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656484A
公开(公告)日:2025-03-21
申请号:CN202510103263.3
申请日:2025-01-22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光电效应的神经调控装置,包括透明嵌入板、设于透明嵌入板的内表面上的光电转换材料层以及聚焦激光系统,透明嵌入板采用颅骨至少一部分的仿形结构,聚焦激光系统向透明嵌入板提供调控光信号,光电转换材料层用于将调控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本发明的神经调控装置通过光电转换材料吸收激光后产生光电流,且光电转换材料层仅仅接触大脑皮层表面,无需植入大脑内部,融合了电刺激和光调控的优势,通过半侵入式光转电刺激,通过提高信号穿透深度显著提高神经调控的范围,同时减少了传统方法引发显著脑组织损伤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9236298A
公开(公告)日:2025-01-03
申请号:CN202411383608.7
申请日:2024-09-30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非侵入式神经调控装置,包括光纤、设于光纤的一端的光纤固定装置、设于光纤的另一端的激光光源,光电转换材料定位与注入组件;光电转换材料定位与注入组件用于将光电转换材料注入指定的溶液注射点;光电转换材料为粉末状,其包含可将近红外光转化为电信号的纳米颗粒,其分散在生理盐水中从而能够被注入生物组织中;激光光源将近红外波段的激光照射到光电转换材料注射点所在的区域,使得激光通过光电转换材料转换为电信号,电信号刺激溶液注射点所在的区域。本发明的非侵入式神经调控装置具备非侵入性、高效性、系统独特性、稳定性和可编程控制的优点,能够实现对神经元与神经环路的精确调控,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9390008B
公开(公告)日:2025-04-11
申请号:CN202510000703.2
申请日:2025-01-02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IPC: B81C1/00 , C12N5/079 , G01N33/487 , G01N27/32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孔微电极阵列的制备方法,包括:S100:在衬底上沉积牺牲层,衬底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牺牲层沉积在第一部分上;S200:在衬底的第二部分和牺牲层上沉积第一封装层,其中位于牺牲层上的第一封装层具有多个第一通孔;S300:在第一封装层上沉积第一金属层;S400:在位于衬底的第二部分的上方的第一封装层上沉积第二金属层,其中第二金属层覆盖第一金属层的部分;S500:沉积第二封装层,其中第二封装层具有多个第二通孔,第二封装层的各第二通孔与第一封装层的各第一通孔一一对齐;S600:腐蚀掉牺牲层,并将衬底的第一部分切除。本发明的多孔微电极阵列的制备方法,相较于现有的制备方法,工艺更简单。
-
公开(公告)号:CN116898449B
公开(公告)日:2025-03-25
申请号:CN202310739425.3
申请日:2023-06-21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柔性电极及其制备方法,所述柔性电极包括蛋白微针,设有至少一个植入部;柔性神经电极,包括至少一个植入探针,所述植入探针至少部分与所述植入部固定连接;所述植入部的数量与所述植入探针的数量一一对应;本申请通过将蛋白微针的植入部与柔性神经电极的植入探针结合,可以得到强度小于血管壁强度的柔性电极,该柔性电极可以根据植入探针的结构和数量调整植入部的结构和数量,制备灵活性较高,且结构简单;进一步的,在采用该柔性电极进行植入过程中,可以避免刺破血管,提高植入的安全性,且该柔性电极中的蛋白微针能够原位溶解,可以提高柔性电极的植入准确性和成功率。
-
公开(公告)号:CN116898449A
公开(公告)日:2023-10-20
申请号:CN202310739425.3
申请日:2023-06-21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柔性电极及其制备方法,所述柔性电极包括蛋白微针,设有至少一个植入部;柔性神经电极,包括至少一个植入探针,所述植入探针至少部分与所述植入部固定连接;所述植入部的数量与所述植入探针的数量一一对应;本申请通过将蛋白微针的植入部与柔性神经电极的植入探针结合,可以得到强度小于血管壁强度的柔性电极,该柔性电极可以根据植入探针的结构和数量调整植入部的结构和数量,制备灵活性较高,且结构简单;进一步的,在采用该柔性电极进行植入过程中,可以避免刺破血管,提高植入的安全性,且该柔性电极中的蛋白微针能够原位溶解,可以提高柔性电极的植入准确性和成功率。
-
公开(公告)号:CN119806313A
公开(公告)日:2025-04-11
申请号:CN202411695720.4
申请日:2024-11-25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支持无线双模通信的双向脑机接口装置,其包括依次堆叠的主板、子板和电池,主板和子板通过多个排针直接焊接相连,电池焊接在主板的两个特定焊盘上;所述主板设置为统筹调度双向脑机接口装置的各项工作任务,驱动数据流的集散及对子板的控制;所述主板集成有支持蓝牙通信模式和Wi‑Fi通信模式的无线通信模块,且所述主板上设有相应的板载天线;子板其通过电极公口与前端侵入式电极阵列的电极母口进行连接,设置为脑电信号的收集及对植入脑区施加刺激。本发明还提供相应的双向脑机接口系统及使用方法。本发明的双向脑机接口装置在小体积、轻重量的基础上,通道数较多,同时支持蓝牙和Wi‑Fi无线传输。
-
公开(公告)号:CN118436360A
公开(公告)日:2024-08-06
申请号:CN202410485894.1
申请日:2024-04-22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脑电极装置,包括电路板、第一胶带层、柔性电极结构、第二胶带层和芯片;柔性电极结构包括连接的植入结构和后端结构;所述后端结构包括焊盘容置孔和多个电路板暴露通孔,第一胶带层和第二胶带层的材质为聚酰亚胺,第二胶带层的电极焊料容置孔与柔性电极结构的焊盘容置孔对齐以形成第一聚合物通孔,所述第一聚合物通孔内填充有焊料以形成电极焊盘;芯片的一部分引脚与电极焊盘焊接,芯片的另一部分引脚穿过所述电路板暴露通孔与所述电路板焊盘焊接固定。本发明的脑电极装置及其制备方法在牢固焊接固定的前提下实现脑电极装置的小尺寸、轻量、高集成。
-
-
公开(公告)号:CN114376580A
公开(公告)日:2022-04-22
申请号:CN202210002988.X
申请日:2022-01-04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柔性神经电极及其制备方法、脑机接口,该方法包括:获取硅衬底;于硅衬底上形成牺牲层;在第一旋涂工艺条件下,于牺牲层上形成第一聚酰亚胺层;于第一聚酰亚胺层上形成探测电极阵列;在第二旋涂工艺条件下,于探测电极阵列上形成第二聚酰亚胺层;第二聚酰亚胺层的厚度大于各探测电极的厚度;于第二聚酰亚胺层上形成硬掩膜层;对硬掩膜层和第二聚酰亚胺层进行刻蚀,以露出各探测电极的部分表面;去除硬掩膜层,并释放牺牲层,使得硅衬底脱落,得到柔性神经电极。本申请可以降低柔性神经电极的整体厚度,进而可以提高器件柔性水平,减少神经电极植入大脑后对大脑的损伤,并进一步提升神经电极长期在体植入的可行性、可靠性。
-
公开(公告)号:CN119391527A
公开(公告)日:2025-02-07
申请号:CN202411976658.6
申请日:2024-12-31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微流控器件,包括由下至上依次排列的基板、微流道层、多孔微电极阵列和细胞培养层,微流道层固定在基板上,多孔微电极阵列的至少部分固定于微流道层和细胞培养层之间,细胞培养层与微流道层固定;细胞培养层上设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微流道层靠近细胞培养层的一面上设有第一盲孔、第二盲孔和微流通道,微流通道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盲孔和第二盲孔连通,第一通孔与第一盲孔对齐,多孔微电极阵列的位于微流道层和细胞培养层之间的部分上设有多个第三通孔,第一通孔和第一盲孔通过各第三通孔中的至少部分相互连通,第二通孔与第二盲孔对齐并相互连通。
-
-
-
-
-
-
-
-
-