBT组成,包含:第1导电型的半导体衬底;设置在该半导体衬底内的第2导电型的半导体区;设置在该半导体区内的第1导电型的集电极层;在该半导体区中、与该集电极层隔开、设置得包围该集电极层的环形第1导电型基极层;设置在该基极层中,呈环形配置的第2导电型的第1发射极层,该第1发射极层和该集电极层之间的载流子移动用形成于该基极层内的沟道区进行控制,各个单元半导体元件设置得彼此相邻。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