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673518A
公开(公告)日:2025-03-21
申请号:CN202411520144.X
申请日:2024-10-29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PC: G21G1/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靶件组件,属于核反应堆堆芯技术领域,包括第一端塞、卡合管、第二端塞、连接管、第三端塞和靶棒,第一端塞用于与压紧系统相连接,第一端塞与卡合管之间为活动连接,连接管的内部设有限位件,限位件能够沿轴向移动与第一端塞相连接以使第一端塞与卡合管位置相连接,限位件能够沿轴向移动与第一端塞相离以使第一端塞与卡合管可拆卸连接。本发明通过第一端塞和卡合管之间为可拆卸连接,通过机械卡合结构实现锁定和解锁,便于安装和拆卸,使得压紧系统等结构件可以复用,降低了辐射靶件的成本,减少了放射性废物的产生,同时靶件组件的水下拆卸过程不会产生碎屑及掉落零部件,不会影响乏燃料水池的水。
-
公开(公告)号:CN119400462A
公开(公告)日:2025-02-07
申请号:CN202411477085.2
申请日:2024-10-22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核反应堆辐照技术领域,尤其是提供一种压水堆考验回路用冷却剂旁流控制结构,包括压力管,所述压力管置于绝热管内部,球形下接头设置于压力管底部,所述压力管内部安装有分流管,分流管底部设置有方圆接头;回路冷却剂经压力管流至球形下接头折返,并通过分流管底部的方圆接头将回路冷却剂分为主流和旁流;分流管内部安装有燃料组件;燃料组件下侧端部设置有下管座,主流回路冷却剂经过下管座的中心通孔流经燃料组件内部,旁流回路冷却剂从方圆接头与下管座之间的环隙流经下管座与分流管之间的环隙。其目的在于保留燃料组件辐照试验中的一小部分旁流,形成稳定可控的主流旁流分配机制。
-
公开(公告)号:CN114582529B
公开(公告)日:2024-08-20
申请号:CN202210142324.3
申请日:2022-02-16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nventor: 曾未 , 姚维华 , 赵耀 , 李锋 , 秦冬 , 刘佳 , 冉旭 , 曾畅 , 成翔 , 吴杨 , 孙燕 , 王连杰 , 汪量子 , 朱紫豪 , 颜达鹏 , 陈杰 , 朱发文 , 王啸宇 , 杨韵佳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大盘管蒸汽发生器的微型全自然循环压水反应堆系统,该反应堆系统包括反应堆、安全壳,反应堆设于安全壳内;安全壳置于空气中;还包括氮气稳压系统、主给水系统、主蒸汽系统、净化与余热排出系统、非能动堆芯冷却系统、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非能动安全壳冷却系统。本发明采用全自然循环一体化压水堆技术路线,冷却剂在反应堆内通过自然循环方式将堆芯热量导出,并由盘管直流蒸汽发生器将热量传递给二回路工质产生过热蒸汽,该过热蒸汽可推动高效小型汽轮发电机组产生电能或直接外输供热、制备淡水。该反应堆体积小、重量轻、超长寿期、集成高效、运维简便、安全可靠,可应用于边疆、极地、高原、远海岛屿等偏远、环境恶劣地区。
-
公开(公告)号:CN115588518A
公开(公告)日:2023-01-10
申请号:CN202211234749.3
申请日:2022-10-10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nventor: 雷涛 , 廖天誉 , 朱发文 , 李垣明 , 郑美银 , 肖忠 , 李庆 , 蒲曾坪 , 韩元吉 , 任全耀 , 彭园 , 邓霜 , 杜思佳 , 陈杰 , 吕亮亮 , 粟敏 , 张笑天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流线型过滤棒结构的核燃料组件下管座,涉及核反应堆燃料组件技术领域,包括外框体,所述外框体内侧横向设有过滤棒组,纵向设有若干筋板;所述过滤棒组包括若干根过滤棒,相邻过滤棒之间留有间隙,若干所述过滤棒和若干所述筋板之间纵横交错设置。采用本方案,使与下管座外框体连接的过滤棒组不仅起到过滤杂质的作用,也使得下管座刚度得到增强,从而具有较高的抗震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4352834A
公开(公告)日:2022-04-15
申请号:CN202111526584.2
申请日:2021-12-14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PC: F16L55/027 , F16L57/02 , G21C3/32 , G21C3/33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核电站核燃料组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分级缓冲的高抗震抗弯曲管中管式导向管及燃料组件。导向管由外管、内管和端塞组成,内管套装在外管内,内管和外管的底端均与端塞固定连接,外管上且位于内管上端部向上位置设置有溢流孔,外管靠近底部位置径向设置有若干旁流孔;内管径向上设置有若干缓冲孔;在内管长度上与外管通过多个连接部连接。本发明通过在外管上且位于内管上端部向上位置设置溢流孔,使落棒开始时导向管内的水快速溢出,实现快速落棒;通过内管径向上开设的若干流水孔配合端塞底部流水孔实现水力缓冲;通过外管旁流孔缓解缝隙腐蚀;通过多个连接部提高等效刚度和承载能力,提升燃料组件抗震能力和高燃耗下抗弯曲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14215833A
公开(公告)日:2022-03-22
申请号:CN202111371389.7
申请日:2021-11-18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核反应堆燃料组件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消除扭矩且均匀承载的导向管连接结构及燃料组件,包括上部连接结构和下部连接结构;上部连接结构包括上管座安装孔、开口悬挂套和承载套管;带有限位环的导向管通过开口悬挂套和承载套管可拆卸连接在上管座安装孔中;下部连接结构包括下管座安装孔;导向管端塞与下管座安装孔连接构成非轴对称配合结构。本发明实现了连接的双向锁紧和均匀性承载,消除了上部连接中导向管的扭矩以及松脱件,使各导向管均匀受载,提高了燃料组件连接结构及导向管的承载能力,降低了运行过程中的应力水平,缓解热蠕变和辐照蠕变,避免了受载不均引起的燃料组件运行弯曲,适应高燃耗长循环燃料组件的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117373702A
公开(公告)日:2024-01-09
申请号:CN202311590872.3
申请日:2023-11-27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安全特性复杂结构多重包覆弥散燃料元件及其制备方法,燃料元件包括TRISO颗粒、燃料元件用SiC构件以及封装盖板;所述TRISO颗粒为多层包覆结构,由内向外依次为燃料核芯、疏松热解碳层、致密热解碳层、SiC层,所述燃料核芯尺寸为500~800μm,所述SiC构件具有多孔孔道;将所述TRISO颗粒装填至所述SiC构件的多孔孔道内形成燃料元件基体,对基体采用化学气相渗透进行增密,采用封装盖板对增密后的基体进行封装连接,以得到复杂结构多重包覆弥散燃料元件。本发明采用装填、化学气相渗透增密、封装的方式提高燃料元件中TRISO颗粒的占比,无需高温烧结,解决了现有技术的诸多弊端。
-
公开(公告)号:CN114352834B
公开(公告)日:2023-01-03
申请号:CN202111526584.2
申请日:2021-12-14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PC: F16L55/027 , F16L57/02 , G21C3/32 , G21C3/33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核电站核燃料组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分级缓冲的高抗震抗弯曲管中管式导向管及燃料组件。导向管由外管、内管和端塞组成,内管套装在外管内,内管和外管的底端均与端塞固定连接,外管上且位于内管上端部向上位置设置有溢流孔,外管靠近底部位置径向设置有若干旁流孔;内管径向上设置有若干缓冲孔;在内管长度上与外管通过多个连接部连接。本发明通过在外管上且位于内管上端部向上位置设置溢流孔,使落棒开始时导向管内的水快速溢出,实现快速落棒;通过内管径向上开设的若干流水孔配合端塞底部流水孔实现水力缓冲;通过外管旁流孔缓解缝隙腐蚀;通过多个连接部提高等效刚度和承载能力,提升燃料组件抗震能力和高燃耗下抗弯曲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14582529A
公开(公告)日:2022-06-03
申请号:CN202210142324.3
申请日:2022-02-16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nventor: 曾未 , 姚维华 , 赵耀 , 李锋 , 秦冬 , 刘佳 , 冉旭 , 曾畅 , 成翔 , 吴杨 , 孙燕 , 王连杰 , 汪量子 , 朱紫豪 , 颜达鹏 , 陈杰 , 朱发文 , 王啸宇 , 杨韵佳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大盘管蒸汽发生器的微型全自然循环压水反应堆系统,该反应堆系统包括反应堆、安全壳,反应堆设于安全壳内;安全壳置于空气中;还包括氮气稳压系统、主给水系统、主蒸汽系统、净化与余热排出系统、非能动堆芯冷却系统、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非能动安全壳冷却系统。本发明采用全自然循环一体化压水堆技术路线,冷却剂在反应堆内通过自然循环方式将堆芯热量导出,并由盘管直流蒸汽发生器将热量传递给二回路工质产生过热蒸汽,该过热蒸汽可推动高效小型汽轮发电机组产生电能或直接外输供热、制备淡水。该反应堆体积小、重量轻、超长寿期、集成高效、运维简便、安全可靠,可应用于边疆、极地、高原、远海岛屿等偏远、环境恶劣地区。
-
公开(公告)号:CN113409964A
公开(公告)日:2021-09-17
申请号:CN202110672482.5
申请日:2021-06-17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PC: G21C3/3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有效减小燃料组件轴向载荷的压紧系统和燃料组件,本发明的压紧系统布置在燃料组件的下部,为燃料组件提供轴向支撑及定位。本发明提供的燃料组件压紧系统可以使得燃料组件在堆内所受轴向压缩载荷显著减小,有利于缓解燃料组件弯曲,并减小各零部件所受应力水平,提高燃料组件的安全裕量。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