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7451925A
公开(公告)日:2024-01-26
申请号:CN202210843231.3
申请日:2022-07-18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石化安全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气体检测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传感芯片的转接装置和气体传感器,该转接装置包括:设置于主电路板上方并用于安装传感芯片的转接电路板,转接电路板的第一端可拆卸地与电连接于主电路板上的转接插座之间电连接。该转接装置可以将不同封装结构的传感芯片低成本的转换为统一的接口形式;灵活变更传感芯片引脚定义,便于升级迭代产品,便于快速更换传感芯片,节约成本,节约PCB板上空间,缩小电路板整体体积,突出传感芯片位置,使其更快接触到待测气体,缩短响应时间。
-
公开(公告)号:CN117443444A
公开(公告)日:2024-01-26
申请号:CN202210841782.6
申请日:2022-07-18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石化安全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B01J29/89 , C07D301/10 , C07D303/0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环氧丙烷制备领域,公开了一种包括钛硅分子筛层的含铜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在制备环氧丙烷中的应用,该复合膜包括复合钯基合金材料和附着在所述复合钯基合金材料表面的负载有贵金属的钛硅分子筛,其中,所述复合钯基合金材料含有Pd和Cu,且Pd和Cu的摩尔比为1:(0.8‑1.3),所述复合钯基合金材料的晶型结构为体心立方堆积,晶格参数k为0.2752‑0.3009nm,所述复合钯基合金材料的XRD图谱中2θ在35°‑90°范围内的至少一个特征峰的半峰宽小于等于0.1602。本发明的复合膜极大的降低了丙烯气相直接环氧化反应的传质阻力,提高了各原料的利用率、环氧丙烷选择性。
-
公开(公告)号:CN113912571B
公开(公告)日:2023-12-05
申请号:CN202010662743.0
申请日:2020-07-10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石化安全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C07D303/04 , C07D301/0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环氧丙烷制备领域,公开了一种丙烯直接环氧化以制备环氧丙烷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在丙烯环氧化反应条件下,将反应原料气和稀释气的混合气体与催化剂进行接触反应,以得到环氧丙烷;其中,所述反应原料气包括丙烯、氧气和氢气,所述稀释气为丙烷。本发明以丙烷作为稀释气进行丙烯环氧化反应,在显著延长了(56)对比文件E. Kertalli,et..“Direct synthesis ofpropylene oxide in the liquid phase undermild conditions”《.Applied Catalysis A:General》.2016,第524卷第200–205页.黄顺贤等“.丙烯环氧化反应的研究新进展”《.化工进展》.2007,第26卷(第6期),第769-773页.刘文明等“.丙烯氧化制环氧丙烷研究进展”《.现代化工》.2000,第20卷(第11期),第17-20页.
-
公开(公告)号:CN119591107A
公开(公告)日:2025-03-11
申请号:CN202311168252.0
申请日:2023-09-11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石化安全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气体检测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碳化钛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以及氢气检测应用。该碳化钛复合材料包括Ti3C2Tx基底和负载在Ti3C2Tx基底的Pd纳米颗粒,Ti3C2Tx基底为多层结构,且至少部分Pd纳米颗粒负载在Ti3C2Tx基底多层结构的层间。使用本发明的碳化钛复合材料的氢气传感器,在室温环境下能够对氢气进行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的检测。
-
公开(公告)号:CN117451623A
公开(公告)日:2024-01-26
申请号:CN202210841751.0
申请日:2022-07-18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石化安全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光学检测设备领域,公开了一种用于光学检测的消色差准直光源和光学检测系统,所述消色差准直光源包括沿光路方向依次布置的白光LED灯珠、非球面透镜(1)、第一消色差透镜(2)、第一狭缝(3)、第二消色差透镜(4)和第二狭缝(5),所述非球面透镜的凸面朝向白光LED灯珠,所述第一消色差透镜的焦距大于第二消色差透镜的焦距,且第一消色差透镜与第一狭缝之间的间距大于第二消色差透镜与第二狭缝之间的间距,所述第一狭缝的狭缝宽度大于第二狭缝的狭缝宽度。本发明通过光路中的多个消色差透镜进行设计、组合,减少色散效应,保证了白光LED的能量密度以及颜色质量,可以在保持小体积的前提下增大系统的测定范围。
-
公开(公告)号:CN117446755A
公开(公告)日:2024-01-26
申请号:CN202210843296.8
申请日:2022-07-18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石化安全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C01B3/50 , B01D53/22 , B01D67/00 , B01D71/02 , C22C5/04 , C22F1/02 , C22F1/08 , C22F1/14 , C25D3/38 , C25D3/50 , C25D5/10 , C25D5/50 , C25D7/0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钯铜合金材料领域,公开了一种钯铜合金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制备高纯度氢气的方法包括使含氢气的气体中的至少部分氢气透过钯铜合金材料,其中,钯铜合金材料含有Pd和Cu,且Pd和Cu的摩尔比为100:(90‑120),所述钯铜合金材料的晶型结构为体心立方堆积,晶格参数k为0.2890‑0.2996nm,所述钯铜合金材料的XRD图谱中2θ在30°‑90°范围内的至少一个特征峰的半峰宽小于等于0.1571。采用本发明的钯铜合金材料不仅可以提高氢气的纯度,还可以提高氢气的回收率。
-
公开(公告)号:CN117443466A
公开(公告)日:2024-01-26
申请号:CN202210843307.2
申请日:2022-07-18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石化安全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B01L3/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微流控芯片领域,公开了一种微流控芯片及其封装方法,该封装方法包括:S1.将硬质材料的底片(1)、软体材料的中间层(2)和硬质材料的盖片(3)依次层叠在一起,其中,所述底片(1)和/或所述中间层(2)的上表面形成有微通道(11,21),所述盖片(3)上形成有与该微通道(11,21)连通的进液孔(31);S2.利用连接结构将所述盖片(3)与底片(1)连接,并连接为使得所述中间层(2)承受挤压作用力。该封装方法无需复杂的键合条件和繁琐的操作过程,仅通过物理方法将盖片与底片连接,并利用中间层的弹性变形和韧性与二者良好贴合,可以有效避免键合缺陷,能够快速稳定地完成封装,保证批次间稳定性,有利于实现快速批量生产。
-
公开(公告)号:CN115236135B
公开(公告)日:2023-08-22
申请号:CN202110442581.4
申请日:2021-04-23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石化安全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气体传感器的基线校准方法,属于气体检测技术领域。所述用于气体传感器的基线校准方法包括:根据预设的频率获取所述传感器的实时响应值,并根据所获取的所述实时响应值得到响应值的平均变化率;以及若所述响应值的平均变化率在预设的响应值变化率阈值之内,且所述传感器的基线漂移对应的响应值在预设的响应值之内,则根据当前的所述实时响应值对基线响应值进行校准。该技术方案降底甚至消除由传感器件本身或者环境等因素导致的基线漂移带来的影响,进而提高传感器的响应速度、灵敏度、准确性、重复性和使用寿命,同时也可以大幅降低功耗。
-
公开(公告)号:CN118926539A
公开(公告)日:2024-11-12
申请号:CN202310532875.5
申请日:2023-05-11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石化安全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室温下氢气传感材料制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钯铜双金属纳米颗粒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氢气传感性能测试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将钯前驱体溶液、表面活性剂溶液、卤化物溶液和铜前驱体溶液混合进行反应;S2、将步骤S1得到的反应产物与还原剂溶液混合进行反应。采用本发明所述方法得到的材料具有优异的传感性能,对氢气响应时间快,具有较强的机械强度、湿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能够迅速地检测、响应环境中氢气泄漏从而保障其安全使用。
-
公开(公告)号:CN118779596A
公开(公告)日:2024-10-15
申请号:CN202310372479.0
申请日:2023-04-10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石化安全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G06F18/20 , G06F18/24 , G06F18/214 , G06N3/0464 , G06N3/08 , G01M13/00 , G01H9/00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转动设备故障检测方法、检测设备及检测系统,属于故障检测领域。所述方法包括:流转采集设备设置区域内的检测信号;对所述检测信号分类处理,并基于分类结果进行预设故障诊断模型选择;对所述检测信号进行特征提取,获得特征信息;基于所述特征信息进行选择的故障诊断模型训练,基于训练结果进行故障设备识别。本发明方案实现了流转过程中的转动设备故障检测,不需要在固定点位设置检测装置,减少了成本投入。且因为针对不同工况进行不同故障识别模型训练,也保证了故障检测的准确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