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508332A
公开(公告)日:2024-08-16
申请号:CN202410757627.5
申请日:2024-06-12
Applicant: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 ,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线缆引导组件,包括:固定支座,固定支座固定到机翼的缝翼的内表面上;线缆导轨,线缆导轨的导轨自由端部穿过固定前缘的辅助梁上的切口进入机翼的固定前缘的内部腔体中,并且线缆导轨的导轨固定端部与固定支座枢转地连接;以及保持装置,保持装置在内部腔体中固定到辅助梁,并且其中,线缆导轨具有当机翼的缝翼收拢时的第一位置以及当机翼的缝翼展开时的第二位置,并且当线缆导轨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时,保持装置允许线缆导轨的至少一部分移动穿过切口并且保持线缆导轨不接触切口。
-
公开(公告)号:CN114050525B
公开(公告)日:2023-06-09
申请号:CN202111354770.2
申请日:2021-11-16
Applicant: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 ,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线缆引导装置,用于将飞行器的缝翼内的至少一根线缆引导进入固定前缘,线缆引导装置包括:线缆孔(4),线缆孔(4)设置在用于缝翼的后腔隔板(1)上;以及引导段(2),引导段(2)的第一端联接到后腔隔板(1),引导段(2)的第二端伸入到固定前缘,其中,经由线缆孔(4)使线缆进入到引导段(2),并且在引导段(2)内延伸并引导进入固定前缘。根据本发明的线缆引导装置不仅能够支持并引导缝翼内的数量众多的柔性线缆进入固定前缘,而且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易于安装等特点。
-
公开(公告)号:CN114379769A
公开(公告)日:2022-04-22
申请号:CN202210064967.0
申请日:2022-01-20
Applicant: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 ,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
IPC: B64C9/14
Abstract: 一种缝翼支撑限位装置(1),包括:限位件本体(12、22、32),限位件本体开设有第一开口(123、223、323)以及沿垂向方向延伸穿过限位件本体的第二开口(124、224、324);第一开口(123、223、323)与第二开口(124、224、324)相交;能插入在第二开口(124、224、324)中的螺栓(11);被容纳在第一开口中的插入件(13),插入件的截面的形状与第一开口的截面的形状相匹配,并且插入件中设有贯穿的第三开口(133),供螺栓(11)穿过其中;以及设置在螺栓(11)的头部与限位件本体(12、22、32)的外周表面之间的至少一个垫片(14a、14b)。
-
公开(公告)号:CN111331972A
公开(公告)日:2020-06-26
申请号:CN202010118748.7
申请日:2020-02-26
Applicant: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 ,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
IPC: B32B19/02 , B32B15/02 , B32B15/20 , B32B17/06 , B32B15/14 , B32B9/04 , B32B17/12 , B32B9/00 , B32B33/00 , B05D1/02 , B08B3/08 , B29C37/00 , B29C70/28 , B29C70/54
Abstract: 本发明描述了一种复合材料功能单元以及防止复合材料翘曲的方法。本发明的复合材料功能单元包括:最外层;中间层;内层;以及最内层,该最内层由绝缘材料构成,并且包括外工艺层和内工艺层。本发明的防止复合材料翘曲的方法则还包括二次固化工艺。本发明的核心技术在于:(1)增设了工艺层来消除内应力防止翘曲的方法;(2)利用二次固化工艺进行加工方法。因此,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由于增设了工艺层和二次固化工艺,因而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功能单元在制造过程中的产生的翘曲问题,降低了碳纤维层导电可能会对人员或后面基体结构造成伤害,而且还显著地提高了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4379769B
公开(公告)日:2024-06-28
申请号:CN202210064967.0
申请日:2022-01-20
Applicant: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 ,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
IPC: B64C9/14
Abstract: 一种缝翼支撑限位装置(1),包括:限位件本体(12、22、32),限位件本体开设有第一开口(123、223、323)以及沿垂向方向延伸穿过限位件本体的第二开口(124、224、324);第一开口(123、223、323)与第二开口(124、224、324)相交;能插入在第二开口(124、224、324)中的螺栓(11);被容纳在第一开口中的插入件(13),插入件的截面的形状与第一开口的截面的形状相匹配,并且插入件中设有贯穿的第三开口(133),供螺栓(11)穿过其中;以及设置在螺栓(11)的头部与限位件本体(12、22、32)的外周表面之间的至少一个垫片(14a、14b)。
-
公开(公告)号:CN108845034A
公开(公告)日:2018-11-20
申请号:CN201810681188.9
申请日:2018-06-27
Applicant: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 ,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监测复合材料层合板结构中的分层损伤的方法,包括:在所述复合材料层合板结构上设置多个压电换能器对组以形成对应的多条监测路径,每个压电换能器对组以形成一条监测路径,其中每个压电换能器对组包括一个激励端换能器对和一个测量端换能器对,其中激励端换能器对和测量端换能器对中的两个压电换能器被对称布置在所述复合材料层合板结构的上下表面上;用Lamb波激励每个激励端换能器对;在每个测量端换能器对处对响应信号进行采样;以及基于所述响应信号确定所述复合材料层合板结构中是否存在分层损伤和/或确定分层损伤的位置。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对应的装置。
-
公开(公告)号:CN114408212A
公开(公告)日:2022-04-29
申请号:CN202210071162.9
申请日:2022-01-21
Applicant: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 ,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
IPC: B64F5/60
Abstract: 一种传感器布置辅助装置(1),包括:基板(11),基板(11)的形状与传感器所布置在的待测试件的表面(S)的形状相适应;在基板(11)上设有至少一个导轨(12);以及能移动地设置在该至少一个导轨(12)中的至少一个施压组件(13)。所提出的传感器布置辅助装置适用于在极端环境下、对布置于复杂表面结构上的传感器进行加压固化,能减少人力使用,并能适应于传感器所布置的表面(S)的形状沿不同方向对传感器加压。
-
公开(公告)号:CN114050525A
公开(公告)日:2022-02-15
申请号:CN202111354770.2
申请日:2021-11-16
Applicant: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 ,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线缆引导装置,用于将飞行器的缝翼内的至少一根线缆引导进入固定前缘,线缆引导装置包括:线缆孔(4),线缆孔(4)设置在用于缝翼的后腔隔板(1)上;以及引导段(2),引导段(2)的第一端联接到后腔隔板(1),引导段(2)的第二端伸入到固定前缘,其中,经由线缆孔(4)使线缆进入到引导段(2),并且在引导段(2)内延伸并引导进入固定前缘。根据本发明的线缆引导装置不仅能够支持并引导缝翼内的数量众多的柔性线缆进入固定前缘,而且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易于安装等特点。
-
公开(公告)号:CN111331972B
公开(公告)日:2021-04-20
申请号:CN202010118748.7
申请日:2020-02-26
Applicant: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 ,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
IPC: B32B19/02 , B32B15/02 , B32B15/20 , B32B17/06 , B32B15/14 , B32B9/04 , B32B17/12 , B32B9/00 , B32B33/00 , B05D1/02 , B08B3/08 , B29C37/00 , B29C70/28 , B29C70/54
Abstract: 本发明描述了一种复合材料功能单元以及防止复合材料翘曲的方法。本发明的复合材料功能单元包括:最外层;中间层;内层;以及最内层,该最内层由绝缘材料构成,并且包括外工艺层和内工艺层。本发明的防止复合材料翘曲的方法则还包括二次固化工艺。本发明的核心技术在于:(1)增设了工艺层来消除内应力防止翘曲的方法;(2)利用二次固化工艺进行加工方法。因此,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由于增设了工艺层和二次固化工艺,因而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功能单元在制造过程中的产生的翘曲问题,降低了碳纤维层导电可能会对人员或后面基体结构造成伤害,而且还显著地提高了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7782775A
公开(公告)日:2024-03-29
申请号:CN202311636523.0
申请日:2023-12-01
Applicant: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
IPC: G01N3/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力学试验件上的加载接头的设计方法,涉及力学试验件上的加载接头及其设计方法领域。通过在试验件上新增加载接头设计特征,接头与试验件作为一个整体加工制造,无需通过紧固件或其他方式连接,替代传统的加载装置。所述加载接头包括与力学试验件表面连为一体的耳片,按以下步骤进行设计:首先确定试验件载荷的大小和方向,确定载荷力线与试验件外表面的交汇点;然后确定耳片材料,并将耳片中耳孔的圆心设计在载荷的作用点与交汇点的延长线上;此后依次确定耳孔直径,确定圆心的位置,确定耳片厚度,耳片与试验件交汇区域的宽度,根部倒角半径。本发明适用于各类应用场景,可稳定的对试验件施加载荷。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